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油田第五小學 蔡海萍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群文閱讀的數(shù)量和速度,更要重視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恰當?shù)卮_定主題,圍繞主題選文組文,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或特點布局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設(shè)計貫穿群文的主問題,不斷練習多種閱讀方法……從而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和表達,提高閱讀力、思考力和寫作力。
確定群文閱讀關(guān)聯(lián)的主題,恰當?shù)剡x文、組文,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關(guān)鍵。統(tǒng)編教材按照雙線組元,偏重于人文主題,有些單元關(guān)聯(lián)點單一、不夠集中,不完全適合群文閱讀。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托教材,根據(jù)學情需求,適當增加篇目,拓展延伸,科學搭配,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以文章內(nèi)容定主題。以人物為主題,如“新美南吉的童話”“走近魯迅”;以自然為主題,如“故事中的狐貍”“自然之美”;以事件為主題,如“童年趣事”“探尋南陽傳統(tǒng)文化”;等等。
以人文內(nèi)涵定主題。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如一年級“愛祖國愛學習”、二年級“關(guān)愛”、三年級“美好品質(zhì)”、四年級“家國情懷”、五年級“責任”、六年級“理想和信念”“科學精神”等主題,教師都可通過整合教材,實現(xiàn)“用教材教”。
以表達方式定主題。以寫作體裁為主題,如兒童詩、書信等;以寫作方法為主題,如“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結(jié)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說”;以語言表達為主題,如“語言里的節(jié)奏感”“夸張得讓人忘不了”;等等。
以閱讀策略定主題。如教師將《漁歌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不同時代的詩歌放在一起教學,抓住“詩歌的矛盾”提問學生:為什么作者用“青和綠”來形容棕褐色的蓑衣?為什么原本帆影點點的水上交通要道——長江,在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時候,竟只有“孤帆”?明明面朝大海,為什么會看到花團錦簇的景象?……讓學生抓住這些“矛盾”,追問、思考、解讀,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便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再如,“換個好玩的角度去猜”“讀古詩想畫面” 等,都屬于閱讀策略的主題。
合理地布局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對學生的閱讀思維能起到梳理、擴展、發(fā)散,乃至再創(chuàng)造的作用。在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根據(jù)文章主題和特點,按照篇幅由短到長、語言由淺入深、主題層層深入的原則,合理選擇以下方法來呈現(xiàn)文章。
舉一反三式。即先讀一篇文章,再拓展閱讀一組文章。如在“移步換景別有洞天”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頤和園》,畫游覽線路圖,了解作者游覽順序、每處所寫景物的特點及表達方法。再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材料《古色古香的錦里》《龍塔之旅》,總結(jié)“移步換景”的寫作順序及如何抓住景物特點進行表達。最后,讓學生仿寫一篇游記。
分組遞進式。即先讀一組文章,再讀另一組文章,一組一組地呈現(xiàn)文章。學生始終在多個文本共讀中進行思考,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綜合分析能力。如在“幸福的家”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先指導學生讀《夢中》《爸爸》兩首詩歌,讓學生感受媽媽給予“我”的關(guān)心、爸爸帶給“我”的快樂。再指導學生讀《輕輕地走路》《五顆葡萄的秘密》兩首詩歌,感受“我”對長輩的關(guān)心。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jié):只有大家互相關(guān)心、互相愛護,才是幸福的家。
反復閱讀式。即根據(jù)要求,反復讀一組文章。如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身邊一個特點突出的人”,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通讀四篇課文,梳理文章內(nèi)容,從體裁上發(fā)現(xiàn)異同處。然后,學生再次閱讀這四篇文章,梳理人物特點。最后,教師利用《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使學生有針對性地理解難懂的語句。學生在反復閱讀的語言實踐中,歸納表達方法,進行閱讀遷移:以人物特點為主題,精選事件,刻畫細節(jié),彰顯人物特點等。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教師教學推進的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將多篇文章視為一個閱讀整體,并設(shè)計出貫穿多篇文章的具有比較性、遷移性或沖突性的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針對文章的異同點。如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橋》《在柏林》《窮人》《諾曼底號遇難記》和課外閱讀作品《雪夜》《窗》進行探究:這些小說有哪些共同點?什么樣的小說才能稱為小小說?在品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比較——比較環(huán)境描寫,比較小說的情節(jié)變化,比較小說中的人物角色,比較小說的結(jié)尾。最后,讓學生用思維導圖歸納它們在寫法上的相似之處。
針對思維的遷移點。如教師把文章《姐姐在家的感覺真好》 的題目作為思維的遷移點,引發(fā)學生思考:什么樣的感覺怎么樣?學生可正向思考“不生氣的感覺很好”“失敗令人沮喪”,也可反向思考“生病的感覺好極了”“處處被疼愛的感覺糟透了”。由此展開閱讀思考,學生初步掌握了寫作方法及寫作技能,將閱讀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
引發(fā)認知的沖突點。教師可以抓住文章的異同點,在思想觀點、語言表達等方面,設(shè)計激發(fā)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引發(fā)思維的碰撞。如在“讀成語識項羽”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閱讀五個成語故事——取而代之、破釜沉舟、拔山蓋世、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感受項羽這一人物的多面性,然后拋出問題:宋代才女李清照曾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币淮鷤ト嗣珴蓶|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中寫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那么,怎樣理解這兩首詩對項羽的不同看法呢?在分析與思考中,學生不難認識到——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觀點。
總之,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以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導向,精心設(shè)計和創(chuàng)新運用教學策略,從而實現(xiàn)群文閱讀教學效果和價值的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