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敏 吳錦良 謝凌燕 張音韻
受手術創(chuàng)傷及麻醉藥物作用等因素影響,胃穿孔修補術后患者易出現(xiàn)胃腸功能障礙,患者多表現(xiàn)為腹脹、惡心、嘔吐、排便障礙等。常規(guī)治療如口服西藥、鼻飼管注藥等方式,患者的耐受性較差且限制較多,療效不甚理想[1]。中醫(yī)多將胃腸功能障礙歸為“胃痛、痞滿、關格”等范疇[2,3]。胃穿孔者多以虛為本,手術后患者經脈不暢、臟腑氣機紊亂,加之瘀血殘留、毒邪內生、腑氣郁滯、形體敗壞,乃陽虛腑實之證,故而以益氣溫陽、固護正氣為治療原則。中藥敷臍是將中藥制作為膏或藥餅貼敷于肚臍,刺激神闕,是中醫(yī)內病外治常用之法。本研究自制中藥敷臍治療胃穿孔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自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興國縣人民醫(yī)院行胃穿孔手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2組。對照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9~67歲,平均(45.3±5.0)歲;APACHE-Ⅱ評分17~24分,平均(20.8±7.5)分。試驗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36~63歲,平均(45.8±3.6)歲;APACHE-Ⅱ評分18~24分,平均(21.2±5.9)分。2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批準文號:[院審字:2020-034]。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經胃穿孔手術后無腸鳴音,且伴有上腹脹滿、灼熱、呃逆、厭食、惡心等癥者;②術后未使用促胃動力藥物或相關理療者;③對實驗知情且簽署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②伴有術后嚴重并發(fā)癥,如全身感染、休克等者;③既往腹部手術史者;④智力或認知功能障礙者;⑤術后腹腔中重度粘連患者。
1.3 剔除標準①中途主動要求終止臨床研究者;②對臨床用藥出現(xiàn)嚴重過敏反應者。
1.4 方法2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基礎治療,包括:抗感染、胃腸減壓、維持酸堿/電解質平衡,靜脈注射氨基酸、葡萄糖營養(yǎng)支持;術后6 h給予患者咀嚼口香糖,3次/d,1粒/次。
在以上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每間隔6 h使用溫水袋敷臍治療,30 min/次。連續(xù)治療7 d。試驗組患者給予自制中藥敷臍治療。中藥組方及制備:吳茱萸粉、艾葉粉各15 g,丁香粉、補骨脂粉、決明子、芥子、王不留行籽粉各10 g。用20 ml溫水將各藥粉調至糊狀,置于單層紗布上敷臍治療,每間隔6 h治療1次,30 min/次,連續(xù)治療7 d。
1.5 觀察指標記錄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記錄2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普食時間。胃腸激素水平:分別于術后第1天時、治療7 d后,測定2組患者血清中胃動素(MTL)、胃泌素(GAS)水平。中醫(yī)癥狀積分變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及相關文獻[5]的胃功能障礙癥狀積分評分標準:①腸鳴音、肢端溫度、皮膚面色等癥狀:正常記0分;少量腸鳴,肢端較涼,面色白記2分;無腸鳴音,肢端濕冷,面色紫黯記4分。②納食減少、腹脹、大便不暢等癥:正常記0分;食量減少1/4,輕度腹脹,大便干硬,記1分;食量減少1/2,腹脹冷痛明顯但觸及腹軟,大便硬2~3 d一解,記2分;食量減少2/3,腹脹冷痛且觸診腹壁緊張,大便3 d不解,記3分。③舌苔、脈象:正常記0分;舌苔淡胖,脈沉遲,記2分。
1.6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jù)中醫(yī)癥狀總積分和臨床癥狀、腸鳴音進行綜合評估[4,6]。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中醫(yī)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降低90%以上,腸鳴音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緩解,中醫(yī)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降低50%~90%,腸鳴音2~3次/min;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腸鳴音無明顯改善,中醫(yī)癥狀總積分降低不足50%。
2.1 2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治療后,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 (例,%)
2.2 2組患者胃腸功能對比治療后,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普食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胃腸功能對比
2.3 2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變化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腸鳴音、肢端溫度、皮膚面色、納食減少、腹脹、大便不暢、舌苔、脈象及總癥狀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腸鳴音、納食減少、腹脹、大便不暢及總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對比 (分,
2.4 2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變化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MTL及GAS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MTL及GAS水平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變化對比
胃腸道的生理功能有3個方面,分別是促進液體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調控機體免疫功能以及調節(jié)腸道菌群維持動態(tài)平衡。胃穿孔手術會改變原有的平衡狀態(tài)導致胃腸功能障礙,不僅增加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風險,嚴重者還會威脅患者生命[7]。中醫(yī)學將手術創(chuàng)傷后胃腸功能障礙歸為“胃痛、痞滿、關格”等范疇進行辨證診治。
《靈樞·本神》中記載:“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吨T病源候論》中曰:“諸否者,營衛(wèi)不和……臟腑否塞而不宣,故謂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內氣結脹滿,閉塞不通”。表明胃腸功能障礙雖病位在脾胃,卻與五臟六腑關系密切[8,9]。胃穿孔修補術等手術創(chuàng)傷屬于金刃所傷,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病因病機主要為利器外傷,經絡氣機受損,氣血逆亂。金刃外傷侵略性強,引起肌肉、筋脈損傷,血行脈外,離經之血則為瘀血,瘀血阻滯脈絡,壅堵中焦,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升降失常,胃氣不降,脾氣不升,則出現(xiàn)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功能紊亂癥狀,是以應施行氣通腑、活血化瘀之法。中藥敷臍療法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藥效直達病所,直接發(fā)揮藥效。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自制中藥敷臍連續(xù)治療7 d后,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且施治后試驗組患者腸鳴音恢復、腹脹緩解、首次肛門排氣及普食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自制中藥敷臍有利于胃穿孔術后胃功能障礙患者排氣和排便功能的恢復,提升治療有效性。對比發(fā)現(xiàn),試驗組治療后腸鳴音、納食減少、腹脹、大便不暢及癥狀總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自制中藥敷臍能夠更好地緩解患者“痞滿”“關格”等癥狀。自制中藥敷臍組方中吳茱萸理氣通絡,溫中止痛;艾葉利氣溫經,散寒止痛;丁香溫中降逆,溫腎壯陽;補骨脂溫中寬胃,固陽補虛;決明子清熱解毒,潤腸通便;芥子行氣散寒,通絡止痛;王不留行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諸藥合用,固本正氣,祛邪除毒,共奏行氣通腑,活血化瘀之功效。肚臍部位沒有皮下脂肪,分布有豐富血管,易于藥物滲透和吸收,是中醫(yī)外治法非常獨特的給藥途徑,中藥貼敷本就有復元回陽、開竅固氣之能[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MTL及GAS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自制中藥敷臍能夠促進患者胃動力恢復?,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吳茱萸有溫胃止吐和回陽固脫的功效。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吳茱萸湯能夠明顯增加大鼠胃液中NO的含量,提高胃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11];胡靜娜等[12]表示水提醇沉法制備的吳茱萸湯注射液是β受體興奮劑,能夠改善大鼠的腎臟功能,對失血失液、氣隨血脫的人群有一定的回陽固脫之能。丁香的有效成分丁香酚和丁香油能夠促進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促進胃動力的恢復[13]。
綜上所述, 自制中藥敷臍治療可快速恢復胃穿孔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胃腸排氣功能, 緩解其臨床癥狀,促進胃腸運動恢復,利于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