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明
關(guān)于上古神話傳說“嫦娥奔月”的記載,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記錄是在湖北江陵王家臺出土的戰(zhàn)國秦簡《歸藏易·歸妹》卦辭中載:“歸妹曰:昔者恒我竊毋死之藥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睆闹胁浑y發(fā)現(xiàn),“嫦娥”起初被稱作“恒我”。
“恒”古從月,表示上玄月漸趨圓滿;“我”表示兵器;“恒我”連起來的意思就是與月有關(guān)的兵器——子宮。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影響下,“恒我”與更古老的女媧混同,“恒我”成為女媧的變體,她們均是先民心目中反映子宮和生育的生命之神。
上古時代,男人與不死之藥無緣,掌握不死之藥就等于掌握了宗教大權(quán)?!昂阄摇弊鳛榇碇缘谋?,不甘心宗教權(quán)利易手,而“恒我”竊藥且奔月反映了父權(quán)替代母權(quán)時男女間的決裂、斗爭和反抗。另從古音上考察,女媧的“媧”音咼,古韻屬于歌部,與我、娥同部,媧、娥疊韻對轉(zhuǎn),可通用,女媧實際就是女娥,于是“恒我”后演變?yōu)椤昂愣稹薄?/p>
至西漢,“恒娥奔月”的故事情節(jié)日趨豐滿,如在馬王堆漢墓帛畫上方左側(cè)繪制有一輪鐮刀型彎月,彎月下方則有一位人獸合體的女子作奔月狀。據(jù)《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等著)卷六“覽冥訓(xùn)”記載:“譬若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卞蛹T疲骸板蛹磰鹬T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文選注引此作常,淮南王當(dāng)諱恒不應(yīng)作恒,疑意林是也?!痹俳Y(jié)合河南南陽市西關(guān)漢墓的“嫦娥奔月”漢畫像石,可見漢代人身蛇首的女媧和恒娥的形象并未完全分化開。
逵吉所言“淮南王當(dāng)諱恒不應(yīng)作恒”,是劉安所處的漢文帝時期,漢文帝姓劉名恒,為了避文帝諱,又因為“恒娥”使用頻率較高,所以使用避諱手段最為普遍的“改字”(還有如空字、缺筆等方法),故將“恒”稱作“姮”。
關(guān)于嫦娥的雛形,還流傳有《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里的月神常羲,她是黃帝曾孫帝俊的妻子,羲、娥在古漢字中音形相同。有趣的現(xiàn)象是,在南陽漢畫像石上捧月的常羲也是人首蛇身。另有說她名常儀,是東夷部落中娵訾氏的女子,該部落擅長占月,而儀,古音從我,讀娥。
《世本·帝系篇》云:“帝嚳下妃娵訾氏之女”,帝嚳即帝俊,帝嚳之妻常儀與帝俊之妻常羲實則一人,又稱尚儀?!秴问洗呵铩の鸸份d“尚儀作占月”,畢沅注“尚儀即常儀”。又據(jù)《說文解字注》記載“恒”“?!本鶎儆谑浚昂恪迸c“?!币饬x相通,所以“恒娥”多稱作“常娥”。
或許是受到“姮”字及其偏旁的影響,人們根據(jù)“常娥”的性別,在“?!钡淖筮吋由狭伺峙?,于是“常娥”又被寫作“嫦娥”。后來,由于“恒”字反復(fù)重名犯諱,在唐代避穆宗李恒諱,又在宋代避真宗趙恒諱,于是,“恒娥”這個寫法逐漸減少。
宋代涌現(xiàn)出大量文人,但是在政治、經(jīng)濟改革中,文人學(xué)士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重要地位,他們的人生觀也逐漸改變,內(nèi)心開始產(chǎn)生失意、彷徨、郁悶的情緒,便在“嫦娥”的形象中找到了精神的契合,對“嫦娥奔月”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宋人中秋賞月玩月沿襲唐人的風(fēng)氣,寫下了許多好詩好詞。隨著儒學(xué)復(fù)興,文人心態(tài)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嫦娥”的身份地位亦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版隙鸨荚隆钡墓适聝?nèi)容也有了進(jìn)一步拓展,人們更愿意把對于月亮的美好向往和“嫦娥”的美麗可愛結(jié)合在一起,加以歌頌和贊美。在華夏民族傳統(tǒng)闔家團圓的中秋節(jié)俗里,“嫦娥”始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古有“嫦娥奔月”神話,今有“神舟”問天、“嫦娥”攬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組網(wǎng)……中國人對太空的想象和好奇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