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元玲 李中燾
本文旨在探討數字化賦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價值、挑戰(zhàn)與路徑。首先強調了數字化平臺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其次探討了數字化平臺拓寬科普渠道的優(yōu)勢,然后分析了數字化賦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所面臨的挑戰(zhàn),最后提出了數字化賦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數字化賦能已經成為各個領域的共同關注點和追求目標。地方高校作為科普文化的重要陣地之一,也不例外地受益于這一數字化浪潮。其中,航天科普文化作為一項具有重要科普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的資源,更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挖掘的寶貴資產。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數字化發(fā)展,建設數字中國”重大方略,要“打造數字經濟新優(yōu)勢”。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為各個領域帶來了重大變革和機遇。地方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的使命之外,也在航天科普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將探討數字化賦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價值,詳細介紹數字化技術在航天科普文化中的應用和作用,為地方高校航天科普事業(yè)提供新的思路和動力。
數字化賦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有多重價值:
在傳播科學知識方面,數字化平臺以多媒體的方式,包括圖像、視頻和互動模擬等,將航天科普知識生動地呈現給廣大群眾。相較傳統的文字閱讀更易于理解,同時更具吸引力,有助于提高公眾對航天科學的認知水平。
在拓寬科普渠道方面,數字化平臺能夠消除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航天科普文化的傳播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時間要素。地方高校可以借助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將航天科普知識傳播至社會各個角落。
數字化平臺激發(fā)了學生對航天科普文化的興趣。通過虛擬實驗、模擬飛行等實踐性科普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進一步促進了航天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
數字化賦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公眾的科普意識。多樣化的數字化科普內容和互動體驗可以引導公眾積極了解和參與科學研究,提高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推動社會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數字化賦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是將科普內容轉化為電子化、可視化、互動化的形式,以提升科普傳播效果和用戶體驗的重要舉措。然而,這一過程伴隨著一系列挑戰(zhàn)和機遇,主要挑戰(zhàn)如下:
地方高校面臨技術和資源限制。據研究,超過30%的高校在數字化設備和軟件方面的投入較低,影響數字化航天科普創(chuàng)新。偏遠地區(qū)不到20%的學生能夠使用高性能計算機,對數字化航天科普項目構成挑戰(zhàn)。此外,超過50%的高校缺乏數字技術領域的專業(yè)教職人員,只有不到10%的高校有足夠經費購買虛擬現實設備或制作數字化內容。這些限制因素可能阻礙數字化賦能。
內容質量和更新速度。數字化賦能需要提供高質量的科普內容,并跟進科學進展。地方高??赡苊媾R內容創(chuàng)作和更新速度不足的問題,導致科普信息滯后和不夠吸引。一些數字化平臺可能允許用戶上傳科普內容,但未經篩選和審核,導致包含不準確或低質量的信息。航天科普領域知識更新迅速,但由于技術或資源限制,一些數字化科普項目可能無法及時更新,導致信息過時。
受眾接受度和參與度。盡管數字化平臺可以拓展科普的受眾范圍,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或愿意通過數字化手段獲取科普知識。年長觀眾或鄉(xiāng)村地區(qū)的學生,可能對數字化平臺不夠熟悉,或無法輕松接觸廣泛的網絡資源。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一門課程“航空航天概論”為例,這門全校公選課吸引了各個年級和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但由于課程內容涉及多個學科,包括空氣動力學和飛機發(fā)動機等較抽象難理解的理論知識,教學效果不佳,這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挑戰(zhàn)。
培訓需求和能力匹配。數字化賦能要求地方高校工作人員具備技術和數字化內容創(chuàng)作能力。例如,教師可能需要培訓以熟練使用數字化教育工具,以創(chuàng)作高質量在線教育內容,滿足學生期待,但教師的培訓和能力可能無法滿足需求,影響了課程質量。因此,培訓需求和能力匹配對數字化賦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至關重要。
安全和隱私問題。數字化平臺面臨的安全和隱私問題也是一個挑戰(zhàn)。數字化賦能的過程中,地方高校需要收集學生和教師的個人信息,提供定制化的科普體驗。然而,若不謹慎處理這些信息,可能會侵犯用戶的隱私權。在一些數字化科普項目中,用戶的瀏覽和互動數據可能被用于商業(yè)用途,而用戶并不知情或無明確的選擇權。
充分挖掘地方高校的航天科普文化資源,傳承航天科普文化傳統,對文化建設和國家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
新興數字技術如虛擬現實和大數據為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多層面融合提供了機遇,使得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航天科普資源成為可能。借助互聯網、數據庫、多媒體和物聯網技術等,能夠數字化航天科普文化資源創(chuàng)造性的生動展示。這些創(chuàng)新方式激發(fā)觀眾對航天科普文化的興趣,提升數字技術與航天科普文化的融合。
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的互動體驗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chuàng)立了新的航天科普文化傳播方式,實現了信息共享,擴展了傳播渠道,提高了傳播效率,滿足了人民對多樣化航天科普文化的需求,激發(fā)了內在活力,傳承了黨的良好傳統,鞏固了黨的地位,增強了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地方高校的航天科普文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強調了對其價值的認同和發(fā)揚,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奮斗的紅色精神。在國家文化數字化背景下,數字技術與航天科普文化內涵融合,有助于擴大地方高校的航天科普文化傳統的影響力。通過全息影像、裸眼3D、交互娛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還原革命歷史場景,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內涵,使觀眾沉浸其中,參與歷史情境,進行歷史反思。有助于實現跨時空的對話,傳承紅色傳統。
數字技術在傳播航天科普文化中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他們積極繼承和創(chuàng)新航天科普精神。深挖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優(yōu)秀特質,進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僅展示堅韌不拔的精神特質和文化自信,還為廣西地區(qū)振興提供堅實基礎,激發(fā)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多樣化需求。數字技術與本地文化資源結合,將催生新的文化格局,為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新思路,符合中國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求。
總之,數字化技術為地方高校的航天科普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潛力。通過數字平臺的應用,地方高??梢愿鼜V泛、更深入地傳播航天科普知識,同時還有助于推動科學研究的發(fā)展。然而,數字化賦能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也面臨著技術、用戶和管理等方面的挑戰(zhàn)。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創(chuàng)新、合作共享以及建立評估機制等途徑,可以進一步推動地方高校航天科普文化的發(fā)展,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普意識,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