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梅
語文學習重在聽、說、讀、寫等四個方面。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關(guān)鍵。所以,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量,增強學生的閱讀水平,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中,閱讀通常都體現(xiàn)為“教師講解+學生訓練”的模式,教師“一言堂”現(xiàn)象頗為嚴重,學生很難體會到閱讀的魅力。深度學習的宗旨是教師引導學生對學科內(nèi)容進行深層次探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圍繞深度學習展開閱讀教學,能有效打破課堂常規(guī),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促使其在深入探究和思考中提升閱讀效率,積累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
初中生初次接觸深度學習,在實踐的過程中,依然會存在“不知從何入手”的情況。教師如果盲目地要求學生圍繞深度學習展開閱讀,必然會導致部分學生學不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jié)合學情合理設計問題,利用問題拋磚引玉,啟迪學生進行深度解讀,增強閱讀效率。
以教學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阿長與〈山海經(jīng)〉》為例,為了啟迪學生深度解讀文本,我在課堂中設計了以下問題。
問題一:既然文章是表達作者對阿長媽媽的思念之情,為何前半部分要把阿長描寫成“反派”呢?
針對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進行深度思考,結(jié)合發(fā)散性思維,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角度一:如果開篇直接寫阿長媽媽多么好,就會讓阿長媽媽的善良先入為主,讀者即使看到后面的事跡,也不會感到驚訝;相反,因為先寫了阿長媽媽有缺陷的一面,讀者再看到后面的故事時,才會感到震驚;角度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倘若一個人始終是好人,不論他做什么,都會讓人覺得習以為常。如果他平時喜歡捉弄人,有一天卻幫助了別人,就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先抑后揚的神奇之處。
問題二:“媽媽”是一個偉大的稱謂。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遇到一些非常善良的女性,我們也只是用阿姨、姐姐等稱呼。作者用媽媽來稱呼一個女性,這說明了什么?
問題二與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圍繞生活嘗試進行深度分析,能讓思考的過程更具有代入感,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當然,在學生作答的基礎上,教師也要做好總結(jié)與反饋工作,收到查缺補漏的效果。
受到生活環(huán)境、理解能力和思維模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學生在分析語文問題時,往往會給出不同的看法。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看法構(gòu)建討論平臺,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入分析文本,達到深度閱讀的目的,提升閱讀質(zhì)量。
以教學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賣油翁》為例,學生針對“是否一定能夠熟能生巧”的觀點展開了討論。
甲:我認為熟能生巧是成立的。比如,如果我們只知道做美食的步驟,卻不動手去實踐,絕對掌握不了烹飪的技巧。如果我們不斷地訓練,就會形成自己的習慣,成功地做出可口的佳肴!
乙:我認為熟能生巧未必成立。比如,音樂學院的學生都天天接觸聲樂知識,為什么有的人會成為歌唱家,有的人卻技藝平平呢?這說明熟未必生巧,天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點!
事實上,學生之間的“矛盾”點,正是最佳的深度學習契機。所以,針對“熟是否生巧”這個論題,我及時搭建辯論平臺,要求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擔任正方或反方的學員展開辯論。
當然,辯論不能一味地說大道理,也要立足實際。所以,在辯論前,我給學生提供了收集、整合資料的時間。為了增強活動的體驗質(zhì)量,我還滿足學生的需求,利用信息技術(shù)幫助其查找相關(guān)材料,如“有天賦的人雖然不經(jīng)常學習,但每次學習都格外認真,所以成績一直很好…… 有的人雖然非常刻苦,掌握的方法不夠,學起來很吃力”,讓辯論的過程更加科學規(guī)范,擁有論據(jù)與論證做支持。
深度學習不能拘泥于教材或文章,而是要適當?shù)赝卣归喿x范圍,促使學生串聯(lián)其他領(lǐng)域的知識點展開分析,這樣不但能拓展思維活動空間,也能幫助學生捕捉更多的亮點,讓閱讀更加全面。
以教學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中國石拱橋》為例,為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我打破了語文學科的束縛,分別從物理、歷史等角度加以分析,指導學生分析文章蘊含的思想,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
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文章中介紹的石拱橋在我國擁有近百年的歷史,如今依然堅固,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哪些特點?
從物理的角度分析,中國石拱橋能夠沿用至今,涉及的原理是什么?透過這些原理,我們又能發(fā)現(xiàn)中國人民的哪些特點呢?
站在不同的學科維度去分析問題,學生可以捕捉到不同的亮點。站在歷史層面分析,學生可以了解到先人敢于向不可能發(fā)起挑戰(zhàn)的勇氣,繼而感受到先人的魄力和毅力;站在物理層面分析文章,學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適當?shù)貫閷W生提供練習契機,設計深度學習的練習,可以有效地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以教學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誡子書》為例,在學完這篇古文之后,我給學生設計了以下深度探究練習。
1.結(jié)合文章對“君子”的解讀,思考現(xiàn)實中的哪些名人可以被稱為君子,他們的典型事跡又有哪些?
2.從這些人的身上,同學們捕捉到了哪些偉大而高尚的思想,這些思想給同學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3.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寫一篇議論文。
知識源于生活。在設計深度訓練的作業(yè)時,我將話題和生活結(jié)合在一起,學生需要通過查閱資料、與同學討論才能完成作業(y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了解到這些名人對社會、人民作出的貢獻,理解“君子”的內(nèi)涵。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能有效地鍛煉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閱讀不能拘泥于文本,不能拘泥于表面,而是要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這樣才能讓學生捕捉到文章的深層內(nèi)涵,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收到更好的閱讀效果。在教學中,我們應進一步開發(fā)深度學習理念,構(gòu)建更為科學、生動的閱讀教學體系,改變學生對閱讀的刻板印象。需要注意的是,針對學生的學情差異,教師要適當?shù)夭扇〔町愋缘闹笇Х桨?,讓不同能力的學生獲得符合自身需求的指導,確保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四甲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