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韻味宜賓
2023年金秋,位于屏山縣書樓鎮(zhèn)的馬湖府古城開園,推出沉浸式演藝、非遺展演、美食體驗等活動,吸引了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馬湖府古城曾是明朝馬湖府城所在地,城內古建筑鱗次櫛比,古香古韻。這座“重生的古城”的誕生,伴隨著一段被譽為“四川最大規(guī)模文物遷移保護”的壯闊歷史。
2012年,因修建向家壩水電站,幾十棟宋、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古建筑被遷往新地,重建后的馬湖府古城東鄰敘州區(qū),南與云南省水富縣隔江相望。
屏山縣堅持“古城活化更新”理念,將馬湖府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文旅開發(fā)作為重點項目,完成古城道路、墻面、綠化等風貌改造,引入文博、藝術、書店、美食、非遺、民宿等業(yè)態(tài),成為了文旅融合新地標。曾經的新安平夷長官司衙門,如今已打造成土司文化體驗館,實證屏山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聚集之地。
當年,向家壩水電站修建時,原本奔涌的金沙江在此呈現出另一番高峽出平湖的靜謐之景。滔滔金沙江,呈現了宜賓這座城市的精神風貌,奔涌向前,以變求新。
修建以宜賓酒文化為主的“文脈大道”,發(fā)揮“蜀南竹?!钡莫毺伧攘?,建成西南地區(qū)最大的竹文化博物館……近年來,宜賓市積極探索“旅游+”文旅融合發(fā)展模式,深入挖掘特色文旅資源,突出核心品牌,亮點紛呈、精彩不斷。
紅色文化·英雄宜賓
南廣河畔,三江匯聚,人杰地靈。烽火歲月里,宜賓涌現出了一批英雄人物,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紅色篇章。
高縣的碩勛公園里,李碩勛紀念館坐落于此。鄧小平同志題寫的“李碩勛烈士永垂不朽”九個大字分外醒目,讓人肅然起敬。
“死后勿為我過悲,惟望善育吾兒。你宜設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謀自立為要……”烈士雕像下的紀念館內,少先隊講解員動情地朗讀著這位革命先驅在獄中寫下的最后一封家書,映照出共產黨人的一片丹心,感人肺腑。
先人精神后人承,革命信念鑄心中。高縣聚焦紅色基因傳承,打造“紅領巾志愿服務”品牌,常態(tài)化開展志愿講解服務,以少年之聲宣講黨史故事和革命英雄事跡,將愛黨愛國的種子深深植根于孩子們心靈深處。
這些年,宜賓市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修建修繕陽翰笙故居、余澤鴻烈士故居、朱德舊居、趙一曼紀念館、李莊古鎮(zhèn)中國營造學社陳列館等,打造中小學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開展“紅領巾愛祖國”等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大力弘揚紅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有聲有色,助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商賈文化·絲路宜賓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 。”坐落于筠連縣的南絲綢之路文化博物館,集中展示了宜賓在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秦代,蜀郡太守李冰在此開山鑿崖,路寬五尺,故得名“五尺道”。
唐宋時期,茶葉成為西南地區(qū)的大宗貿易商品,以茶葉和馬匹交易為紐帶的古道網絡也隨之興盛起來。這條古道由此發(fā)展成為由馬幫、驛道組成的茶馬古道網絡。除了茶葉,邛竹杖和蜀布等蜀地之物通過宜賓——這一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傳入了南亞等地。
古往今來,在南方絲綢之路這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通道上,各民族共同書寫了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的歷史篇章。如今,宜賓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與國內外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廣泛,不斷加強跨區(qū)域雙向流動。比如,牽手浙商打造印染紡織產業(yè)園區(qū);將當地獨有的川紅工夫紅茶遠銷海外……除了傳統(tǒng)產業(yè),宜賓也將目光聚焦新能源等新興產業(yè),將本市作為四川省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yè)的主要承載地,著力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產基地。
在“團結協作、吃苦耐勞、勇闖天下、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引領下,宜賓各族人民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繼續(xù)書寫著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動人故事。
歲末年初,辭舊迎新。宜賓高縣翰笙文體中心舉行了一場“尋年味兒——探索傳統(tǒng) 匯聚溫情”主題活動。在“十二生肖祥瑞送?!闭故緟^(qū),高縣第二小學的羅代琳老師帶領同學們運用剪紙、面塑、糖畫等傳統(tǒng)民間工藝,將十二生肖刻畫得栩栩如生。傳統(tǒng)的藝術作品,表達了對宜賓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深深祝福。
宜人宜美、天下為賓,古今交融的宜賓已然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顆璀璨的川南明珠必將更加光彩奪目。
(責編/張昀竹 張偉 王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