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本文以蘇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五彩民歌風》為例,探討了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音樂“民族音樂”單元整體教學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首先闡述了民族音樂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接著分析了單元整體教學在知識構建、技能培養(yǎng)、情感體驗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的獨特價值。最后以“五彩民歌風”單元為例,闡釋了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音樂“民族音樂”單元整體教學實踐路徑,包括明確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采用多元評價等,旨在為今后的民族音樂教學提供有效思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音樂;民族音樂;單元整體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23—145—03
引言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民族音樂作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獨特的審美情趣、生活情態(tài)和精神追求,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充分挖掘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文化認同感,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單元整體教學作為一種有機整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
民族音樂源于生活,是一個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民族音樂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審美理念和審美情趣。每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都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取向,這種審美情趣融入到民族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曲式等方方面面,構筑了各具特色的音樂風格。民族音樂還體現了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民族音樂的主題內容,往往圍繞著勞動生活、自然景物、愛情婚戀等展開,蘊含著民族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向往。此外,民族音樂折射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不同地域環(huán)境孕育了不同的音樂形態(tài),如草原游牧民族的民歌多呈現豪放奔放的風格,而山地民族的民歌則更多地體現出緩慢、婉轉的風格特點。最后,民族音樂凝聚了不同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一些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音樂作品,往往成為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象征,傳承著民族的集體記憶。
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單元整體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價值
(一)有利于音樂知識的系統構建
單元整體教學將原本分散的音樂知識點有機整合,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有助于學生加深對音樂規(guī)律的理解。傳統的音樂教學常常是知識點割裂、稀松平常,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學生雖然學習了豐富的知識點,卻難以建立起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對音樂的整體把握也就更加困難。而單元整體教學則通過對教材的精心編排,將相關的知識點整合成一個個有機的知識模塊,引導學生圍繞單元主題系統學習,形成知識的綜合性認知。在這種系統化的知識建構過程中,學生既能全面掌握該領域的基礎知識,同時也能領會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加深對音樂規(guī)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有利于音樂技能的綜合運用
單元整體教學將不同的音樂實踐活動有機融合,為學生提供了綜合運用所學音樂知識技能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應用能力。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下,學生通常只是分散地學習某一方面的技能,如歌唱技巧、樂器演奏技巧等,缺乏將所學技能綜合運用的實踐機會。而單元整體教學則將演唱、演奏、創(chuàng)編、欣賞等活動貫通始終,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有機整合運用所學的各種技能,促進了知識技能的內化、遷移和提升。同時,這種綜合實踐的過程也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音樂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有利于音樂情感的深層體驗
單元整體教學所營造的沉浸式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了深層次體驗音樂之美的契機,有利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淺嘗輒止地感受音樂作品的某一部分,難以對整體把握。而單元教學則讓學生長時間沉浸在不同形式的音樂實踐中,如歌唱演奏、編創(chuàng)展示、欣賞鑒析等,從而在身心投入的基礎上對音樂產生更深層次的認知和審美體驗。在這種深度體驗中,學生不僅更好地領悟了音樂內涵,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對美的敏銳感受力和鑒賞力,使他們在音樂世界中收獲情感滋養(yǎng),內心得到升華。可以說,單元整體教學擴展了情感體驗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未來的音樂學習打下了情感基礎。
(四)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單元整體教學中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在單元教學中,教師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情境,鼓勵他們大膽嘗試、主動探究。學生可以基于已有知識經驗,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嘗試編創(chuàng)新的歌曲旋律或身體動作編排,探索音樂規(guī)律。
同時,單元教學還會安排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相互啟發(fā)、集思廣益。在這個過程中,不同觀點的碰撞會產生新的火花,激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傊?,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單元整體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培養(yǎng)了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和習慣,為學生未來的創(chuàng)新實踐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音樂“民族音樂”單元整體教學實踐
(一)《五彩民歌風》單元概述
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五彩民歌風》精心選編了多首極具代表性的民族音樂作品,展現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多樣性和獨特魅力。《花兒與少年》是一首歡快明亮的青海民歌,屬于中國民間歌曲中的山歌,流行于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短窀琛肥且皇讱g快活潑的海南黎族民歌,學生在學唱的同時還可以嘗試創(chuàng)編相應的舞蹈動作,感受歌舞相融的民族藝術魅力?!对鹿庀碌镍P尾竹》則是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葫蘆絲獨奏曲,曲調深情而富有傣家風情。這些作品涵蓋了不同的地域風格、民族特色和音樂形式,如歌曲、舞蹈、器樂等,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世界,不僅有助于學生感受民族音樂之美,理解多元文化,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同時也為開展整體化、系統化的民族音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基礎。
(二)實踐路徑
1.明確教學目標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開展民族音樂單元整體教學,教師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將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重點。審美能力是感受、理解、評價美的能力,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通過精心設計的欣賞、演唱、演奏等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民族音樂旋律、節(jié)奏、音色等方面的特點和魅力,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創(chuàng)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表現的關鍵能力。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探索、嘗試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演唱、演奏、即興創(chuàng)編等活動中展現個性,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升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新能力。文化素養(yǎng)則是理解和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意識和能力。民族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著各民族的歷史記憶、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精神內涵等,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傳承意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2.整合教學內容
在民族音樂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教材內容,將單元內各首歌曲進行整合,構建起內在聯系、相互呼應的有機整體。一方面,教師要梳理各首歌曲的音樂特點,如旋律、節(jié)奏、音色等,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如本單元的《花兒與少年》歡快活潑、《月光下的鳳尾竹》優(yōu)美抒情,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感受不同風格的美感體驗。另一方面,教師要挖掘歌曲背后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理解民族音樂與地域環(huán)境、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的關系,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如《跳柴歌》反映了海南黎族民歌,反映了黎族人民歡快熱情、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教師在教學中要向學生介紹黎族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引導學生在歌曲學習中感受黎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加深對黎族文化的理解。此外,教師還要關注歌曲的表現形式,引導學生體驗不同音樂活動的特點和魅力。如歌曲教唱、器樂演奏、歌舞表演等,既是音樂技能的訓練,也是情感表達和審美體驗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表現形式與音樂內容的關系,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民族音樂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升教學效果。在“五彩民歌風”單元的整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導入的方式,如播放少數民族歌舞表演視頻,營造濃郁的民族音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生在欣賞優(yōu)美的民族音樂、觀賞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吸引,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接下來,教師通過示范演唱、示范演奏等直觀的方式,為學生提供音樂學習的范例。教師精湛的演唱、演奏技能,不僅為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標桿,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激發(fā)他們對音樂的喜愛之情。在示范的基礎上,教師耐心地引導學生模仿學習,糾正學生在演唱、演奏中的不足,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正確的演奏技巧,提高音樂表現力。
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音樂規(guī)律,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不同民歌的異同,歸納總結民歌的音樂特點,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學生在學習《花兒與少年》和《我的祖家是歌鄉(xiāng)》兩首民歌時,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聆聽歌曲旋律、節(jié)奏、速度等方面的異同,思考不同地區(qū)民歌的獨特風格。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fā)現《花兒與少年》旋律歡快明亮、節(jié)奏輕快,而《我的祖家是歌鄉(xiāng)》旋律委婉動聽、節(jié)奏流暢,兩首歌曲分別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音樂特色。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民歌的理解,更提高了音樂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此外,教師還要注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例如,在學習《跳柴歌》時,教師先示范舞蹈動作,接著讓學生分組練習、相互觀摩。學生在合作練習的過程中,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探討舞蹈動作要領,提出改進建議。這種同伴互助式的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更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培養(yǎng)了團結協作的意識。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展示,搭建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一方面檢驗了學習效果,發(fā)現了不足,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自信心,體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這種成果展示不僅是學習的總結,更是新的學習的開始,激勵學生不斷追求卓越。
4.采用多元評價
在單元整體教學的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元評價的方式,全面考察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重視學習過程,既注重共性要求,又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體現了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以鼓勵的態(tài)度評價學生的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觀察學生在演唱、演奏、舞蹈、創(chuàng)編等活動中的參與度和主動性,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例如,在學生分組練習《跳柴歌》時,教師走進學生中間,仔細觀察每個學生的舞蹈動作,對那些積極參與、認真練習的學生給予贊許,對那些動作不到位的學生給予指導和鼓勵。這種過程性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重視,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在學生練習演唱民歌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音準、節(jié)奏等基本要素,更注重學生情感表達的到位性。對于那些演唱時能夠準確把握歌曲情緒、聲情并茂的學生,教師給予高度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演唱的成就感。同時,對于那些演唱還略顯生澀的學生,教師也給予鼓勵,指出他們的進步,提出改進的建議。這種表現性的評價,既肯定了學生的成績,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保持學生學習的持續(xù)動力。在學生演奏豎笛時,教師不僅評價學生的演奏技巧,還評價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舞臺表現力??傊?,通過綜合性的評價,可以立體地展現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況,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明確今后的學習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引領下,將單元整體教學融入小學音樂“民族音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構建系統化的音樂知識體系,培養(yǎng)綜合運用音樂技能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深度的音樂審美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實踐。通過明確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采用多元評價等具體實施路徑,可以充分發(fā)揮單元整體教學的獨特價值,讓學生在豐富的民族音樂實踐中感受音樂之美、汲取文化營養(yǎng)、陶冶情操,為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勇于創(chuàng)新的音樂新人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姜勤.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策略探索[J].考試周刊, 2024(16).
[2]王舒婷.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策略研究[J].教師, 2024(11).
[3]曹晶晶.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設計[J].學苑教育, 2024(11).
[4]陳菁.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的策略[J].三角洲,2024(10).
[5]張可祥.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分析[J].教育家,2023(52).
作者簡介:朱雨婷(1993—),女,漢族,本科,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qū)南星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