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作者大膽地跳出窠臼,打破新聞報道的傳統(tǒng)樣式,著力于記錄自己的感受,使得這篇報道有振聾發(fā)聵的藝術效果。文章結尾處的“夠了”就頗耐人尋味。下面,筆者就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賞析。
一、“夠了”意味著參觀到此為止
在作者的引領下,我們來到布熱金卡,來到這個“本來不該有陽光照耀,不該有光亮,不該有碧綠的草地,不該有孩子們的嬉笑”的地方。這里曾是“人間地獄”。來到這里,我們像是經歷了“一場噩夢”。在很久之前,這里的“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囚徒被剝光衣服,在軍犬和武裝士兵的押送下走進毒氣室”,進行“集體屠殺和用人體作各種試驗”。前前后后死在這里的“共有400萬人”之多,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經由魔鬼的摧殘,在魔窟里隕落,該有多么的可怕?。?/p>
是的,這里有讓參觀者為之驚悚的“堆積如山的遇難者的鞋子”和“玻璃窗內成堆的頭發(fā)和嬰兒的鞋子”。這場景讓人頭皮發(fā)麻,渾身顫抖。這里有“一座灰磚建造的建筑物”,那是“在婦女身上搞不育試驗的地方”。這里有一條長長的長廊,長廊兩邊的墻上有“數以千計的照片,是囚徒們的照片”,只是照片上的人“都死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照片里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那么,這個“溫和地微笑著”的姑娘“當時,在想什么呢”?現在“又在想什么呢”?
每一個地方都讓參觀者感到恐懼,每一個地方都讓人有幾乎要窒息的感覺。即便時間已經過去那么久,但這里依然彌漫著死亡的氣息,依然讓人感到喘不過氣來。那些來到這里的人都不愿意在此地過多地停留……真的,這里是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是善良的人們所難以想象的卻又真實存在過的地獄。
作為參觀者,你還想看多少?還愿意看多少?也許在此時此刻,你的心已經被憤懣填滿,你的大腦已經停止思考。作者也不愿意再多說一個字,因為已經足夠了!真的“夠了”!“夠了”意味著到此為止。只看這些就足以讓人們見識了法西斯強盜的兇殘,足以讓人們知道法西斯強盜殘害普通人的手段是何等的毒辣。的確,“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當我們參觀完“奧斯維辛”,見到了這里的一切,面對此情此景,會有何種感想?是否會反思?是否會對和平有所期盼?是否會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夠了”,文章至此自然地收尾。這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身在獄中,看著外面飛舞的白雪,不由得想到曾給予自己溫暖和關愛的保姆——“大堰河”,情不自禁地抒發(fā)自己的思念與感激之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詩歌之中?!拔揖茨?,愛你!”詩歌也至此自然地收尾了。
二、“夠了”意味著文章到此收尾
“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行文布局的最高境界。因為只有如此,我們寫出來的文章才會顯得更加自然。比如,著名戲劇家夏衍的報告文學《包身工》的結尾。該文章的結尾是對全文內容的總結,展現了包身工命運的悲慘,同時譴責了帝國主義的可恥,表達了作者對“黎明定會到來”的美好期待。這一結尾非常自然,可謂富有匠心。
同樣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一文的結尾也非常自然。在文章的開頭,作者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痹谖恼碌慕Y尾,作者寫道:“參觀者們……說:‘夠了?!趭W斯維辛,沒有新東西可供報道。這里天氣晴朗,綠樹成蔭,門前還有兒童在打鬧、嬉戲。”結尾與開頭遙相呼應,使文章首尾圓和,非常自然。此外,這一結尾還頗具深意——那段可怕的歷史雖然已經結束,但我們不可忘記,也決不能忘記曾經發(fā)生在這里的一切,而且應該讓那些天真的、身處和平環(huán)境中的孩子們也知道這些。在結尾,他揭示了自己寫作這篇文章的目的——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要珍惜眼下的和平與幸福。
三、“夠了”意味著悲憤之情到達了頂點
一到“布熱金卡”,作者就為這里還有“陽光明媚溫暖……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而感到可怕,感到驚詫。因為這里曾經是人間地獄,按說“應當是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但現在,這里的情形卻恰恰相反,這如何不讓人感到悲哀呢?
好在依然有從世界各地前來旅游的人們,盡管他們懷有不同的目的,但仍然愿意和我們一同去揭開那段黑暗的歷史,了解那個罪惡的所在——“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它們“一道組成了被納粹稱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殺人工廠的一部分”。
雖然“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只有一些人們不愿意提及的陳年舊事,但作者依然“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p>
這里是人間地獄,哪里能存得下半點善良?“夠了?!闭娴膲蛄?,人們心中的怒火如烈焰般熊熊燃燒。這些法西斯劊子手們的罪惡行徑讓人義憤填膺。
作者情貫全篇,將悲傷、憤怒之情隱藏在字里行間。最終,這些情感還是噴涌而出了。是的,盡管“奧斯維辛沒有新東西可供報道”,但“這些”已經足以使人震驚,足以讓人警醒!到此,我們自然會明白作者為什么會感到害怕,原來是怕人們牢記那段歷史,怕昔日的悲劇重演。是啊,若是讓孩子一味地在陽光下嬉戲,而不讓他們知道那段歷史,豈不是很可悲嗎?我們要重溫那段歷史,我們也一定要讓他們知道那段歷史,這樣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作為知道那段歷史的成年人,我們可不能忘記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孩子們雖不知道那段歷史,但我們有責任讓他們知道。盡管“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可作者依然要寫一寫,因為“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的結尾寫道:“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這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中的“夠了”一樣,也是整篇文章中情感的凝聚點,意味著作者已經無法忍耐了。從中,我們能感受到其悲憤之情到達了頂點。
一句“夠了”,不僅中斷了解說員帶領參觀者繼續(xù)參觀的腳步,而且收束了全文,讓情感濃烈到了極點?!秺W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中的這句“夠了”值得我們仔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