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琳
大學語文是一門通識性的學科,是奠定學生語文基本素養(yǎng)的學科。大學語文要尚“美”,追求“美”的品質。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讓學生各自的語文文本解讀“美美與共”。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學生要成為“大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優(yōu)化語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讓學生的語文認知、思維、想象等成為美的認知、美的思維、美的想象,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為學生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xiàn),成為學生生命實踐活動的智慧結晶。
大學語文的課程教學目標,應當注重對學生認知、思維、想象等的全面性、全程性觀照。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作品鼓舞人。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不僅要突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更要突出情感目標、思想目標。通過大學語文教學,讓學生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大寫之人”,讓學生擁有美的品質、美的品性。教師要設置全面的語文課程教學目標,充分發(fā)揮大學語文的育人功能,彰顯大學語文的育人價值。
比如,教學《在酒樓上》這篇課文,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往往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學習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解讀呂緯甫這一人物”。應該說,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于語文學科,是無可厚非的。但僅僅定位于語文學科,就顯得有點狹窄?!对诰茦巧稀肥恰白罹唪斞笟夥铡钡男≌f。因此,在設計《在酒樓上》這篇小說的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從語文文體的視角來確定教學目標,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中的“無聊瑣屑的人物對話”,來引導學生探究“人物孤獨而又彷徨的內心世界”。從而,借助于“這一篇”語文文本,來解讀魯迅“這一類”小說的共同主題——“反抗絕望”的哲學意味。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從哲學層次上來體會魯迅內心的苦悶、思想的掙扎、自我的反省等,就能讓小說的文本解讀具有“美學意味”。在教學中,筆者除了傳統(tǒng)的從語文文體視角來確定語文課程教學目標,還重點引導學生“反思知識分子的處境”,讓學生承擔體悟“個體生命”(瑣屑明白的對話直指無聊絕望的人生),讓學生用冷靜旁觀的視角揭示彷徨絕望的生命。通過引導學生解讀這篇“最魯迅”的小說,讓學生感受、體會到魯迅小說世界的“彷徨又吶喊”“迷茫又堅持”的特性、特質。
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要致力于厚植中華文化底蘊,涵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培根鑄魂、啟迪智慧,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是語文學科課程育人的總體性目標。通過優(yōu)化大學語文的課程教學目標,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能力、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
在很多教師的大學語文課堂上,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往往會照本宣科。這種囿于教材、囿于課堂的教學方式,難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必須走向開放。開放是大學語文最為重要的特征、特質。開放語文教學內容,就是要鼓勵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自主搜尋相關的課程資源、素材,就是要鼓勵學生對語文課程教學內容作出一種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解讀。開放,讓學生的語文認知、思維等不囿于一隅,而是具有發(fā)散性。
比如,教學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教師要利用漢字形、音、義的獨特性,充分展示雨之“形美”“聲美”“意美”。通過感知余光中先生對母語中文的一種孺慕之情,深刻理解余光中深沉的文化鄉(xiāng)愁內涵。全文以“雨”字立骨,以“聽雨”為線索,對雨的“聲”“色”“光”“影”“味”等不同側面作了盡情描繪,波瀾壯闊、開闔有度。在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一組“大問題”,引導學生的文本審美解讀:課文是怎樣描繪雨的視覺之美、聽覺之美、意蘊之美的?對于雨的視覺之美、聽覺之美,學生都從文本中找尋直接的證據(jù),而對于雨的意蘊之美,學生不僅聯(lián)系課文,而且表達了自己的主觀性見解。正是學生的主觀性見解,讓整個的文本審美解讀課堂充滿意趣、充滿思辨。有的學生從漢字文化的視角來解讀“雨”;有的學生從自然物象的視角來解讀“雨”;還有的學生從文學審美意象的視角來解讀“雨”,等等。如此一來,“雨”既是一種自然物象、自然景觀,同時又是流淌于千年詩學歷史長河中的人文景觀。這樣的一種開放性的對語文教材文本內容的審美解讀,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開放性的語文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將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作為“文本”。“課文”之為“作品”,往往因為其權威性而容易禁錮學生的解讀;而“課文”之為“文本”,則呼吁學生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解讀。每一個人的獨特性、獨創(chuàng)性的審美解讀,都會更加鮮活文本的生命。文本不是一個固化的“器具”,而是一種動態(tài)生成的“生命體”。
大學語文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根本性任務。在很多大學教師的語文實踐中,大學語文往往就是對文本進行“語文味”的解讀、分析,而忽視了語文文本的諸多育人功能。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方式,就是為了充分地發(fā)掘語文課程教學的功能,彰顯語文課程的多重育人價值。大學語文課程,具有德育功能、美育功能,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美育素養(yǎng)。深入地發(fā)掘大學語文的教學功能,旨在陶冶學生的情操,溫潤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
語文課程要從傳統(tǒng)的課程育人轉向全課程育人。比如,在教學《李白詩兩首》的時候,筆者就沒有囿于教材,而是建構了一個“走近李白”的專題,引導學生系統(tǒng)學習。以“李白是仙”“李白是俠”“李白是人”為脈絡,引導學生品讀李白的系列化詩詞。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李白的“寰區(qū)大定,??h清一”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李白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修養(yǎng)、人格魅力;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解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如重民本、守誠信、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等思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這些思想的時代價值。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系列化、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語文學習,能讓學生認識一個多元的李白,感受盛唐的氣象。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從理想的層面、文化的層面認識李白,更能從社會的層面、國家的層面來理解李白。學生不僅能領略李白的人格魅力,更能感受到李白的家國情懷。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情有義、有育有愛,讓語文課程能觸及學生的內心,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包括思想、情感、政治等的教育。
發(fā)掘語文課程教學的諸多功能,能讓語文課程啟迪學生的智慧,對學生培根鑄魂。充分發(fā)揮學科課程的育人價值,能傳承、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從而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發(fā)掘語文學科課程諸多的教學功能,能讓語文課程體現(xiàn)出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通過綜合性的語文教學,能讓語文知識、能力、素養(yǎng)有機結合,不僅能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更能實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抵達“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境界。
《大學語文》中的篇目,孕育著、蘊含著“思想之美”“情感之美”。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篇目,并且根據(jù)編排,對教材的相關篇目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立足于美學視野,大學語文教學應當充分展現(xiàn)中華經(jīng)典、中華傳統(tǒng)文化,展示中國根、中國心、中國情。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充分應用大學語文這一課程載體,傳承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人類文明。
作者簡介:蘭州現(xiàn)代職業(yè)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