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勇
12月2日至3日晚,浙江音樂學院大劇院內金碧輝煌,箏星閃耀!一場箏音交織、古今碰撞的視聽盛宴——《翡翠》古箏跨界融合作品音樂會(劇場版)連續(xù)兩晚在這里精彩上演。這是繼11月26日晚,浙江音樂學院翡翠箏團在長沙音樂廳上演的湖南民族樂團“金色綻放”系列音樂會同名音樂會版的全新亮相。翡翠箏團的青年古箏演奏家們用流暢嫻熟的技藝,和著現(xiàn)代科技的光影向觀眾們展示了中國古老又足具代表性的樂器——古箏的魅力。
翡翠箏團作為浙江省首支專業(yè)的古箏團隊,自2008年建制迄今為止,已足足走過15個年頭。她們從最早的“茉莉花”一路成長為“通透溫婉,堅如磐石”的“翡翠”,從最早的以經(jīng)典、傳統(tǒng)地域風格為主要演繹作品到涉足首演業(yè)內新銳作曲家們的全新之作,從最初的馨雅淡遠、默默無聞的小家碧玉到如今花團錦簇、聲名遠播的箏樂勁旅,“玉不琢,不成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儼然成為箏團所致力的工匠精神和不斷拼搏的寫照。此次的跨界融合作品劇場版《翡翠》,在2023歲末、2024年即將到來的檔口隆重推出,更是讓翡翠箏團躍上一個箏樂事業(yè)的新臺階。作為翡翠箏團建團15周年鉅獻,她們再次完成了自身的華麗轉身與蛻變。
全新的包裝與定位。翡翠箏團最早要溯源到2008年由青年古箏演奏家盛秧女士成立的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茉莉花”箏樂團,易名為“翡翠”也是5年之后的事了。2013年,作為箏團的第一個五周年,她們排演了著名青年作曲家王丹紅的《翡翠》《動感彈撥》(古箏演奏家周展先生移植改編)在內的多首樂曲,成功晉級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組合比賽總決賽并榮獲優(yōu)秀獎,一時轟動浙江乃至全國。而2013年也成為箏團的轉折之年,真正的“翡翠箏團”應運而生。再到2019年,“翡翠箏團”參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器樂電視大賽并斬獲佳績,箏業(yè)更上一層樓。
而本次的古箏跨界融合作品劇場演繹更是將翡翠箏團推向了一個新站位、新高度。觀眾們對于“翡翠”的認識已經(jīng)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角度。作為國內較早成立的箏樂團體,目前在業(yè)內已經(jīng)是一支聲名遠播的箏團勁旅,而當晚的箏樂劇場再次彰顯了她們對于古箏事業(yè)尋求創(chuàng)新與突破自我的高度追求。相信,當晚的在場觀眾對翡翠箏團都有一個全新的、既豐富又立體的認識。
“翡,赤羽雀也。出郁林,從羽,非聲。雄赤曰翡,雌青曰翠?!卑殡S著演出鈴聲的敲響,一對爺孫步入舞臺,作為《山海經(jīng)》上古神話故事的敘述者,拉開了當晚演出的序幕。他們作為每個節(jié)目的引線,又是整場演出的文學主線。與傳統(tǒng)音樂會的節(jié)目主持串場有很大不同。因為他們自身就是演員,他們的故事敘述是劇場的重要一環(huán)。整場劇中,“翡翠”一語雙關,既指古代的神鳥,又指他們所化身的翡翠玉石。故事敘述的那一對爺孫,從一塊翡翠玉石追溯到上古神話再回到現(xiàn)實生活,最后再到精神境界的升華,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順理成章。在這里,所有的節(jié)目不再是孤立的。通過爺孫的對話引出下一個節(jié)目,通過升降幕的方式不動聲色地完成每個箏樂節(jié)目的轉場,這種“劇”的定位,對于傳統(tǒng)表現(xiàn)方式、呈現(xiàn)方式的箏樂藝術而言,具有十足的新鮮感。
此次跨界融合作品外宣的海報色調風格婉約淡雅,演員們著裝服飾以赤(紅)青(綠)兩種格調為基準。更令人驚喜的是劇場曲目以一節(jié)目一報的形式呈現(xiàn),這在箏界音樂會包括所有已知劇場版的演繹形式中是首次。避免了演職人員、幕后創(chuàng)作人員以及節(jié)目曲單拼貼、擁擠在同一張海報上的那種傳統(tǒng)呈現(xiàn)方式。在翡翠玉石中,翡為紅色,翠為綠色,而演員們的著裝清一色的男紅女綠。赤“翡”青“翠”,滿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即視感,花樣年華的青年古箏演奏家們擔綱演繹新作,金童玉女上演跨界箏音!這一改觀眾對于傳統(tǒng)音樂會帶上耳朵即可的認知。在大劇院內,人們除了欣賞精彩的箏樂,還能一補視覺的沖擊??芍^真正的視聽雙重滿足。
此次的跨界融合作品,不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傳統(tǒng)音樂會,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箏樂劇場”。箏樂劇場與傳統(tǒng)的音樂會有著很大的不同。既然作為“劇場”,除了“劇”的定位,“演”的成份亦不容忽視。這里的演已經(jīng)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演奏,還包括演員為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而進行的肢體動作、場景調度等方面的表演。在《相濡》中,作為主角的赤“翡”、青“翠”的演奏和著民樂隊,時而以兩架古箏“琴瑟和鳴”,時而以低音箏、鋼弦箏進行互答對話,演員們要進行站位的調動。與此同時,男女舞者各著赤、翠華服,隨著清揚優(yōu)美的音調翩然起舞,讓人們頓時有了畫面感,助推了觀眾對于音樂及內容型的理解。曲目方面,傳統(tǒng)的音樂會的節(jié)目獨立性很強,一般在每個節(jié)目結束會有主持人通過解說來串場以保證整場音樂會的聯(lián)通和整體性。而箏樂劇場中的箏樂表演是按照故事情節(jié)進行串聯(lián),主奏人員即為整個劇場的主角。所有的箏樂節(jié)目都是圍繞他們?yōu)楹诵?,每個節(jié)目也都互為上下因果,互為基墊支撐,不可缺少。此次的箏樂劇場從文學到音樂,從服裝造型到燈光舞美,再到音響、視頻設計,都無不凝聚著主創(chuàng)人員的良苦用心。而這些全新的包裝、箏與不同藝術間跨界融合的定位是本次箏樂劇場出彩并成功的立足點。
全新的樂曲與演繹方式。此次由翡翠箏團成員們演繹的樂曲是全新創(chuàng)作的七首作品。由浙江音樂學院青年作曲家王云飛為翡翠箏團量身打造。曲目依照文學腳本自《翡》《翠》依次亮相,到《相濡》《琢器》《塑魂》,再到最后的《華光》《千秋》,遵循著故事內線鋪排開來。
翡翠,是古時神鳥,他們在箏樂世界里比翼雙飛;翡翠,是冰潔玉石,它們在科技光影里綻放光華;“翡翠”又是一幅幅箏樂音畫,她們用玲瓏指尖勾勒出自己的箏樂心聲、箏樂的盛世繁華。王云飛作為翡翠箏團的委約作曲家,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器樂電視大賽上充分展示了他作曲上的才華。箏團通過演奏由他創(chuàng)作的《十里紅妝》《激情跨越》《炫動江南》等新創(chuàng)作品過關斬將、層層晉級并獲得優(yōu)異成績。到本次箏樂劇場的全新創(chuàng)作,箏團與作曲家間始終葆有著一種莫名的默契。
當晚表演的形式其實可以通過海報就了解的十有八九了。演出的海報按照演員的出場順序和一節(jié)目一海報的方式呈現(xiàn),那么在演奏上剛好有獨奏、齊奏、重奏等形式。如果說這些演奏形式在傳統(tǒng)的音樂會中屢試不爽、不足為奇,那么真正讓人為之一新的則是主創(chuàng)人員將文學創(chuàng)作和音樂創(chuàng)作嘗試融合,比如將翡翠神鳥這一傳說與箏樂劇場巧妙結合,使箏樂通過一定情節(jié)、內容傳達給在座觀眾。這與傳統(tǒng)的音樂會相比,對于演職人員的整體素養(yǎng)要求更高。演員需要根據(jù)內容進行舞蹈肢體語言等相關環(huán)節(jié)的表達,這也成為塑造箏樂劇場的重要手段。除了演員本身的表演素養(yǎng),在視覺與舞美環(huán)境如燈光、服裝及空間構圖等也都是箏樂劇場創(chuàng)作中的一部分。
作為箏樂劇場,各方面對演員都意味著了一個更高的難度。全新的樂曲創(chuàng)作,全新的演繹方式,以及有別于傳統(tǒng)音樂會的各種調度等等。就所使用的樂器而言,本次劇場除使用傳統(tǒng)的21弦箏外,還用到了鋼弦箏,以及低音箏,以展現(xiàn)主創(chuàng)團隊對箏樂音色的多元化追求、呈現(xiàn)。在《翡》中,主創(chuàng)運用的是低音箏,并以大鼓、銅鼓等打擊樂器做伴奏、陪襯,意在表現(xiàn)赤“翡”陽剛雄壯的一面。在《翠》中,則運用了高亮清越的鋼弦箏,樂器的伴奏則是江南絲竹樂的配置,如吹管中的笛、笙,拉弦中的胡琴,撥彈中的阮、箜篌等,鋼弦箏清脆的音色以及樂隊時隱時現(xiàn)的柔和伴奏,意在表現(xiàn)青“翠”陰柔婉如的一面。樂器的選用在這里具有典型的表征意義。在《相濡》中,兩位演員均采取立式演奏,均為一人雙箏配置,兩位主奏演員一會兒在21弦通用箏上齊奏同一旋律,一會兒分別演奏各自對應的低音箏、鋼弦箏,以求得音色對比。
在演奏的技巧上,同樣注重多元創(chuàng)新與探求,比如對于拉弓擦弦的運用。此外,還追求技巧上的形象化。比如表現(xiàn)“翡”時,除快速的點彈,用力拍擊弦面、摩擦弦面、弓擊弦面等音塊、音效式音響占據(jù)了大量篇幅,而在表現(xiàn)“翠”時,則以大幅的快速琶音和柔美的歌唱性旋律為主,少有音塊式音響的運用。演奏的方式上或站或坐,加上造型師服飾、妝容以及燈光舞美的襯托、加持,對觀眾的視覺都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如在最后的《華光》《千秋》這兩個節(jié)目中,燈光的效果被充分顯現(xiàn)?!度A光》中,垂下的紗幕為主演區(qū)造成了曼妙的朦朧感,隨著樂曲情緒的高漲,紗幕緩緩拉起,燈光也隨之調亮。激越動人的旋律在現(xiàn)代科技光影的渲染下,使舞臺能量充分展現(xiàn)、發(fā)揮?!肚铩分?,從頭至尾的干冰效果讓人猶如身臨仙境,燈光隨著音樂情緒進行冷暖色調的轉換,直到樂曲最高潮部分調至最亮,演員們猶如置身畫中。
此次的跨界融合作品,是古箏劇場版的演繹。聲與電的結合,箏與光的交融,直逼人的感官,完全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沉浸式的藝術體驗!在全新的箏樂劇場中,演員們以箏為器為具,使大家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如神話傳說如玉石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體會到不同藝術門類比如書法、舞蹈等完美融合帶來的奇妙享受。尤其是劇場主角董鑫澤、樓琳二位青年演奏家的精彩演繹,既古韻猶存又帶有時尚氣息,他們在輕盈的指尖盡情釋放箏樂的巨大能量,讓聽眾沉浸其中。此次箏樂劇場可以說是翡翠箏團對于箏樂演奏事業(yè)的一次自我突破,也是整個浙江民樂團隊對于樂器劇場化創(chuàng)作與演出的首次嘗試。
開“箏團”箏樂劇場先河
箏樂劇場這種緊緊圍繞古箏藝術的新穎形式,目前在國內對于專業(yè)的古箏從業(yè)者(包括學習者、教育者、演奏者)應該是不至于太過于陌生。而對于普通大眾而言,絕對是一個新鮮事物。業(yè)內對于箏樂劇場的接觸、了解,最早是通過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博導李萌老師。她于2012年明確提出了箏樂劇場的概念并身體力行。作為箏樂劇場這種形式的先導,她一直致力于對這種新穎形式的探索和推廣。包括對于箏類樂器的研發(fā)、劇場箏樂的創(chuàng)作、箏的演奏方式以及劇場箏樂語言的表達等各方面。2013年在第二屆北京青年藝術節(jié)上推出了首部劇場古箏《人生幾何》,2015年又推出了劇場古箏《世界是我們的》,由此,劇場古箏藝術如星星之火,從業(yè)內一點點蔓延開來并逐漸成長為一種新穎的藝術形式,走向大眾視野。
此次的《翡翠》跨界融合作品是為浙江音樂學院翡翠箏團的量身鉅獻之作。量身,顧名思義,所有的參演演員都是清一色翡翠箏團團員。以箏團作為創(chuàng)作、演奏呈現(xiàn)的核心,這在目前所知的具有規(guī)?;墓~樂劇場藝術中,是少見的。在以往的箏樂劇場藝術中,很少有像當晚的《翡翠》跨界融合劇場這樣,具有這么統(tǒng)一的主題、統(tǒng)一的格調,他們往往更傾向于解構,而不是建構。單個的節(jié)目與節(jié)目即便屬于總標題的范疇,也一般具有很強的跳躍性,而顯得節(jié)目的獨立性更強。而《翡翠》緊緊圍繞“翡翠”為核心,以“翡翠”作為整個劇場的主線、脊骨。在《翡翠》中,翡翠是一雙神鳥,是一塊玉石,又是“翡翠箏團”自身。當晚的《翡翠》劇場,既是創(chuàng)作團隊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挖重塑,亦是翡翠箏團對古箏藝術新形式的鮮活表達。當晚的演員們演奏技藝無可挑剔,尤其是翡翠男團的亮相,更是達到了很好的吸睛作用,贏得在坐觀眾叫好稱贊。在整場節(jié)目的行進中,從演員的獨奏到二重奏,再到三聲部,直到最后全員呈現(xiàn)的大齊奏(重奏),從開始的一點一滴,抽絲剝繭,層層暈染,直至潑墨般濃烈。真正讓觀眾體會到沉浸式藝術觀感、體驗的曼妙。
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民族樂器,以箏樂劇場這種全新的具有現(xiàn)代理念的藝術呈現(xiàn)方式,二者并不相悖。筆者認為,主創(chuàng)人員找到了二者結合的一個契合點。傳統(tǒng)面貌的古箏與現(xiàn)代的聲光電影并不沖突。即便是光怪陸離、變化多彩的現(xiàn)代燈光效果,他們也在努力追求中國風格、東方神韻的呈現(xiàn)和表達。也就是說,在現(xiàn)代前衛(wèi)的藝術形式中,他們沒有摒棄傳統(tǒng)的內容型、傳統(tǒng)的風格神采。事實也正是如此,幕后創(chuàng)作諸如視覺設計、舞美聲光等助推了箏樂內容型的表達。
《翡翠》箏樂劇場的推出與成功離不開幕后團隊的強力支撐,是她們的頭腦風暴打造了一場翡翠箏團專屬的箏樂盛事!當晚參演箏樂劇場的翡翠箏團的演員們鉚足了勁,以精湛的演奏技藝完成了他們的二度創(chuàng)作,獲得了巨大成功,是翡翠箏團發(fā)展路上的一個驚嘆號!對于翡翠箏團而言,此次劇場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嶄新的起點。他們在箏樂劇場藝術中找到了傳統(tǒng)樂器古箏在新時代的表達手段、方式?!遏浯洹房缃缛诤献髌穭龅膭?chuàng)作集中了浙江民樂團隊的中堅力量,他們圍繞古箏藝術為核心,向外延伸融合多種其它藝術形式,努力探索各門類藝術間的關系。他們在古箏藝術與其他藝術品類融合的探索中邁出了嶄新的一步!翡翠箏團從最早的茉莉花箏樂團起家,在箏界伉儷周展、盛秧二位教授的精心培育、扶植下,茁壯成長為業(yè)內知名箏樂團體,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一段佳話。從2013年的中國音樂金鐘獎到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器樂電視大賽,到翡翠箏團代表作品的全國巡演,再到今天的箏樂劇場,他們不斷地在豐滿著自己的羽翼,攀登著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是“翡翠”總該要發(fā)散它耀眼的光芒!祝賀翡翠箏團跨界融合作品(劇場版)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