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玉冬瓜
仿佛嗖的一下,南方的秋天便轉(zhuǎn)場到了冬天。
下班后騎單車回家,五臟六腑被冷風(fēng)一吹,只覺得空落落、冰涼涼,饑腸轆轆之感由內(nèi)而外傳遞開來,恨不得趕緊給胃多塞點暖和東西。
路邊一家小吃店用鮮艷的馬克筆寫出了大大的“冬季上新,醪糟圓子”的提示信息,立馬沖進去點了一碗,反復(fù)給老板強調(diào)“多放醪糟多放醪糟”。結(jié)果,8元一碗的醪糟圓子端上來一嘗,除了沒什么醪糟味,也沒其他缺點。盲猜店家用的醪糟一定是超市貨架上擺放出的流水線加工品,醪糟確實是醪糟,只是沒有靈魂。
也不能怪我嘴巴挑剔,只是對家鄉(xiāng)醪糟的味覺記憶已經(jīng)深深刻進我的飲食基因里,這吃起來就有對比,一對比又勾起我對外婆自制醪糟的饞想。
醪糟,在北方叫米酒,在南方則為酒釀?!稉P州畫舫錄》里提到:“燒酒以米為之曰米燒,其燒酒未蒸煮為酒釀兒,飲之鮮美?!蔽业募亦l(xiāng)瀘州,是被長江和沱江擁攬入懷的川南小城,在這座別稱“酒城”的城市里,人們都喜歡把醪糟念成“醪汁(兒)”,這三個字用語速較快的川南方言發(fā)音時,仿佛那股微酸甜香的味道已經(jīng)在唇齒間縈縈繞繞、若隱若現(xiàn)——光是念出來就已經(jīng)口舌生津。
家鄉(xiāng)冬季最不缺的就是淅淅瀝瀝的雨和黏在一起的霧,每當(dāng)年關(guān)將至,外婆便開始做醪糟。
記憶中,外婆在準(zhǔn)備做醪糟前會習(xí)慣性翻看日歷,看哪天是合適的鎮(zhèn)上“趕場日”,因為趕場日市集上的米販子才會多,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優(yōu)質(zhì)圓糯米。而圓糯米的好壞,直接決定成品醪糟的清甜度。
買回來的糯米先用清水浸泡過夜,泡至用手掰開能輕輕碾碎且不見白跡的程度,就說明泡好了。緊接著,她會拿出蒸米飯的木甑子洗刷干凈。這種外部似木桶的蒸米工具,巧妙之處在于材質(zhì)疏密適中,木板之間留有空隙,可以讓水蒸氣穿透木板,讓蒸出來的糯米飯自帶淡淡的原木清香。
木甑子底部放置好干凈的屜布,均勻地鋪上糯米,然后用筷子把糯米扎幾個洞,合上甑蓋。另外拿出一口大鐵鍋放置在土灶臺上,向鍋中摻水,將木甑子放置在鐵鍋中。外婆點燃柴火后,便坐在爐膛下面扇起風(fēng),柴火越燃越旺,糯米很快與騰騰熱氣勝利會師,壓抑不住的喜氣從甑蓋的邊角處撒歡跑出來,就這樣讓熱氣蒸騰一小時左右,便會得到米粒透明,顆顆分明的糯米。
這種“看起來可以吃”的食物信號直接刺激味覺神經(jīng),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搗蛋天賦慫恿著我上手就抓,潔凈如雪的糯米往嘴里一塞,滾燙的糯米在舌尖瞬間炸裂開來,至純至簡的美味,咀嚼起來粒粒彈牙。當(dāng)然,此時免不了外婆的筷子伸過來往我手上一打,大喝一聲:“飛燙滾走開?。ㄌ貏e燙)”
蒸好的糯米飯放到竹簸箕上進行散溫,這也是整個釀造工藝中最關(guān)鍵的一步——米粒溫度的控制。必須讓糯米冷卻到適合發(fā)酵的溫度,在這一點上,外婆從來不借助任何道具,僅憑多年沉淀下來的手感。用她的話來說“摸起‘溫溫滾’”就差不多了。
此時的外婆如同一位自成一派的世外高人,所有的道具在她手上都變成了召喚醪糟的法器。散了熱的糯米被倒進一個用開水反復(fù)燙過的陶罐中,再取出酒曲水,均勻地撒到糯米上,然后用筷子給它反復(fù)攪拌均勻,壓實壓平,再將糯米中間掏出一個洞,作為出酒孔。合上蓋子,用棉布條將蓋子周圍包裹得嚴絲合縫,最后再覆上一層大棉被,接下來便等待時間的發(fā)酵。
對于酒城的冬天來說,4-6 天是出醪糟的最佳時間。6 天后揭開蓋,映入眼簾的是“形似玉梳白似壁”的糯米,用勺子輕輕一壓,清澈的醪糟像山泉一樣流淌出來,沁人人心脾的酒香四溢開來,淺淺喝上一口品品味,甘潤綿柔的汁液順著喉嚨緩緩而下。如果碰上極其罕見的下雪日,也許能品咂出白居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樂趣。
對于酒城人來說,最經(jīng)典的吃法就是醪糟粑,這種“粑”也是糯米粉制作的。要吃的時候,將糯米粉兌水搓揉成長條,然后搣成小塊,在掌心滾成小圓子形態(tài),等水開后放進鍋中。再勾兩勺醪糟,佐以紅糖,奢侈一點的,打個雞蛋,丟兩顆紅棗,扔點枸杞,在氤氳的熱氣中,你會從漂浮起來的每一粒糯米中,瞅到調(diào)皮的圓子悄悄露出肥糯雪白的肚皮,那酸甜的醪糟香氣與醇厚的紅糖甜在一起層疊交織,還沒有入嘴便感覺渾身熱乎。
一口下去,柔潤的口感和甘潤的甜在唇舌間綻放,熱度甜度從舌尖一股腦鉆進心尖,胃里的熱氣溫暖著臟腑,鼻尖冒起一層細微的汗,好不暢快!這也許就是“原湯化原食”的奇妙。
醪糟在酒城人的手里還可以與美食屆的扛把子火鍋合作。酒城人煮火鍋底料時都會放幾勺醪糟,別小瞧這微小的變量,它是火鍋好吃的奧妙所在。發(fā)酵后的醪糟可以提鮮增香,避免后續(xù)鍋底久煮發(fā)苦,并讓火鍋沸騰出獨特又地道的川香味,還能為后續(xù)食材去腥。不過也有犯尷尬的時候,大學(xué)期間有次北方室友來家做客,無意中發(fā)現(xiàn)這火鍋里有白色的顆粒物,遂大驚,當(dāng)場直呼四川人煮火鍋還放蟲卵!解釋了半天,最后上網(wǎng)一搜才放下心。
外婆的自制醪糟從未經(jīng)過系統(tǒng)嚴苛的標(biāo)準(zhǔn)化訓(xùn)練,僅憑多年來熟能生巧的超一流品控便讓親戚們都稱贊“還是你做的味道巴適”。她的醪糟看似做了一大罐,但是,給三個子女各分一瓶,再郵寄給外地工作的外公兩大瓶,走親訪友時帶上一點,就這樣,真正留給自己吃的,很少。
記得外婆每次去給外公郵寄的時候就會說,“你外公吃完一瓶醪糟,就差不多是過年的時候了,等他年后再回去上班,還有一瓶可以吃”。對于操勞了一輩子的外婆而言,她很善于用食物來縮短與親人間的距離。
現(xiàn)在網(wǎng)紅小吃里,醪糟冰粉,醪糟咖啡,醪糟冰奶茶層出不窮,各視頻平臺里教大家醪糟隨心配的新奇做法也點贊頗高,似乎一夜之間,經(jīng)互聯(lián)網(wǎng)的撮合,這醪糟就變飲品界的料酒,跟萬物百搭。超市上琳瑯滿目的各類品牌醪糟訴說著現(xiàn)在人們的“醪糟自由”。不過,味覺驚艷的醪糟極其難得,我已準(zhǔn)備好待過年回家,去外婆那打劫似的裝一大罐帶走。
也許,親人做的味道熟悉而又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導(dǎo)航,起點鎖定著千里之外的親人,終點是永遠牽絆記憶深處的故鄉(xiāng),這一頭一尾的導(dǎo)航讓身在遠方的人永遠不會迷路。
在迷離的冬季雨夜,即使窗外寒風(fēng)刺骨也沒有關(guān)系,煮一碗醪糟粑,把冬天的冷氣統(tǒng)統(tǒng)倒進熱氣逼人的甜味分子里進行洗禮,用一碗熾熱讓胃感到充實,讓心得到滋養(yǎng)。吃的暖,想的美,才能天天開心沒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