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2023年12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198個締約方代表通過“全球盤點”達成《阿聯酋共識》,提出將1.5℃的升溫目標控制在可實現的范圍內。這次會議取得的最為顯著的成就就是啟動了化石能源的終結進程。
將升溫目標控制在1.5℃內,意味著什么?就是能源轉軌,脫離化石能源。
實現《阿聯酋共識》設定的目標,需要在2030年和2035年實現比2019年減排至少43%和60%的溫室氣體;到2050年,要實現化石能源燃燒所排放二氧化碳的基本清零。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到,到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要達到80%以上。
無論是從全球還是從我國的情況看,推進能源轉軌,脫離化石能源的路徑和目標已經非常明確。
告別化石能源的目標能夠實現嗎?
在此方面,我國對世界的貢獻巨大,我國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圍內獨放異彩。2023年,我國風電光伏裝機達到了兩億千瓦。按照國家能源局的規(guī)劃,2024年,我國風電光伏將新增裝機2億千瓦左右。
從成本來看,無論是風電還是光電,我國均有優(yōu)勢。目前,光伏發(fā)電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發(fā)電成本不超過0.12元/度,風力發(fā)電的發(fā)電成本約在0.15元/度,海洋風電的發(fā)電成本在0.3元/度;對比來看,煤電的發(fā)電成本,南方是0.43元/度、北方0.38元/度。從成本來看,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高于化石能源。
2022年,我國進口石油、天然氣花費3.03萬億元人民幣。試想,如果將3.03萬億元用來投資風電、光電、水電、電池、電動汽車等產業(yè),將會產生多少就業(yè)?會多大程度上推動經濟增長?
化石能源的特點是高資本密集、長回報周期。高資本密集,且創(chuàng)造就業(yè)較少。然而,2060年前,我國將實現碳中和,非化石能源占比將達80%以上。長期來看,化石能源沒有競爭力。
以電動汽車對能源的需求為例。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新能源汽車的產業(yè)規(guī)劃》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結果在2022年這一數據就達到了27%,2023年預計超過1/3。
當然,目前需要推動各類能源的協調發(fā)展,但大趨勢還是要實現能源轉軌、逐步脫離化石能源,以綠色低碳轉型促進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