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珩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泉州 362000
彌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種來源于成熟B 細胞的侵襲性腫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常見的類型,在全球成人NHL 中占比近30%[1],中老年發(fā)病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病理類型復雜,臨床異質(zhì)性大[2]。
老年DLBCL 患者的總體生存情況不佳。利妥昔單抗(Rituximab,R)聯(lián)合化學藥物治療即“R+化療”方案可有效延長老年DLBCL 患者的生存率。雖然“R-CHOP”(即利妥昔單抗、環(huán)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和潑尼松)化療方案使得DLBCL 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但由于臨床與病理診斷的異質(zhì)性與復雜性,仍有一部分DLBCL 患者,存在難治與緩解后復發(fā)等現(xiàn)象[3]。故本研究探討了與老年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患者“R+化療”的不良預后相關(guān)的影響因素。
1.1 研究對象 本回顧性研究納入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收治確診的老年DLBCL 患者118 例。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年齡≥60 歲;所有患者均根據(jù)2008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淋巴系統(tǒng)惡性腫瘤分類標準確診為DLBCL,且均有完整的臨床、實驗室及病理、治療與隨訪資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至少6 個周期“R+化療”方案治療。排除標準:年齡<60 歲;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的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患者;合并肝腦腎等重要器官疾??;臨床資料不全。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臨床治療及預后隨訪信息。實驗室檢查指標包括、Epstein-Barr 病毒(EBV)感染情況、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單核細胞計數(shù)(LMR),乳酸脫氫酶(LDH)、血β2微球蛋白等。
EBV 感染情況包括外周血檢測EBV-DNA、EBV抗體,病理檢測EBER(EBV 編碼的小RNA)、LMP(潛伏膜蛋白),其中任何一項為陽性視為EBV 感染。
LMR 正常范圍為1.833~32;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正常范圍為(1.1~3.2)×109/L,外周血單核細胞計數(shù)正常范圍為(0.1~0.6)×109/L。
血β2微球蛋白正常范圍為1~3 mg/L。
1.2.2 治療方案 所有納入病例全部進行了至少6 個周期“R+化療”方案治療(即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化療,包括R-CHOP、R-CVP、R-GDP、R-ICE、R-EPOCH、R-ESHAP 等方案)。
1.3 預后隨訪 在患者進行6 個周期“R+化療”治療結(jié)束時進行療效評估。病情達部分緩解以上(即部分緩解或完全緩解)為療效好;病情無改善甚至進展(即疾病穩(wěn)定、疾病進展)為療效差。通過電話、網(wǎng)絡結(jié)合門診、住院資料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根據(jù)療效不同,分為良好預后組及不良預后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4.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分析及Fisher 確切概率法;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確定與預后相關(guān)的獨立影響因素。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以約登指數(shù)最大切點為臨界點,確定LMR 臨界值。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共納入118 例患者。其中,男71 例(60.17%);年齡60~92 歲,平均年齡(69.56±6.35)歲;EBV 感染者31 例(26.27%),LDH 升高者65 例(55.08%);血β2微球蛋白升高者43 例(36.44%)。
2.2 不同預后分組患者臨床特征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患者的年齡、LMR 降低、EBV 感染、LDH 升高、血β2微球蛋白升高在良好預后組和不良預后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性別兩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不同預后分組的臨床特征比較 [例(%)]
2.3 與老年DLBCL 患者6 周期“R+化療”效果相關(guān)的多因素分析 將上述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即年齡、LMR、EBV 感染、LDH、血β2微球蛋白,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分析結(jié)果提示EBV 感染、LMR 降低、血β2微球蛋白升高是影響老年DLBCL 患者“R+化療”治療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2。
表2 與老年DLBCL患者6周期“R+化療”效果相關(guān)的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 LMR 判斷6 周期“R+化療”良好預后的臨界值 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LMR 范圍0.553~7.95,中位LMR2.305。ROC 曲線顯示,LMR 的最佳臨界值為2.395,靈敏度為66.7%,特異度為90.7%,ROC 曲線下面積(AUC)為0.814,95%CI0.733~0.894,P<0.001(圖1)。118 例 老年DLBCL 患者中,高LMR 組(LMR ≥2.395)64例(54.24%),低LMR 組(LMR <2.395)54 例(45.76%)。
圖1 LMR評價化療后良好預后的ROC曲線分析
淋巴瘤是中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眾多分型中最常見的亞型,65 歲及以上DLBCL 患者占發(fā)病人群的54%,其5 年相對生存率隨著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這與老年患者可能合并預后更差的基因突變,且基礎疾病較多、身體機能較差,更難耐受標準劑量化療,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等有關(guān)[4]。因此對于年老體弱的DLBCL 患者,如何找到低毒且有效的治療方案,提高生存時間、生活質(zhì)量,已成為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重點。
由于DLBCL 在臨床特征、形態(tài)學、分子遺傳學、預后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異質(zhì)性[5],國際淋巴瘤預后因素研究組建立了國際預后指數(shù)(IPI),包括年齡、AnnArbor 臨床分期、體能狀態(tài)評分(ECOG)、血清乳酸脫氫酶水平(LDH)和結(jié)外臟器累及數(shù)目共5 個臨床指標,將DLBCL 患者分為低危、中低危、中高危、高危4 級危險分層。有學者更將LDH 水平和年齡進一步細化分層,結(jié)合結(jié)外受累部位(骨髓、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肝臟、胃腸道、肺),構(gòu)建了改良國際預后指數(shù)(NCCN-IPI)預后模型進行危險分層[6]。2017 年Montalban 等[7]利用GLTAMO 網(wǎng)絡的數(shù)據(jù)構(gòu)建了一個關(guān)于“R-CHOP”類方案的GLTAMO-IPI 預后模型,它在IPI 基礎上加入了血清β2-微球蛋白,同樣分為4 級危險分層。研究發(fā)現(xiàn),GELTAMO-IPI 比NCCNIPI 及IPI 更能篩選出高危患者,同時不受結(jié)外累及部位及治療方案、強度等的影響。血清免疫標志物包括LDH、血β2-微球蛋白、外周血血紅蛋白、外周血淋巴細胞(ALC)、單核細胞計數(shù)(AMC)及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比值(LMR)、白蛋白、C 反應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及游離輕鏈等也相繼被證實與預后有關(guān)。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患者的年齡、LMR、EBV 感染、LDH、血β2微球蛋白都與老年DLBCL 患者“R+化療”治療療效有關(guān)。表明高齡、LMR 降低、EBV 感染、高水平的LDH、血β2微球蛋白升高,合并這些情況的老年DLBCL 患者,經(jīng)過6 周期“R+化療”的治療療效差,預后不佳。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白蛋白<3.5 g/dl、β2-微球蛋白>3.0 mg/L 是DLBCL 的獨立不良預后因素[8],也與本研究一致。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LMR <1.83 組的老年DLBCL 患者,經(jīng)6 周期“R+化療”治療療效明顯差于LMR 介于1.833~32 組的患者,進一步繪制ROC 曲線顯示,LMR 的最佳臨界值為2.395,說明老年DLBCL 患者,初診時高水平的LMR 可能預后較好,而LMR 在2.395 時,老年DLBCL 患者通過6 周期“R+化療”取得的治療效果最佳。
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wǎng)(NCCN)指南推薦以蒽環(huán)類藥物為基礎的“R-CHOP 方案全身化療±受累野放療”作為DLBCL 的一線治療。對老年體健的DLBCL 患者,每3 周一次、共6 周期的R-CHOP 方案是一線治療的基石,延長到8 周期或每14 天一周期的方案并無提高獲益,卻增加毒性。無蒽環(huán)類藥物或含脂質(zhì)體阿霉素的治療方案最常用于具有心血管合并癥的患者,也可用于80~84 歲的虛弱患者或>85 歲無合并癥的患者。目前推薦使用依托泊苷或吉西他濱替代阿霉素的治療方案如R-GVCP、R-CEOP及R-GemOx 等,這些治療方案的療效相對于標準治療并不遜色,但藥物毒性反應和化療耐受性差等因素,卻導致了這些方案在老年DLBCL 人群中的應用受到限制。對于初治DLBCL,標準R-CHOP 方案無爭議,但仍有30%~40%的DLBCL 患者采用包括“R-CHOP方案”的標準化療后,會出現(xiàn)復發(fā)或難治[9]。因此,全球研究者也在探索能夠超越R-CHOP 的新治療方案,于是更多的治療靶點和改良化療方案成為新的選擇[10]。隨著二代測序檢測方法的普及靶向免疫治療藥物的發(fā)展,化療地位近年來開始動搖,淋巴瘤領域新藥時代來臨。新藥時代,平衡安全性與療效仍然是一個難題,重要前提依然是精準篩選高?;颊摺€體化探索創(chuàng)新治療模式,才能取得臨床獲益最大化。
總之,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DLBCL患者接受“R+化療”治療比例逐年增多。在淋巴瘤新藥時代,如何才能在初診時預測未來治療風險并提供個體化治療方案,成為當今討論的熱點。分子學檢測因經(jīng)濟花費大、技術(shù)要求嚴格及需要新鮮冷凍的組織標本等原因難以在老年DLBCL 患者中廣泛應用,而血液學指標的檢測簡單便捷、性價比高、無創(chuàng)無痛,探討這些指標與治療預后的關(guān)系,可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評估,預測疾病轉(zhuǎn)歸及指導臨床治療,從而對患者實現(xiàn)個體化治療,以最大化延長老年DLBCL 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