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中學 李江濱
《哦,香雪》是作家鐵凝的成名作,這篇小說風格純凈自然,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走出封閉、落后生活狀態(tài)的渴望,以及面對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雖然“青澀”,但依然不放棄走向文明的執(zhí)著。這篇小說傳遞了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聲音,而生活在21 世紀且身處都市的中學生與文本的主人公之間無形中存在著一條鴻溝,很難進入小說的情境。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首先是一個優(yōu)秀的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既能走進文本所處的時代,又能發(fā)現(xiàn)其中包含的與當代相通的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主人公的內(nèi)心,進而產(chǎn)生共鳴,受到啟發(fā),同時對作品作出客觀評價。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后梳理情節(jié)。學生將小說情節(jié)梳理為:
1.臺兒溝有了火車站;2.姑娘們盛裝迎接火車;3.學著與火車上的人做生意;4.香雪希望有一個自動鉛筆盒;5.香雪上車交換鉛筆盒,錯過下車時間;6.香雪月夜徒步三十里走回臺兒溝。
學生梳理的內(nèi)容還是較為準確的,但作為教師,我從學生的冷靜中察覺到了他們心中對這篇小說是無動于衷的。作為當代中學生,他們對這篇小說的第一反應是:主人公香雪的思想及行為都顯得和年齡不匹配,人物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頗為原始且讓人不可理解。如此一來,作者鐵凝“希望讀者從這個平凡的故事里,不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們質(zhì)樸、純真的美好心靈,還能看到她們對新生活強烈、真摯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為了這種追求,不顧一切所付出的代價”這個愿望就難以實現(xiàn)了。因為學生帶著這種看法,就難以對這篇文章產(chǎn)生興趣,更遑論走進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了。
對教師而言,需要及時察覺這種由于時代差異而帶來的閱讀上的隔膜,才能找到帶領學生走進香雪內(nèi)心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對小說中人物產(chǎn)生共鳴。
于是,我問學生:你們自己有沒有小時候為了得到一個玩具或吃到某種美味而不懈努力,最終如愿以償?shù)慕?jīng)歷?對于這種普遍現(xiàn)象,有的學生笑起來,他們察覺到老師的話里有深意。我接著問:香雪為什么渴望有一個鉛筆盒?一個同學朗讀了相關段落。
“你上學怎么不帶鉛筆盒呀?”她們又問……和同桌的鉛筆盒一比,為什么顯得那樣笨拙、陳舊?它在一陣嗒嗒聲中有幾分羞澀地畏縮在桌角上。
讀完之后,再讓學生回答剛才的問題時,有學生說:香雪在公社中學受到同學的歧視,在別人眼里,她就是一個鄉(xiāng)野村姑,貧窮而土氣,這讓香雪深受刺激。為什么很多學生一開始沒有讀出“香雪很受刺激”這一點?除了讀得不夠細心,生存背景的巨大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F(xiàn)在的學生可能不會受到這樣的“刺激”,但肯定會在別的問題上受到“刺激”。當我問這個問題時,學生普遍反映自己有被“刺激”的經(jīng)歷,如個別有借讀經(jīng)歷的同學提到自己有過和香雪類似的體驗。我接著問:香雪是怎樣處理這一問題的?她的處理方式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
生1:香雪盡可能地抓住機會,得到一個自動鉛筆盒。我覺得香雪還是反應過度了。香雪所處的環(huán)境不是她能選擇的,她比公社的學生更加貧窮和土氣,這是客觀事實,但這不是她的過錯。面對這些,她不用太敏感。如果能坦然面對,就可以免除很多困擾。
師:“坦然面對”當然好,但放在文章的語境里,這個要求是不是有點超前?
生2:當時國門剛剛打開,大家沒有應對外界沖擊的經(jīng)驗。香雪是個不愛說話的女孩,面對外界時容易顯得敏感、自卑,“坦然面對”是不大容易做到的。
師:你說得很好?!疤谷幻鎸Α笔且环N成熟的姿態(tài)。而那個時候,整個民族可能暫時都做不到以成熟的姿態(tài)面對外部世界的沖擊,我們需要熟悉外界、需要積累一定經(jīng)驗,才能變得坦然。
那么,香雪受到刺激后的這種“青澀”應對,有沒有可取之處呢?學生結合課文的細節(jié)分析香雪的努力,普遍認為:在那個時代,香雪還是很有勇氣的。于是,我補充道:香雪受到的傷害是用插敘的方式,通過回憶展示給大家的,所以一開始同學們都沒有留意到公社中學的經(jīng)歷對她影響很大。實際上,文章的開頭部分,香雪對皮革書包的關注,對城里人一天吃幾頓飯的關注,以及后來對自動鉛筆盒的關注,都是她在暗中努力,希望能對現(xiàn)狀做出某種改變的表現(xiàn)。這些能說明公社中學里受到的刺激對她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發(fā)生在公社中學里的事情,從時間上講,有可能發(fā)生在村里有火車站之前。鑒于其重要性,作者可以把它放到文章的開頭,以正面描寫的方式展開。而且,按時間順序展開的故事和香雪的心理、性格發(fā)展是一致的。如果重組小說,作者只需要在情節(jié)上做一些前后勾連,故事就會十分順暢。但這樣做的效果會怎樣呢?
我讓學生分組討論,重新復述這個故事,并比較這樣做的效果和原作有哪些不同。
生1:這樣寫太平鋪直敘了,故事缺少變化,讀起來很沒意思。
生2:使用插敘,使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顯得更加巧妙。一開始只是察覺到香雪的關注點和大家不一樣,直到讀到插敘的內(nèi)容時,才明白為什么是這樣。
生3:插敘部分如果放在開頭,并且直接展開描寫,會使這一部分的篇幅增大,小說的氛圍也會顯得沉重。只作為插敘出現(xiàn),小說的氛圍會輕松得多。
通過深入的討論,學生們意識到:作者鐵凝在小說中也沒有太強調(diào)香雪承受的壓力,而出身臺兒溝的香雪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契機,讓自己的青春增添明媚,更加富有詩意;我們也應該讓自己的青春像這篇小說一樣,舒展一些,昂揚一些,對現(xiàn)實中的“香雪”們多一些理解、包容和支持,生活就會更美好。
這節(jié)課,我與學生一起對文本的細節(jié)、結構及內(nèi)涵進行步步追問、深入思考,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地架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通過對文本的細膩解讀,慢慢地化解了學生因時代差異而產(chǎn)生的閱讀隔膜,也讓作者鐵凝“感覺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嚴峻,喚起年輕一代改變生活、改變社會的強烈責任感”的“奢望”變?yōu)楝F(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