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衛(wèi)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主張,這比較符合職業(yè)教育的教學實際,它將教育的重心從“字紙簍,死讀書,讀死書”的教學轉到培養(yǎng)學生能運用“活的知識”、具備“行動能力”“生活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軌道上來。它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生活化。本文節(jié)選了《靜女》教學的三個片段,充分體現了我從整合課題到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做合一”主張的思考與運用。
在進行《靜女》教學時,我深刻意識到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并加以運用,將《靜女》《芣苢》整合起來,將課題定為“品經誦典,立尚美之志”。整合的原因是:古往今來,所有民眾都有一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靜女》作為一首愛情詩傳遞的是先秦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芣苢》則是從勞動場景著眼描摹民眾向往的美好生活圖景。在大語文教學理念引領下,教師教授《靜女》一詩,指導學生聯讀《芣苢》,在此基礎上尋找有閱讀關聯點的多篇詩文,最終達成拓展學生思維,深化學生審美體驗,充實閱讀量的目標?;谶@樣的認識,我在設計中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閱讀關聯點將《靜女》《芣苢》聯讀,緊扣人物形象和情感品味,引導學生整體賞析,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實現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
《靜女》是《詩經》中的一篇,富有趣味,塑造了鮮活的男女形象美,呈現了回環(huán)復沓的韻律美,傳達了質樸純真的情感美。短短的三個章節(jié),卻描繪了城角約會、贈送彤管、贈送荑草的美好場景。因時代久遠和字詞理解方面的障礙較大,單靠教師引導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授課的過程中,我考慮到班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創(chuàng)新、熟練運用現代媒體技術等特點,準備以拍攝課本劇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本劇需要學生根據文本理解撰寫劇本,排演,拍攝,對學生要求較高,卻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諸多思考?;谶@樣的認識,我先制作導學案,引導學生完成基礎的文意梳理任務,在此基礎上完成場景、人物、臺詞、旁白、動作、配樂、道具設置的課本劇撰寫任務。
雖然課本劇的前提是詩歌的初步學習,但是任務布置下去后,學生還是迅速被課本劇吸引了,立馬熱烈地討論起來?!罢l來演靜女?”“我來寫劇本!”“我負責拍視頻!”“我們選什么衣服?”學生爭先恐后地選自己能承擔的任務,一個聲音吸引了我的注意——“老師,我們要選什么衣服???”“隨便選吧”,我脫口而出。反正問題越多越有利于我們的課堂學習,我心里想。況且,這班的學生成績并不是很理想,我也沒指望學生能夠拍出多么精美的視頻,只是希望他們借視頻的拍攝多些思考的契機,靜下心來,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轉眼之間,視頻上交的時間到了。我以多媒體播放其中的一個視頻,班里發(fā)出陣陣笑聲,“太土了!”“哈哈,笑死我了?!痹瓉磉@個小組制作的視頻中,靜女和小伙子穿得格外質樸,上衣和褲子的款式很老,確實有點土。這個小組的組長上臺陳述自己的創(chuàng)意:“我們組的亮點主要是服裝,因為我們花了很多的精力去選擇,我們的服裝也是經得起推敲的。在選演出服時,大家的意見不一致,有的同學覺得要用那種唯美好看的古裝,有的同學覺得詩歌寫的是平民男女的愛情,應該選勞動人民的服裝。經過討論,我們選了上衣和褲子的款式,方便活動,材質也比較耐磨。而且那個時代以交領款式為主,所以我們選擇了這種交領窄袖的方便勞動的演出服?!彼脑捯魟偮?,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看來同學們對她的回答非常認可。
這個小組的學生對《詩經》的文化背景了解得非常詳盡,其他小組的學生沒有關注這些。在教學中,即便有的教師會對此詳細解釋,教學的效果也不會很好??墒?,通過服裝選擇這個問題,全組的學生都努力去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學習動力十足,這不是最好的“教學做合一”典型嗎?在視頻籌備的過程中,他們是真正思考過的,這難道還不夠嗎?
四個小組熱烈地討論著,我一邊巡視,一邊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解答。當我走到四組時,小媛小聲地問我:“老師,我們組能不能女生演男生啊?”我反問:“詩里寫的人物有幾個啊?”“兩個,靜女和小伙子?!薄澳敲?,哪一種效果會好一些呢?”小媛沉默了。接下來,好幾個學生都問我男生能不能演女生,或者女生能不能演男生。我依然問他們:“哪一種效果會好一些呢?”后來,我在全班學生面前這樣說:“同學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組內男生不夠,或者女生不夠,那還有沒有別的辦法解決呢?組長能不能對人員進行調配呢?而且靜女和小伙子的角色性別一致了,還有沒有其他的要求呢?是不是任何一個女生都是靜女?任何一個男生都能演小伙子?”聽完我的一番話,學生又繼續(xù)討論,但組內人員的流動也開始了,剛剛男生坐一起,女生坐一起的情況也有了明顯變化。
《靜女》塑造了純真質樸而又鮮活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借著對男女主角的選擇可增強學生自主探討男女主人公形象的動力。而在人員調配中,每個學生都能發(fā)現自己的價值,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這對于內容的學習非常重要。這些并不是教師強制布置的任務,而是學生在完成主要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去探索的問題,這樣學習的效果顯然比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效果要好得多。
《芣苢》吟誦非常有特色。我在網上搜了兩個比較好的吟誦視頻,一個是根據《芣苢》原原本本地吟誦,另外一個作了很多調整和升華,情感渲染也很到位,尤其是每一節(jié)最后兩個體現采摘芣苢的動作,畫面感很強,充分呈現了勞動的快樂與欣喜。經過多方比較,為了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審美以及感悟詩歌營造的勞動美,我最終決定在這首詩歌的結尾播放處理過的視頻。課堂上,當我點開音頻,一節(jié)吟誦結束,教室里卻傳來竊竊私語,繼而是陣陣嗤笑,課堂一下子就鬧了起來。雖然在我的壓制下,學生冷靜下來了,但從他們的表情我明顯感覺到他們對這個并不是很感興趣。我靈機一動,接著又播放了另外一個沒處理過的視頻,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播放完畢,我請一個學生說說感悟,他很誠實地說更喜歡第二個視頻,甚至給大家表演了一段吟誦,效果不錯。
由此可見,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否則曲高和寡,依然不利于他們的學習。
三個片段只是我教授《靜女》詩歌時遇到的常見狀況,卻充分體現了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核心還是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這也啟發(fā)我們在職校語文教學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做中學習新內容,教學做合一,才能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京中華中等專業(yè)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