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顏
猜謎語
左一片、右一片,隔座高山看不見,說起話來聽得見。猜一猜,這是什么?
謎底:耳朵
在人體五官中,耳朵可能是最不受重視的,它默默無聞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我們收集萬物的聲音。在全國愛耳日(3 月3 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了解更多關于耳朵的有趣知識吧。
耵聹俗稱“耳屎”,別嫌棄,它可是保護耳朵的“小衛(wèi)士”。首先,耵聹有特殊氣味,結成片狀或堆狀后可以阻擋小飛蟲進入耳內。其次,耵聹可以緩沖聲波,避免耳膜被劇烈的聲響震傷。最后,耵聹具有一定的油性,可起到潤滑、保濕的作用,當外耳道進水時,還能形成疏水層,保護耳朵。
時間長了,耳屎會不會堵塞耳道呢?其實,一般情況下,耵聹會隨著說話、咀嚼、打哈欠等下顎關節(jié)的運動,自動排出體外。不過,若是出現(xiàn)耵聹栓塞,就要及時去醫(yī)院就診,請醫(yī)生用專業(yè)工具把耵聹取出來。
耳朵上分布著大量末梢毛細血管。血液從心臟泵出后,沿著大動脈向中動脈、小動脈直至毛細血管流動,到了毛細血管末梢里,血液越少,能量和熱量就越少。此外,耳朵位于頭部兩側,皮膚很薄,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較大,散熱也快。因此,耳朵可以說是五官中最怕冷的器官。
耳朵可是人體器官中的“勞模”,一天24 小時都在不停地工作。當我們睡覺的時候,聽覺中樞也不會休息,這就是鬧鐘可以叫醒我們的原因。
耳朵如何工作呢?這要從它的結構來分析。耳朵分為三個部分:外耳、中耳、內耳。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組成,耳郭可以收集聲音,外耳道是聲波的傳導通道。中耳能擴大聲音,將聲波傳給內耳。內耳則是將機械振動轉為聽神經(jīng)纖維的神經(jīng)沖動,使得聲音信息可以傳送到大腦。
這與中耳腔內壓力的變化有關。中耳通過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當我們張口、吞咽、咀嚼時,咽鼓管就會開放,讓空氣進入中耳,從而保持中耳內外氣壓的平衡。
在飛機起降或電梯快速升降時,外界氣壓急劇變化,但中耳腔內的氣壓無法隨之快速改變,導致內外氣壓不等,從而產(chǎn)生耳堵、耳悶等不適感。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按壓耳屏,或是做捏鼻鼓氣的動作,讓外界空氣盡快進入中耳腔內,不適感就會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