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張建華
中圖分類號:S436.612.2+9文獻標識碼:BDOI編碼:10.19440/j.cnki.1006-9402.2023.04.014
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食性比較專一,主要為害梨樹。黃冠梨和庫爾勒香梨受害最重,而蠟質層較厚的品種如蘋果梨、八里香等受害較輕。
1 梨木虱形態(tài)特征
梨木虱成蟲:冬型雄蟲體長2.8~3.2 mm,雌蟲體長3.0~3.1 mm。體褐色,有黑色斑紋,頭頂及足色淡,前翅后緣臀區(qū)有明顯褐斑。夏型雄蟲體長2.3~2.6 mm,雌蟲體長2.8~2.9 mm。體色由綠至黃變化很大,綠色型僅中胸背板大部分黃色,臀片上有黃褐色帶;黃色型除胸背斑紋為黃褐色外,其余部分均為黃色,翅上無斑紋。
卵:一端稍尖,具有細柄。越冬成蟲早春產卵黃色,夏季產卵均為乳白色。
若蟲:體扁橢圓形,第1代初孵若蟲體淡黃色,復眼紅色,夏季各代初孵若蟲為乳白色,稍大后變成綠色。老熟若蟲綠色,翅芽突出在兩側。晚秋末代老熟若蟲褐色。
2 生活史及發(fā)生規(guī)律
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1年發(fā)生3~5代,以發(fā)生4代為多。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成蟲主要在梨枝干樹皮裂縫內越冬,少數(shù)在果園雜草、落葉及土塊中越冬。越冬成蟲于4月上旬(黃冠梨花芽膨大期)開始出蟄活動,4月中旬(黃冠梨花芽鱗片露白期)為出蟄盛期,4月下旬出蟄結束,出蟄期長達1個月左右。
成蟲出蟄后在1年生新梢上取食為害,交尾產卵。第1代卵初現(xiàn)于4月中旬,盛期在5月中旬,末期在6月上旬。第1代若蟲孵化后,為害初萌發(fā)的芽,常鉆入已裂開的芽內,為害嫩葉及新梢,以后各代若蟲多在葉片上(正反面均有)為害,且分泌大量蜜汁粘液污染葉片。當?shù)?代若蟲大量出現(xiàn)后,世代相互重疊,棲居場所不一。
各代成蟲發(fā)生期大致是第1代成蟲出現(xiàn)在6月上旬,第2代在7月上旬,第3代在8月上旬,第4代在9月中旬。第4代成蟲多為越冬型,此代發(fā)生早的仍可產卵,在10月中旬出現(xiàn)的第5代成蟲則全部為越冬型(表1)。
3 環(huán)境因子對為害程度的影響
3.1 溫度 越冬代成蟲出蟄后溫度很低時,活動力差,但無顯著的假死性。溫度較高時,遷徙距離增加,活動力增強,取食嫩梢和葉片能力增強,產卵數(shù)增加。
3.2 濕度 梨木虱的發(fā)生與濕度關系極大,在干旱年份和干旱季節(jié)發(fā)生嚴重,降雨多的年份和季節(jié)發(fā)生較輕。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雨季前(4-6月)危害比較嚴重,雨季(7-9月)為害較輕。
3.3 間作物 梨木虱喜歡隱蔽的環(huán)境,在遮陰條件下常常附著在葉背為害。因此,間作玉米、小麥等高桿作物的園地為害較重。
3.4 蚜蟲 當有蚜蟲發(fā)生時,梨木虱若蟲鉆進蚜蟲為害的卷葉內,為害程度加重,短期內葉片干枯脫落。
3.5 天敵 梨木虱天敵很多,已知有花蝽、瓢蟲、草蛉、薊馬、肉食性螨及寄生蜂。其中以寄生蜂、花蝽及瓢蟲抑制作用最大。
4 防治技術
防治梨木虱的關鍵在于加強早期防治,掌握越冬成蟲出蟄盛期,集中消滅越冬成蟲及產下的卵,此時梨樹尚未長葉,成蟲及卵均暴露在枝條上,噴藥防治效果顯著。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4月中旬(黃冠梨花芽鱗片露白期)為出蟄盛期,是化學防治的最佳時期。試驗及實踐證明,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1 000倍對成蟲、若蟲及卵致死率均在95%以上。越冬成蟲出蟄及產卵盛期,連噴2次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即可控制梨木虱為害。另外,梨木虱第1代成蟲期(6月上旬)比較整齊,成蟲出現(xiàn)前噴灑,防治效果也很好。此外,秋季樹干束草,春季燒毀草把,早春刮樹皮,清潔果園,都能消滅一部分越冬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