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穎超 彭奕冰 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檢驗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肉類的需求日益增長,而肉制品可能在加工過程中受到人畜共患病艱難梭菌細菌的污染,人類會通過食用這類食物造成病菌感染;同時,很多動物如馬、豬、寵物貓及狗等均可感染艱難梭菌,這些動物排泄物中的艱難梭菌芽孢飄進空氣,進一步造成了養(yǎng)殖及種植環(huán)境的污染。
自2003 年以來,在美國及歐洲部分國家發(fā)現(xiàn)高毒力的艱難梭菌菌株后,該菌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艱難梭菌感染大流行。2011 年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艱難梭菌已成為最常見的醫(yī)療保健相關病原體,占比達12%。近期亞洲一些大數據調研同樣顯示艱難梭菌感染的發(fā)病率正在逐漸上升,死亡率也相應上升。
艱難梭菌是一種厭氧菌,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艱難梭菌雖然在充滿氧氣的環(huán)境中難以存活,但其能產生對外界高溫消毒和酒精消毒劑有抵抗能力的芽孢,難以徹底消滅。人們在環(huán)境中接觸到艱難梭菌,吃進肚子里進行消化代謝。由于人類正常腸道菌群的穩(wěn)定存在,可有效抑制艱難梭菌芽孢的萌發(fā)、菌體的生長及繁殖。但當人體腸道中正常的菌群環(huán)境受到破壞,艱難梭菌芽孢會優(yōu)勢萌發(fā),繼而生長繁殖、釋放毒素,導致劇烈腹部絞痛,發(fā)生每日多次的腹瀉。也可進一步發(fā)展為中毒性巨結腸、腸道穿孔,發(fā)生膿毒癥休克,甚至導致死亡。
艱難梭菌在人體腸道內生長、繁殖后,會分泌毒素進一步致病,包括毒素A、毒素B 及二元毒素。毒素A 稱為腸毒素,艱難梭菌分泌出的毒素A 可引起腸道黏膜水腫,引發(fā)腸道壁的損傷;毒素B 稱為細胞毒素,艱難梭菌分泌出的毒素B 可引起單核巨噬細胞聚集,進而引發(fā)炎性反應,使得腸黏膜細胞脫落、壞死。二元毒素在一些高毒力菌株中存在,更能加劇毒素作用。
目前,醫(yī)院醫(yī)生為明確腹瀉患者是否為艱難梭菌感染的臨床診斷,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輔助診斷:
針對艱難梭菌菌株進行檢測。收取腹瀉患者的糞便,利用厭氧培養(yǎng)技術,分離培養(yǎng)患者糞便中的艱難梭菌。艱難梭菌會在特定培養(yǎng)基上,如絲氨酸-頭孢西丁-果糖瓊脂培養(yǎng)基,長出邊緣不整齊、表面粗糙的菌落,并伴有“馬糞樣”氣味。刮取菌株可進行進一步的鑒定。雖然分離培養(yǎng)艱難梭菌是最為直觀的方法,但等待艱難梭菌生長消耗的時間為2~3天,且無法區(qū)分菌株是否產毒。
另外,艱難梭菌菌株表面會大量表達谷氨酸脫氫酶,可利用免疫酶法或免疫層析法對患者糞便中的該物質進行測定。該方法靈敏度很高、檢測速度相對較快,但依舊無法區(qū)分是否為產毒艱難梭菌菌株,一般僅作為艱難梭菌感染的初篩試驗。
針對艱難梭菌菌株毒素進行檢測。一般認為產生毒素的艱難梭菌會造成感染,可直接針對患者糞便中的毒素A 和毒素B,進行免疫學檢測。目前市場上擁有多種商品試劑盒用于艱難梭菌毒素的檢測,3~4 小時就能檢測完畢,操作簡便,但也不乏缺點,其檢測靈敏度低,容易漏檢。
針對艱難梭菌進行核酸擴增實驗。常用的核酸擴增檢測是針對特異的毒素基因進行核酸擴增檢測,主要采用標記的分子探針檢測患者糞便中艱難梭菌毒素基因,最常檢測的是毒素B 基因。其耗時1~2 天,但其特異性及靈敏度都較高。
目前,臨床醫(yī)生對患者進行問診后,在臨床癥狀高度提示下,須加以實驗室檢測輔助診斷艱難梭菌感染。許多臨床診斷指南都推薦使用兩步法進行實驗室診斷:利用高靈敏度方法進行第一步篩選,如谷氨酸脫氫酶免疫分析或毒素基因核酸擴增檢測;再利用高特異性的方法進一步確認,如毒素A/B 免疫分析。
人體腸道有7~8 米長,包含著億萬細菌,有上千種不同的種類,其中也不乏大量有益菌群,充當著守衛(wèi)腸道菌群平衡、保護機體免受感染的“好菌”。
腹瀉患者前往醫(yī)院治療,一般是吊鹽水補充人體丟失的水分,對于嚴重腹瀉并伴有發(fā)熱的患者會輔助抗生素治療。這可能緩解一部分腹瀉患者的癥狀,但對于艱難梭菌感染腹瀉的患者來說,抗生素治療會適得其反,為艱難梭菌提供“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
當使用抗生素治療腸道感染時,尤其是較常使用的廣譜抗菌藥物,會使大部分腸道菌的生長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其中也包含著大量有益菌群。而此時能夠抵御抗生素“殺傷”作用的艱難梭菌芽孢藏匿于腸道褶皺中“蓄勢待發(fā)”。當抗生素代謝完全后,因為沒有足夠的有益細菌維持腸道正常環(huán)境,艱難梭菌芽孢在毫無阻撓的腸道環(huán)境中肆意萌發(fā),艱難梭菌迅速失控生長,釋放毒素,繼而引發(fā)了更為嚴重的感染。
因此當一場腹瀉發(fā)生時,千萬不能盲目為了控制病情而下“猛藥”,有可能會適得其反。那么在不推薦優(yōu)先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的前提下,我們又該從何處入手殺滅這狡猾的艱難梭菌呢?
目前,臨床治療艱難梭菌感染首選甲硝唑,用于治療初發(fā)、癥狀較輕的患者;針對重度的患者,臨床上通常使用萬古霉素治療。近期研究表明,艱難梭菌逐漸對萬古霉素這一強有力的藥物發(fā)生了耐藥情況,且長期使用萬古霉素會將腸道正常菌群徹底破壞,難以自行恢復,造成更難挽回的后果。
新的非抗生素療法開始興起,如糞便菌群移植。2013 年,美國已將糞菌移植用于臨床復發(fā)性艱難梭菌感染的治療。近年來,我國也有不少醫(yī)療團隊進行糞便菌群移植的臨床試驗,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抗生素療法,治療效果十分顯著。不遠的將來,糞便菌群移植有望成為強有力的抗生素代替療法。
因此,腹瀉老不好的人群,千萬不要忽視艱難梭菌感染,一味使用抗生素治療很可能發(fā)生更嚴重的后果。必要時前往開展艱難梭菌檢測的醫(yī)院進行糞便檢測,明確了感染病原體,才能獲得更快、更有針對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