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胡鐵鳴 朱 丹 黃 鵬 閔 會 張 玲 曾文浩 劉 爽
(1.湖北省地質(zhì)實(shí)驗(yàn)測試中心;2.自然資源部稀土稀有稀散礦產(chǎn)重點(diǎn)實(shí)驗(yàn)室;3.湖北省自然資源廳測繪應(yīng)急保障中心)
湖北省鐵礦資源豐富,分布廣泛[1],其中鄂東某矽卡巖型鐵礦床開采歷史悠久,生產(chǎn)前和生產(chǎn)過程中工藝礦物學(xué)和選冶試驗(yàn)研究充分[2-5]。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礦石性質(zhì)發(fā)生了較大變化,需要對未來數(shù)年將開采的礦石進(jìn)行工藝礦物學(xué)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導(dǎo)生產(chǎn)實(shí)踐[6]。因此,公司采集有代表性礦石開展了工藝礦物學(xué)研究。
礦石主要化學(xué)成分分析結(jié)果見表1。
由表1 可知,礦石中主要有價成分為鐵,含量為38.80%;磁性鐵含量為36.25%,磁性鐵占全鐵的93.43%;礦石的Cu、Co 和S 含量分別為0.23%、0.01%和2.28%,具有綜合回收價值;礦石的主要雜質(zhì)成分SiO2、CaO、MgO 的含量分別為17.65%、8.66% 和4.00%;有害成分P含量僅為0.07%。
礦石的礦物組成分析結(jié)果見表2。
由表2 可知,礦石中的金屬礦物成分較簡單,主要為磁鐵礦,占礦物總量的54.98%;其次為黃鐵礦和黃銅礦,分別占礦物總量的3.07%和1.40%;磁黃鐵礦少量,占0.75%。主要脈石礦物有透輝石、方解石、金云母、斜長石、綠泥石等。
按礦石的自然類型可稱為3種類型的鐵礦石:按鐵礦物種類可劃分為磁鐵礦石;按脈石礦物種類可劃分為鎂矽卡巖型鐵礦石;按礦石的結(jié)構(gòu)、構(gòu)造可劃分為致密塊狀或浸染狀鐵礦石。
礦石的構(gòu)造以致密塊狀為主,可見少量浸染狀構(gòu)造。礦石中磁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及黃銅礦多為致密塊狀結(jié)構(gòu),磁鐵礦顆粒連續(xù)性好,其間少量被脈石礦物充填。礦石中少量磁鐵礦呈半自形粒狀—他形粒狀晶浸染狀分布于礦石中。
礦石的結(jié)構(gòu)有半自形—他形粒狀結(jié)構(gòu)及固溶體分離結(jié)構(gòu)。礦石中磁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多呈半自形粒狀—他形粒狀分布;閃鋅礦呈乳滴狀固溶體分離結(jié)構(gòu)分布于黃銅礦、磁鐵礦中;還可見磁黃鐵礦呈不規(guī)則狀分布于黃銅礦中。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的粒度分析結(jié)果見表3。
由表3可知,磁鐵礦的顆粒較粗,+150 μm粒級分布率占76.17%;黃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的顆粒較細(xì),其中磁黃鐵礦的粒度非常細(xì),+150 μm 粒級分布率僅占5.61%。
(1)磁鐵礦。磁鐵礦是礦石中最主要的金屬礦物,呈半自形—他形粒狀,粒徑一般為0.1~0.2 mm,最小為0.08 mm,最大為2 mm,大部分顆粒組成集合體,其中包含脈石礦物、磁黃鐵礦及閃鋅礦等。
(2)黃鐵礦。黃鐵礦是礦石中主要的金屬硫化物,呈半自形—他形粒狀,粒徑一般為0.25~2 mm,最小為0.08 mm,最大為2.8 mm,與磁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連生(圖1),或分布于磁鐵礦中。
(3)磁黃鐵礦。呈半自形—他形粒狀,粒徑一般為0.1~0.6 mm,最大為1.75 mm,零散分布于磁鐵礦顆粒中(圖2),與黃鐵礦、黃銅礦連生(圖3),或包含于黃銅礦中。
(4)黃銅礦。黃銅礦是礦石中主要的銅礦物,呈他形粒狀,粒徑一般為0.15~0.65 mm,最大為3.2 mm,與黃鐵礦、磁黃鐵礦連生(圖3),或包含于磁黃鐵礦中,或沿黃鐵礦邊緣分布(圖4),或分布于脈石礦物顆粒間。
(5)閃鋅礦。閃鋅礦呈乳滴狀、他形粒狀,顆粒細(xì)小,粒徑一般為0.02~0.05 mm,最大為0.08 mm,主要包含于黃銅礦中(圖5)。
(6)金云母。金云母是礦石中最主要的脈石礦物,呈片狀,鏡下淺黃色、綠色,沿金云母解理縫或邊緣綠泥石化(圖6),有的完全被綠泥石交代,片徑一般為0.25~0.72 mm,最小為0.04 mm,最大為2 mm,零散分布于金屬礦物之間或組成集合體分布于金屬礦物之間。
(7)透輝石。透輝石是礦石中主要的脈石礦物,呈半自形粒柱狀,鏡下呈無色,粒徑一般為0.32~1.1 mm,最小為0.10 mm,最大為4.4 mm,零散分布于金屬礦物之間或分布于圍巖中(圖7)。
(8)方解石。方解石是礦石中的主要的脈石礦物,呈他形粒狀,零散分布于金屬礦物之間,或呈脈狀穿插分布于礦石或圍巖中。
(9)斜長石。斜長石呈半自形板粒狀,粒徑一般為0.88~1.65 mm,最小為0.15 mm,最大為4 mm,主要分布于圍巖中(圖8)。
在礦石碎至1~0 mm 情況下進(jìn)行了主要礦物解離情況及連生關(guān)系研究。
(1)磁鐵礦。磁鐵礦的解離及連生情況見表4及表5。
由表4、表5 可知,礦石碎至1~0 mm 情況下,磁鐵礦的解離度較高,連生關(guān)系以與金云母及透輝石、黃銅礦等礦物的兩相及多相連生為主。
(2)黃鐵礦。黃鐵礦的解離及連生情況見表6、表7。
由表6、表7 可知,礦石碎至1~0 mm 情況下,黃鐵礦的解離情況不及磁鐵礦,連生情況較復(fù)雜,以與磁鐵礦的兩相連生及多相連生為主,其次為與方解石等礦物的兩相連生。
(3)黃銅礦。黃銅礦的解離及連生情況見表8、表9。
由表8、表9 可知,礦石碎至1~0 mm 情況下,黃銅礦的解離情況與黃鐵礦相當(dāng),連生情況較為復(fù)雜,以與磁鐵礦的兩相及多相連生為主,其次為與石英等礦物的兩相連生。
(4)磁黃鐵礦。磁黃鐵礦的解離情況見表10、表11。
由表10、表11 可知,礦石碎至1~0 mm 情況下,磁黃鐵礦的解離度非常低,連生關(guān)系以與磁鐵礦的兩相及多相連生為主,其次為與黃鐵礦等礦物的多相連生。
(5)閃鋅礦。閃鋅礦的解離情況見表12、表13。
由表12、表13 可知,礦石碎至1~0 mm 情況下,閃鋅礦的解離度非常低,連生情況復(fù)雜,以與黃銅礦及磁鐵礦的兩相及多相連生為主。
根據(jù)礦石的工藝礦物學(xué)研究結(jié)果,可知礦石分選主要可獲得鐵精礦、硫精礦及銅精礦,首先可通過浮選工藝進(jìn)行銅硫混浮,銅硫混合精礦通過濃縮脫藥后再進(jìn)行銅硫浮選分離,得到銅精礦和硫鈷精礦;浮選尾礦可通過弱磁粗選、分級、中礦再磨、弱磁精選流程獲得鐵精礦。
(1)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磁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少量;脈石礦物主要為透輝石、金云母、方解石及斜長石等。礦石的結(jié)構(gòu)為半自形—他形晶粒狀結(jié)構(gòu)和固溶體分離結(jié)構(gòu);構(gòu)造以塊狀構(gòu)造、浸染狀構(gòu)造為主。
(2)礦石中磁鐵礦的顆粒較粗,以+150 μm 為主,黃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粒徑逐漸變細(xì)。
(3)礦石碎至1~0 mm 情況下,磁鐵礦主要與金云母、透輝石連生,黃鐵礦主要與磁鐵礦、方解石連生;黃銅礦主要與磁鐵礦、石英連生;磁黃鐵礦主要與磁鐵礦連生;閃鋅礦主要與黃銅礦、磁鐵礦連生。
(4)礦石中的鐵主要賦存在磁鐵礦中,銅主要賦存在黃銅礦中,硫主要賦存在黃鐵礦、磁黃鐵礦中,通過銅硫混浮再分離、浮選尾礦弱磁選工藝可以得到銅精礦、硫精礦及鐵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