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段輝棟
基于整合療法的認知障礙防治產品設計
周君,段輝棟*
(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1)
針對老年癡呆的防治問題,為彌補單方面藥物治療的局限性,從設計康護的角度出發(fā),探索性地提出整合療法輕度認知障礙防治產品的創(chuàng)新設計策略。首先,對整合療法理論進行溯源分析與價值挖掘,思考整合療法中設計介入的方式,探究整合療法認知行為訓練產品設計策略及原則;其次,采用SPSS數據分析軟件進行量表數據處理和分析,對患者記憶、定向力、語言等關鍵指標進行量化比對,形成患者狀態(tài)評價與病癥考量依據,結合非藥物治療干預和藥物治療,協(xié)調患者興趣及產品交互體驗難度之間的平衡,圍繞“養(yǎng)植養(yǎng)智”進行輕度認知障礙預防及治療產品設計實證;最后對患者進行實驗測試,采用CDR、MMSE量表積分對比,進行產品干預效度評估。整合療法理念的融入能夠協(xié)調患者在認知康復訓練過程中難度與興趣之間的平衡,可有效改善認知訓練產品設計的效度,使患者既不產生抵觸,又可在體驗種植樂趣中實現養(yǎng)智。此設計為認知障礙防治產品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認知障礙;整合療法;認知訓練;產品設計
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正常老化和老年癡呆之間的狀態(tài),是一種認知障礙綜合征[1],其臨床表現為認知功能減退,出現記憶力、復雜的日常能力減退,或記憶力無損害,執(zhí)行能力、語言障礙、視空間功能障礙等[2]。老年癡呆癥狀具有不可逆性,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可以有效干預。常見的有效干預手段是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但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發(fā)現藥物治療在輕度認知障礙護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根據患者發(fā)病誘因、類別、特征及具體病癥四個方面來探究整合療法變得非常必要。整合療法設計介入輕度認知障礙防治拓展,可有效地改善藥物治療的不足。然而因患者的個體差異、日常習性及病情發(fā)展的階段性不同,使整合療法的實施過程仍有一定的困難和挑戰(zhàn)。本文基于整合療法相關理論基礎,尋求整合療法理念與產品設計的有效融合,并針對有效預防、緩解輕度認知障礙的具體問題進行“養(yǎng)植養(yǎng)智”系列產品設計。
心理治療最初分為精神分析療法、認知行為療法、人本主義療法三大流派[3]。各流派從互相獨立到互相對立,再到有所聯結,這種演變被視為最初的整合運動。精神分析療法缺乏對特定行為變化的關注,其治療時間過長,治療行為模式反復;認知行為療法流派雖側重患者特定行為的變化,但此種療法無法觸碰到深層潛在的人格結構問題,反而會導致“癥狀替代”現象;人本主義療法強調患者自我潛能的實現,但其過于樂觀,忽視了現實存在的負面因素。因此,研究者在實踐過程中針對三大流派存在的不足,綜合不同視角、觀點及維度提出了整合療法的概念(見表1),以便尋求更有效的方式來服務患者。
1932年行為流派和心理分析流派開始交流,1950年Dollard & Miller在其經典著作中嘗試構建心理分析和行為分析之間的橋梁,被視為整合療法理論的里程碑。弗倫奇提出關于精神分析的“壓抑”和行為學派的“消退”是否相似概念的問題,這成為整合療法誕生的重要標志,1977年瓦赫爾認為心理分析療法和行為療法可以相輔相成[4]。伴隨整合療法的不斷發(fā)展,其在多個領域得到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09年整合療法理論被引入我國,并逐步應用于醫(yī)學領域。
整合療法以綜合治療為主體,以日常生活用品為載體,采用非藥物干預療法的治療方式,其有效地整合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分析療法、人本主義治療等,逐步成為行業(yè)領域關注的熱點,具有較好的研究應用前景。整合療法在輕度認知障礙中的干預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可幫助患者喚醒深層次潛在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在認知行為治療過程中矯正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引導患者將新的認知模式應用到現實情境之中,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目前整合療法應用于患者輕度認知障礙干預的設計研究相對較少,且相關研究對治療過程中患者的自身特質、專長、知識和需求等關注不夠,從而降低了整合療法的應用價值,導致治療的被動局面,最終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整合患者病情階段、日常行為、心理狀態(tài)等各個方面要素來建構一種有效的策略方法變得十分必要。
表1 整合療法的概念
整合療法理論模型是將兩個或多個治療模型整合為一個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模型[5]。1996年威爾伯提出AQAL模型(又稱為全象限全層次),該理論模型闡述了整個生命周期的心靈發(fā)展過程,即整合圖譜,包含象限、階段、路線、狀態(tài)和類型五大基本要素[6]。如AQAL模型中象限代表個體與群體的內在與外在關系,其包含內隱性的個人內在需求、群體內在價值觀及外顯性的個人外在行為與群體外在目標。該模型可協(xié)助人們在特定情形下更好地厘清及平衡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有效的整合應用價值(見圖1)。
由于患者病理形成原因較為復雜,從精神層、行為層、人本層等多個層面的早期干預更有助于癥狀的改善。整合療法在精神層和行為層的治療,理念清晰、療程短、易被接受,為整合大腦、神經功能及初級腦情緒處理體驗提供了跨學科的新視角[7]。以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為中心,對患者的認知刺激和認知訓練,能有效引導認知障礙患者產生積極的心理、生理和行為結果。
筆者結合整合療法理論模型,基于內隱和外顯中的心理層、行為層、文化層、社會層等四個方面的關系,對患者的精神交互、認知行為、人本關懷的多層次模式分析、多維度設計原則進行新方法的構建。
在認知訓練過程中要適應每一位個體差異性患者的智力和表達能力[8],認知行為交互訓練對于不同教育背景的老年群體都是有效的。通過對腦損害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進行訓練和學習,使其腦部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當患者進行認知行為交互訓練時,患者會在記憶網絡中形成關系聯結,以重塑認知功能。筆者根據病癥的差異性,基于上述理論模型構建了多層次的“關系地圖”(見圖2)?!瓣P系地圖”中不同層次對應患者在特定環(huán)境的綜合表象。從發(fā)現患者、興趣治療、家庭互動、使用效果四個層次,根據患者認知行為訓練過程中一系列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建立一個完整的模式。
在此模式下進行認知訓練分析,結合認知心理學、環(huán)境心理學,根據患者興趣、家庭參與等不同層次進行干預,以患者為中心、以防治為導向,以環(huán)境為基礎,整合認知訓練療法來改善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不同樣本人群的認知功能。
整合療法的核心理論綜合了精神層、行為層、人本層多個維度,這些維度既可作為一種設計思維,又可作為一種設計方法融入產品設計中,同時對輕度認知障礙老年患者的綜合需求、生活習慣、心理狀態(tài)、行為特點進行深入了解,將整合療法認知行為訓練產品的設計原則歸納如下。
2.3.1 重視精神交互,構建多模態(tài)情感表達
精神層以精神分析為基礎,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治療技術。以人的內在精神活動為核心,應用于解決某些精神疾病和心理行為問題[9]。本質是情感表態(tài),讓有限的單觸點變成了無限的全觸點,讓單一模態(tài)情感變成多模態(tài)的情感表達。當下社會語境,老年患者最易與社會產生隔閡。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老年患者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后,其生活方式與娛樂模式將會變得單調而乏味[10],需要重視患者的精神交互和情感表達。
2.3.2 強化認知行為,建立多層次交互體驗
行為層是整合療法中的一個維度,也是認知行為分析法的核心,強化認知行為需要內在認知和外在行為之間的良性互動,以此協(xié)調患者的情緒、行為、認知,為患者構建合適的行為交互方式。如制定相對應的專項認知行為訓練規(guī)則,有助于后期觀察并量化數據,分析患者訓練前后的病癥動態(tài)及規(guī)律。美國衛(wèi)生研究院發(fā)現每日僅10 min的社交互動能提高認知水平[11]。因此,可在操作過程中通過設置重復關聯性行為幫助患者強化認知記憶,這種差異性重復也有助于讓患者感受多層次的交互體驗,提升患者的獲得感與成就感。
圖2 患者認知行為交互訓練關系地圖
2.3.3 注重人文關懷,滿足多樣化心理需求
與其他兩個層次相比,人本層的主觀屬性更強,也是最基礎、直接的水平層次。以人本關懷為中心,在產品中注入溫暖、共情、安全感的理念。使患者在互動過程中充滿自我安全感,滿足患者多樣化心理需求[12]。在認知訓練過程中應注重人文關懷,增進老年患者與子女親人之間的交流和群體歸屬感,引導老年人產生積極正向的情緒,撫慰患者的心理。
為了探究在輕度認知障礙早期階段,針對患者本身的精神層次、行為層次及人本關懷層次的整合療法治療理念,在護理過程中是否起到一定的作用,筆者走訪了位于衡陽市的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的神經內科,在醫(yī)生的配合下,采用分組對比法,將30名患者分為對照組15例和試驗組15例(由于無法一次接觸那么多患者,所以采用多次走訪的方式搜集信息),實驗組男10例,女5例;年齡61~82歲;文化水平:大專及以上1例,中學及以下14例,文盲0例。對照組男8例,女7例;年齡62~83歲;文化水平:大專及以上3例,中學及以下12例,文盲0例(見表2)。
除此之外還需針對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MMSE)量表中的定向力、記憶、注意和計算、語言、復述等維度統(tǒng)計數據進行分析。驗證兩組對象是否具有實驗性,以免對最終的結果產生誤差。
本研究對30名輕度認知障礙老年人患者的總體分值為(24.55±0.68)分,實驗組的分值為(24.70±0.62)分,對照組的分值為(24.39±0.72)分,治療過程中有協(xié)調患者精神層次的理念,所以以下針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精神狀態(tài)的各項因子,將采取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的評斷標準來診斷,最高得分為30分,分數<27為認知功能障礙(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
Tab.2 Comparison of general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注:經統(tǒng)計學處理>0.05,說明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通過對量表內容進行分析,發(fā)現兩組患者在認知功能狀態(tài)方面均患有輕度認知障礙。說明可以采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兩組數據進行量化對比,對比結果發(fā)現實驗組的MMSE總分及各維度方面分數均高于對照組,根據兩組總體認知功能狀況對比來判斷具有可比性。實驗過程中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治療手法進行簡單的護理及配合藥物治療,實驗組則加入了園藝活動及按摩干預訓練,6個月之后針對兩組干預前后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和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MMSE)的統(tǒng)計數據進行得分比較,以驗證園藝療法及按摩療法對緩解輕度認知障礙是否具有積極作用,從而優(yōu)化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防治體驗。
園藝療法起源于美國,是一種傳統(tǒng)娛樂性的干預措施,集園藝、醫(yī)學、心理學于一體的治療方法,廣泛適用于患有中風、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發(fā)育和精神障礙、癡呆癥或抑郁癥的患者[13]?;颊咄ㄟ^種植過程中與植物的自然交互,對防治輕度認知障礙有積極的改善作用,干預不受患者年齡和疾病的限制,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4]。針對整合療法認知行為訓練的特征,將認知行為訓練原則與園藝活動行為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應用,設計“養(yǎng)植養(yǎng)智”系列產品,把傳統(tǒng)手指操療法融入工具細節(jié)中(見圖3)。根據患者個體需求及使用情境,精煉提取優(yōu)化種植流程,使患者大腦在種植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有效訓練,從而延緩認知功能的退行和損害,既不產生治療抵觸,又能達到預防認知障礙的目的。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認知行為訓練干預前MMSE及各因子得分比較(±)
Tab.3 Comparison of MMSE and each factor scores befor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training intervention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x ± s)
圖3 認知訓練與園藝行為的整合創(chuàng)新
“養(yǎng)植養(yǎng)智”系列產品主要由水壺、花盆、育苗盒、種子盒、多用棍、手握工具等6個部分組成(水壺包括收納盒和3種不同澆灌方式;兩用花盆包括花盆主體、水培塞、水培盒;育苗盒包括育苗盒主體、中間托盤及上部透明遮罩;3種形狀的種子盒及植物信息卡;多用棍6根;手握工具4種),見圖4。
考慮到不同文化程度和喜好的老人,產品配色傾向暖灰色。此類顏色更具親和力,在不干擾和刺激老人視覺的情況下符合老年患者的用眼習慣,提高患者注意力。為兼顧產品安全、方便的原則,產品以圓潤的造型為主。使用流程分5個步進行(見圖5):第1步隨機選擇或根據興趣選擇一個種子;第2步查看植物信息卡中種植的關鍵信息;第3步把種子放置進育苗盒中育苗;第4步幼苗出葉后根據植物信息卡指示選擇土培還是水培,并查看手冊學習如何操作;第5步移盆后的日常護理。
根據整合療法精神層、行為層、人本層的三個維度,以及相對應的三個原則,對“養(yǎng)植養(yǎng)智”系列產品從園藝活動及按摩療法兩個方面進行設計分析(見表4)。
1)精神層。園藝活動賦予用戶豐富的精神體驗,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能夠帶給用戶感知生命活力的直觀體驗。園藝以優(yōu)雅的方式為患者營造出和諧寧靜的藝術氛圍,既可有效調節(jié)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又能讓患者實現“精神養(yǎng)老”。一方面患者處在一個綠色環(huán)境能夠產生令人愉快、鎮(zhèn)靜的效果,有助于減輕壓力;另一方面能緩解病恥感給患者帶來的不安情緒,對改善抑郁、自尊和認知能力有重要的效果[15]。
2)行為層。園藝是一個培育植物過程,具有多樣的交互行為,從對綠植的種植、修剪、制作、料理及生長過程中獲得參與感。通過綠植的養(yǎng)植交互,園藝是一種持續(xù)性、差異性的重復行為,能有效促成習慣的養(yǎng)成,從而形成一種浸入式的療養(yǎng)手段。如通過種子盒圖形、種植信息卡加強患者的形狀與顏色訓練,提升老人的記憶能力?;颊呖梢酝ㄟ^多用棍和種植提示卡的記錄,了解植物的養(yǎng)護狀態(tài),可以更好地增強患者的新鮮感、參與感、注意力和積極主動性。讓患者獲得多層次的交互體驗,避免單方面藥物治療帶來的消極情緒[16]。
3)人本層。園藝種植是多數老年用戶的愛好,園藝綠植的生長過程讓人充滿著期待。同時也是一種長期的陪伴過程,既可舒緩老人情緒、給予老年人心理撫慰,又可減少其孤獨感。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缺乏運動,按摩療法的植入對老年人來說是易接受且不會產生抵抗心理,對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極大的幫助(如圖6)。手部穴位神經系統(tǒng)分布較為集中,產品融入一系列抓握的關節(jié)活動,對于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康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減輕患者精神負擔、緩解緊張情緒)[17]。使用時,患者手部神經受到外部刺激,能夠促進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提升大腦的認知水平[18]。在產品細節(jié)中增加按摩條,既可以按摩刺激手部,訓練握力,又起到防滑的作用;同時也有舒活筋骨、提神放松、舒緩壓力的效果,促進患者身心健康。
圖4 筆者工作室原創(chuàng)“養(yǎng)植養(yǎng)智”銀發(fā)系列產品(2019年中國設計先鋒獎銅獎)
圖5 產品使用說明
表4 “養(yǎng)植養(yǎng)智”產品設計分析及原則
Tab.4 Product design analysis and principles of "Cultivation and Wisdom"
為了驗證設計方案的可信性及可行性,對產品進行使用測試(見圖7)。
根據親屬、醫(yī)生、患者三者的需求,確定相關的信息,運用統(tǒng)計計算方法將實驗組干預前和干預后進行比較,采用配對樣本檢驗方法,比較干預前和干預后的CDR和MMSE是否有顯著性差異,因變量分別為CDR和MMSE,因子為干預前后,對照組同樣如此(評估結果如表5所示)。
對各變量的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獨立樣本檢驗,通過表6發(fā)現,實驗組患者要比對照組患者在記憶力和語言方面的改善更為突出,表現出了中上等水平,實驗組的干預效果比對照組的明顯,符合預先期望。結果表明,將整合療法的三個層次理念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強化記憶能力,重構認知能力有一定的作用。而在使用方式上,部分患者表示產品分區(qū)過多、缺乏明確的信息引導。使用時,參與者基于視覺、聽覺、觸覺等混合感知能力的有效性仍有待考證,這也是接下來繼續(xù)優(yōu)化和改進的方向。
圖6 認知記憶訓練方式
圖7 使用測試
表5 實驗組15例,對照組15例干預前后CDR值、MMSE值評定結果比較
Tab.5 Comparison of CDR and MMSE assessment result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of respectively 15 cases
注:經實驗對比發(fā)現實驗組15例和對照組15例干預前后MMSE、CDR的結果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實驗組MMSE、CDR的評定結果與對照組比較,▲<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認知功能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
表6 實驗組15例,對照組15例干預前后各因子得分比較
Tab.6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each factor i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of respectively 15 ca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注:經實驗對比發(fā)現實驗組15例和對照組15例干預前后定向力、記憶、注意和計算、語言、復述的得分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實驗組記憶力和語言的得分與對照組比較,▲<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老年認知障礙通常包括思維、解決問題、推理和決策方面的困難。整合協(xié)調精神層、認知行為層、人本關懷層的整合療法,對于認知障礙患者預防及緩解的價值顯而易見。從系統(tǒng)關照、多維視角的細分考量進行產品創(chuàng)新的方式,以患者群體的日常習性、個體心身、病理動態(tài)特征的深入認知為基礎,在用戶研究數據分析中,尋求用戶共性需求兼顧不同用戶存在的差異性,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產品設計。正如“養(yǎng)植養(yǎng)智”系列產品,將園藝活動中的行為和傳統(tǒng)手指操療法融入產品細節(jié),使用戶在喜聞樂見的園藝活動自然行為中,達成有針對性的認知行為訓練,從而進行有效預防及緩解老年人的認知障礙行為。而未來基于整合療法下輕度認知障礙預防及治療的產品設計創(chuàng)新,還需介入更多的設計創(chuàng)新實踐,以尋求合理有效的產品形式來進一步提升預防、緩解的效度。
[1] 郭媛媛. 防治老年人阿爾茨海默癥的情感關懷交互產品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 2018, 39(24): 210-214. GUO Y Y. Design of Interactive Product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re to Prevent and Treat Alzheimer’s Disease in the Elderl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24): 210-214.
[2] 曹陽, 陳晶銳. 設計介入阿爾茨海默癥綜合治療的可能性研究[J]. 裝飾, 2019(5): 73-75. CAO Y, CHEN J R. Study on the Possibility of Design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J]. Art & Design, 2019(5): 73-75.
[3] 瑪麗亞·吉爾伯特, 瓦尼婭·奧蘭斯. 整合療法100個關鍵點與技巧[M]. 馬敏, 余小霞, 等, 譯.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17. GILBERT M, ORLANS V. Integrative Therapy: 100 Key Points and Techniques[M]. MA M, YU X X, et al, Translated.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17.
[4] 邁克爾·尼南, 溫迪·德萊頓. 認知行為治療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原著第二版)[M]. 孫鈴,楊鈺琳, 楊洋, 等, 譯.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20. NINAN M, DRYDEN W. 100 Key Points and Techniques i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Second Edition)[M]. SUN L, YANG Y L, YANG Y, et al, Translated.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20.
[5] 羅伯特·索爾所, 奧托·麥克林, 金伯利·麥克林. 認知心理學[M]. 邵志芳, 李林, 徐媛, 等, 譯. 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0. THOREAU R, MCLEAN O, MCLEAN K. Cognitive Psychology[M]. SHAO Z F LI L, XU Y, et al, Translated.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10.
[6] 約翰·E.道林. 理解大腦: 細胞、行為和認知[M]. 蘇彥捷, 等, 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20.DOWLING E J. Understanding the Brain[M]. SU Y J, et al, Translated.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20.
[7] MICHAEL S G, RICHARD B I, GEORGE R M. 認知神經科學—關于心智的生物學[M]. 周曉林, 高定國, 等, 譯.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19. MICHAEL S G, RICHARD B I, GEORGE R M. Mangu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 Biology of the Mind [M]. ZHOU X L, GAO D G, et al, Translated.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19.
[8] DANKL K, ST?GMANN E, K?NIG T, et al. Multidimensional Design Research for Dementia and Its Methodological Opportunities for Cross-Disciplinary Consortia[J]. The Design Journal, 2020, 23(4): 597-619.
[9] PRINS M, WILLEMSE B M, HEIJKANTS C H, et al. Nursing Home Care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Update of the Design of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LAD)-Study[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19, 75(12): 3792-3804.
[10] 竇金花, 覃京燕. 智慧健康養(yǎng)老產品適老化設計與老年用戶研究方法[J]. 包裝工程, 2021, 42(6): 62-68. DOU J H, QIN J Y. Senior-Friendly Design of Smart Health Care Produ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Elderly User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6): 62-68.
[11] CORTELLESSA G, FRACASSO F, UMBRICO A, et al. Co-Design of a TV-Based Home Support for Early Stage of Dementia[J]. 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 2021, 12(4): 4541-4558.
[12] 吳夢潔. 阿爾茨海默癥患者陪護機器人產品服務系統(tǒng)設計研究[J]. 工業(yè)設計, 2020(9): 109-111. WU M J.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the Product Service System of the Accompanying Robot for Alzheimer’s Patients[J]. Industrial Design, 2020(9): 109-111.
[13] 陳一靜, 黃蔚萍, 任冬梅, 等. 長期小組式園藝療法對輕度老年癡呆患者的影響[J].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2018, 13(6): 555-557. CHEN Y J, HUANG W P, REN D M,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Long-Term Group-Based Horticultur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ild Alzheimer's Disease[J].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2018, 13(6): 555-557.
[14] POUYA S .The Importance Of Horticulture Therapy And Gardening For Older Adults In Nursing Home[J]. Anadolu üniversitesi Sanat Tasar?m Dergisi, 2018, (2): 146-166.
[15] KENNING G, TREADAWAY C. Designing for Dementia: Iterative Grief and Transitional Objects[J]. Design Issues, 2018, 34(1): 42-53.
[16] UWAJEH P C, IYENDO T O, POLAY M. Therapeutic Gardens as a Design Approach for Optimising the Healing Environment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A Narrative Review[J]. EXPLORE, 2019, 15(5): 352-362.
[17] GALEANO WEBER E M, HAHN T, HILGER K, et al. Distributed Patterns of Occipito-Pariet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redict the Precision of Visual Working Memory[J]. NeuroImage, 2017, 146: 404-418.
[18] 武海燕, 馬麗, 張力, 等. 園藝療法對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18, 17(3): 197-201. WU H Y, MA L, ZHANG L, et al. Effect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Alzheimer Disease[J]. Chinese Journal of Multiple Organ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2018, 17(3): 197-201.
Desig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Prevention Products Based on Integrated Therapy
ZHOU Jun, DUAN Huido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unan Hengyang 421001, China)
The work aims to propose an innovative design strategy of integrated therap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ealth care design to solv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make up for the limitations of unilateral drug treatment. Source tracing analysis and value mining of the integrated therapy theory were conducted. Considerations were given to the way of design and intervention in integrated therapy. The design strategies and principle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raining products of integrated therapy were explored. SPSS data analysis software was used for scale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Patient memory, orientation, language and other key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ere quantified, forming a basis for patient status evaluation and disease consideration. Combined with the non-drug treatment intervention and drug treatment, the balance between patient interest and product interaction experience difficulty were coordinate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duct design demonstration was conducted around the "foster wisdom". Finally, the patients were test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 CDR and MMSE scale integration compariso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duct intervention validit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tegrated therapy concept coordinates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difficulty and interest in the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cognitive training product design, so that patients can cultivate wisdom without resistance in the experience of planting fun. This design study provides a new entry point for the desig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prevention product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tegrated therapy; cognitive training; product design
TB472
A
1001-3563(2024)02-0171-09
10.19554/j.cnki.1001-3563.2024.02.018
2023-08-16
南華大學-智能醫(yī)療康養(yǎng)產品及文化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基地(203YS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