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歷史的王老師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報紙行業(y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甚至有人斷言,在新媒體時代,報紙最終會走向消亡。那么,在古代,看報紙的人多嗎?古代的報紙長什么樣?這一篇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我國最早的報紙是唐朝出現(xiàn)的“邸報”。邸報中的“邸”字,原意是高級官員的住所,即官邸。唐朝中后期,地方藩鎮(zhèn)的節(jié)度使勢力強大,為了方便與朝廷溝通,節(jié)度使紛紛在都城長安設(shè)立辦事機構(gòu)。這些辦事機構(gòu)的正式名稱為“進奏院”,簡稱“邸”,類似于今天地方政府的駐京辦事處。邸的負責人稱為“邸吏”,相當于駐京辦主任。他們代表節(jié)度使向朝廷呈遞各種奏章,接收和代傳朝廷下達的文書,辦理地方需要和朝廷各部交涉的事務(wù)。
另外,邸吏還要負責一項重要任務(wù)——搜集朝廷和都城的各種政治消息,如皇帝到哪兒視察、皇帝下達哪些重大旨意、高級官員的任免情況等。邸吏會把這些情報整理成書面報告發(fā)送給節(jié)度使,稱為“進奏院狀”,俗稱邸報。
到了宋朝,中央集權(quán)加強,進奏院受中央政府管理,對朝廷負責。宋朝的進奏院相當于今天的新華社,邸報相當于今天的《人民日報》。為了加強對邸報的管理和對輿論的引導(dǎo),宋朝還形成了“定本制度”。這一制度要求邸報的樣本必須先報送朝廷,經(jīng)過朝廷審查后形成定本,然后再抄發(fā)給各級官員,進奏院是無權(quán)修改定本的。邸報的審查,一般由樞密使或宰相負責,這反映出宋朝政府對邸報的重視。
宋代的官員很喜歡看邸報,一來可以獲知重要的政治信息,二來可以滿足好奇心。蘇軾在《小飲公瑾舟中》中就曾寫道:“坐觀邸報談迂叟,閑說滁山憶醉翁。”可以想象,宋朝官員的下午生活可能就是一杯茶水配邸報,相當愜意。
由于宋朝有嚴格的定本制度,邸報的新聞內(nèi)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邸報只能報道六類新聞:皇帝詔旨、皇帝動向、官吏任免、臣僚奏章、軍事情報、刑罰公告。像自然災(zāi)害之類的負面新聞,邸報是不允許報道的,因為古人信奉天人感應(yīng),災(zāi)異代表著上天對皇帝的警告。報道這個,相當于變相批評皇帝。其他的像奸人、兇殺、貪官等方面的新聞也是不能報道的,這些都屬于社會“負能量”。一些敏感的軍事信息及與鄰國交往信息也是不能報道的,防止泄露軍事機密。換句話說,宋朝的邸報只能報道“正能量”的新聞,還不能涉及政治敏感話題。
邸報作為古代的官報,其受眾群體主要是官員階層,一般老百姓對其興趣不大。說到這里,王老師不由得想起了電影《耳朵大有福》中的一個片段:退休工人王抗美到擦鞋鋪里閑逛,鋪內(nèi)有很多報紙供顧客閑看,王抗美特意詢問是否有《人民日報》,裝成自己是干部的樣子。古往今來,閱讀官報都是官員階層特有的愛好。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聞趣味,宋代還出現(xiàn)了一種民間“新媒體”——小報。
最初的小報,大多是官員及其家屬制作,以進奏院的官員居多。他們都是“消息靈通人士”,能接觸到一些官方不便公開報道的內(nèi)部消息,將這些消息手抄成小報傳送,有點像今天的手抄報。這種手抄小報廣受人民群眾喜愛,于是有人開始以制作和售賣小報為業(yè),小報也從手抄報變成了雕版印刷報。為了獲得一手新聞,小報行業(yè)還出現(xiàn)了“探官”這職業(yè),相當于今天的記者或狗仔隊。
小報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除了轉(zhuǎn)發(fā)邸報的重要消息外,還會報道一些朝廷泄露出來的敏感新聞,或提前報道官方還未公開的新聞,或者是街頭巷尾熱議的“有意思”新聞,可讀性極強。由于小報不需要接受官方的審核,所以報道的時效性極強。時人形容小報是“日出一紙”——剛發(fā)生的新聞,第二天就會見報。甚至有學(xué)者認為,在小報的運作過程中,“新聞”作為專業(yè)的名詞才真正出現(xiàn)。
小報內(nèi)容廣、發(fā)行快、可讀性強的特點,使其成為官民皆宜的“新媒體”。但是,小報自誕生之日起就被官方視為非法出版物,官府屢屢對其查禁,卻又屢禁不止,甚至越禁越火。到了南宋時期,小報的發(fā)行呈現(xiàn)出鼎盛狀態(tài)。宋史學(xué)者程民生在論述宋朝小報的歷史意義時說:“以前的禁令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小報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宋朝)實際上的新聞自由度還是比較大的。”
如果能穿越歷史的時空,行走于大宋朝的繁華市井,你會聽到“已有小報矣”“小報到矣”的叫賣聲不絕于耳。掏出幾個銅板,買份小報,配上抹茶,享受這陽光明媚的午后時光。不要懷疑,這就是一千年前宋朝的日常生活。
(劉誼人摘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