名家傳技
美文引路
航船中的文明(節(jié)選)
朱自清
第一次乘夜航船,從紹興府橋到西興渡口。
紹興到西興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來杭……所以不顧親戚們的堅留和勸說,毅然決然地下了船。有了“物質(zhì)文明”的汽油船,卻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們徘徊其間,左右顧而樂之,真是二十世紀中國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兩個軍弁是例外。滿船沒有一個士大夫……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這不消說得,都到了輪船里去了!士大夫雖也擎著大旗擁護精神文明,但千慮不免一失,竟為那物質(zhì)文明的孫兒,滿身洋油氣的小頑意兒騙得定定的,忍心害理地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雖然照常行駛,而光彩已減少許多!這確是一件可以慨嘆的事;而“國粹將亡”的呼聲,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嗚呼,是誰之咎歟?
既然來到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將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虛此一行。但從那里下手呢?這可有些為難。躊躇之間,恰好來了一個女人?!艺f“來了”,仿佛親眼看見,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來了”,是在聽見她尖銳的語音的時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還沒有看見呢。這第一要怪我的近視眼,第二要怪那襲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離我至少有兩丈遠,所以便不可見其臉了?!谀钦Z音里,表示出對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議;她說:“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來,而航船里的“規(guī)矩”是不許的。船家攔住她,她仗著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臉皮,大著膽子,慢慢地說了那句話。她隨即坐在原處,而“批評家”的議論繁然了。一個船家在船沿上走著,隨便地說:“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錯。做秤鉤的也是鐵,做秤錘的也是鐵,做鐵錨的也是鐵,都是鐵呀!”這一段批評大約十分巧妙,說出諸位“批評家”所要說的,于是眾喙都息,這便成了定論。至于那女人,事實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難鳴”,或者她飽飫了諸位“批評家”的宏論,也不要鳴了罷?!笆欠侵摹?,雖然“人皆有之”,而撐船經(jīng)商者流,對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這樣“詳明”,也著實虧他們了。中國畢竟是禮儀之邦,文明之古國呀!——我悔不該亂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禍不單行”,湊巧又來了一個女人。她是帶著男人來的?!?,帶著男人!正是……
船家照他們的“規(guī)矩”,要將這一對兒生刺刺地分開;男人不好意思做聲,女的卻搶著說:“我們是‘一堆生’的!”太親熱的字眼,竟在“規(guī)規(guī)矩矩的”航船里說了!于是船家命令地嚷道:“我們有我們的規(guī)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
有的沉吟地說:“一堆生的?”有的驚奇地說:“一‘堆’生的!”有的嘲諷地說:“哼,一堆生的!”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婦者,服也”,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辯,毫不懊惱,還是若無其事地和人攀談,便知她確乎是“服也”了。這不能不感謝船家和乘客諸公“衛(wèi)道”之功;而論功行賞,船家尤當(dāng)首屈一指……
在黑暗里征服了兩個女人,這正是我們的光榮;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見了。
(選自《朱自清散文經(jīng)典》,有刪改)
技法點睛
一、融情于理之社會公理
本文主要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是對封建自大狂妄與封建男尊女卑之類“精神文明”的痛恨與諷刺。作者首先描寫了一番社會上的士大夫基本不乘坐航船的現(xiàn)象,進而分析說他們是被“物質(zhì)文明的孫兒”輪船給騙去的,所以“國粹將亡”的呼聲也不是徒然的。此處通過反語,稱贊士大夫們敢于使用新生事物,但廣大社會大眾卻仍對他們有不公正的論調(diào),叫人氣憤。
二、融情于理之內(nèi)心獨白
第一個女人坐定后,作者有“中國畢竟是禮儀之邦,文明之古國呀!——我悔不該亂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的內(nèi)心獨白,看似為男女分坐找到理由,實則抒發(fā)了對這些長期受壓迫而無力反抗的女子的不平。
三、融情于理之情境類比
情境類比在本文結(jié)尾段得到具體體現(xiàn),表面寫當(dāng)時情境,實則卻類比中國某些落后的精神文明。所謂“黑暗”,實則是女子長期得不到和男子一樣的受重視的社會氛圍;所謂“航船”,實則是整個中國大部分群眾所堅持的落后的文化環(huán)境。在諷刺之中,蘊含著對女子的同情。
學(xué)子佳作
“冠軍”只有一個,“勝者”不限名額
王敏婕
觀看巴黎奧運會,我有一些與別人不同的看法。
奧運會前,我關(guān)注了兩個運動員——李玲和孫煒。他們或許沒有太高的知名度,但我想與大家說說他們一路走來的故事。
有些人總覺得只有得了冠軍才是榮耀,其他人便連名字也不配被記住。真是這樣嗎?我認為,他們不是“冠軍”,但他們是當(dāng)之無愧的“勝者”!
幼時的李玲就立下一個志向:參加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她是國內(nèi)唯一達到奧運A標(biāo)的女子撐桿跳選手,可惜,無緣決賽;27歲時,李玲正值巔峰時刻,四次刷新亞洲紀錄,獲得兩枚亞運會金牌、兩次亞洲錦標(biāo)賽冠軍,奪得洲際杯女子跳高冠軍,改寫了中國田徑歷史,可惜,她的年齡讓她萌生退役的想法;巴黎奧運會前夕,李玲在訓(xùn)練中拉傷,與自己的第五次奧運會擦肩而過,不得不宣布退出。
好在李玲說,她已經(jīng)釋懷,她擁有夢想,并為之全情付出過,這已是了不起的經(jīng)歷。即使到不了心中向往的“華山”,李玲也在通往巔峰的路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腳印;即使沒有照亮整個世界,李玲也在自己的那片星空中留下了熱烈燃燒的痕跡。
對競技體育來說,“不甘心”很普遍,“意難平”是常態(tài),功敗垂成的懊悔、鎩羽而歸的失意往往比一蹴而就的勝利更加刻骨銘心。
《華蓋集》有云:“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毕氲酱?,我不自覺地為她鼓起了掌。
然后,我又看到了號稱“全勤王”的孫煒,電視里的他帥氣陽光。
東京奧運會,孫煒拉傷了左手手腕,卻靠意志力完成比賽,18個成套動作零失誤,是足以寫進教科書的典范,只可惜他因微弱分差獲得第四名,沒能站上領(lǐng)獎臺。3年后,孫煒來到巴黎,期待將失敗變作成功,但是命運沒有給他機會。比賽前一天,右腳踝受傷讓他再次與冠軍失之交臂。
遺憾作別,過程無悔。對于孫煒來說,只要竭盡全力,發(fā)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就是做到了最好。至于能不能站上領(lǐng)獎臺,那不過是命運的另一種敘事而已。向上攀爬的那條路,就足夠讓人氣沖霄漢、熱血澎湃了。金牌只有一枚,但競技場能容下更多運動員的夢想。英雄之所以稱之為英雄,不只是在于順境時恣意地乘風(fēng)破浪,更在于逆境中倔強地昂起頭。
功利主義與優(yōu)績主義會說:“冠軍需套路,有模版。”“只有冠軍才值得被禮贊。”但我要說:“拼盡全力,便是勝者!人性的光輝與文明的堅守終將化作刺破黑暗的光!”
【云南師范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
點評
本文情感充沛,融情于理:否定看似合理的社會公理“冠軍才值得被禮贊”,蘊含著對功利主義和優(yōu)績主義的批判;有作者的內(nèi)心獨白,蘊含著對運動員的感同身受;引用名言,蘊含著對社會各界未得冠軍而盡力者的欽佩。
(指導(dǎo)老師:馬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