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穎嫻
散文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形散神不散。這里的“神”更多是指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散文,雖然篇幅較小,但散文特點還是較為顯著的。畢竟無論形式怎樣多變,最為根本的還是作者想通過文章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分享給讀者。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搭建平臺,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散文文本,與作者進行多元對話,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及表達技巧。本文結(jié)合實際,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借助支架串聯(lián)課堂教學內(nèi)容,在助推課堂教學生成精彩的同時,也能有效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全面發(fā)展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散文形散神不散,“形”是可見的,而“神”卻是抽象的,是隱藏在文字中,需要讀者去品析感悟。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欠發(fā)達,他們閱讀散文往往關注文本故事本身,多少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文本內(nèi)容的同時,更要搭建支架,幫助他們深入感知文本情感,實現(xiàn)與作者深度對話。線索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最好路徑與方式。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緊扣課題以及文本中重點語句、關鍵字詞,進行感悟品析,理清文本內(nèi)容,梳理情感脈絡。
針對《觀潮》這篇散文,從內(nèi)容來看,主要是描寫錢塘江大潮。文本中有很多表示時間的詞語,比如“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等,展示了事情發(fā)展的時間順序。這就是描寫文本的線索,也是文本情感內(nèi)容的脈絡。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朗讀文本,嘗試用筆圈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然后再次進行“串聯(lián)”,搭建文本的情感支架。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梳理文本的脈絡,了解江潮的變化,還能幫助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
比如《走月亮》這一課,雖然缺少描寫時間的詞語,但是卻有“我和阿媽走月亮”這句話,而且還在文中先后出現(xiàn)了四次。這已在明顯提醒讀者,這就是文本的線索,也是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的鑰匙。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這一句話,在品析朗讀之中尋找“我和阿媽在走月亮”的過程中看到的美景,繼而深入感知月夜、月色以及悠閑的美景。
尋找線索,僅僅是學生走進文本,開啟對話的鑰匙;學生要想真正與文本對話,了解文本情感,體驗語言表達技巧,感知散文之美,還需要教師進一步搭建平臺。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很多教師采用空洞說教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少學生雖然理解了文本內(nèi)容,情感卻依舊停留在淺層次上。為了幫助學生把握散文的情感,教師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學情,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搭建多元平臺,把作者隱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借助形象的語言、生動的演繹方式給學生立體呈現(xiàn)出來,為幫助他們體驗言語表達的精妙作好鋪墊。
比如,教學《走月亮》一課,如果教師一味地分析講解,或者讓學生一味地讀文本,他們不一定能感受文本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搭建多元平臺,在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的同時,也能有效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情感的體驗。比如“喲,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這一句,其中的“抱”字蘊含了作者濃濃的情感。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xiàn)父母抱孩子的溫馨畫面,緊接著又借助動畫形式,將媽媽慢慢轉(zhuǎn)化為水塘,將孩子慢慢轉(zhuǎn)化為月亮,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感知作者對月下水塘美景的喜愛之情。
又如,教學《繁星》一課,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xiàn)文本描繪的景色,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緊接著呈現(xiàn)無數(shù)螢火蟲紛飛的畫面,然后逐步呈現(xiàn)“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shù)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這一句話,再呈現(xiàn)類似畫面,把學生帶入無數(shù)螢火蟲紛飛的畫面。這種方式不僅將抽象文字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且還能助力他們理解文本蘊含的情感,感知比喻修辭表達的精妙。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示范品讀、畫面聯(lián)想等方式,喚醒學生的回憶,繼而從中感知文本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學生在梳理文本線索、品析言語表達之后,他們的思維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較高的層次,已經(jīng)能夠初步梳理文本內(nèi)容,賞析重點語句。對于散文學習來說,這還不夠。散文最為核心的是“神”,是情感。學生只有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實現(xiàn)深度共鳴,才能真正理解散文的內(nèi)容。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文本中的各種景物及事情,轉(zhuǎn)化為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幫助學生開啟想象之門,穿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對話,體驗作者表達的情感。
融情入境,借景抒情,表面上描寫的是景物,實際上卻是作者情感的抒發(fā)。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形象描述、展示,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想象,感知作者的所思所想。比如《走月亮》“走過月光閃閃的溪岸,走過石拱橋;走過月影團團的果園,走過莊稼地和菜地……”這一句中,作者主要采取融情入景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月光下行走的所見所思。這種方式可以引導學生穿越時空,感知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在散文中,作者往往采取虛實結(jié)合的表達手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中。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隨“文”想象,繼而實現(xiàn)與作者情感共振。比如,《繁星》“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shù)半明半昧的星”這一句中,實寫的是“深藍的天空”,虛寫的是“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感知作者在文本中的所見所想,體驗文本描寫的美景,理解作者對夜空的喜愛之情。情感是散文教學的核心,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搭建平臺,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透過文字,感知作者流露的情感。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助推課堂教學生成精彩,而且還能全面助力學生掌握作者的表達技巧。
總而言之,針對散文教學,教師可以借助支架,引導學生緊扣關鍵字詞,搭建多元平臺,開啟想象之門,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掌握文本內(nèi)容,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江蘇省海安市明道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