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峰,郭笑寒,陳 平,馮 煒,魏東紅,陳寶瑩
(西安國際醫(yī)學中心醫(yī)院影像診療中心,陜西 西安 710700)
部分胸腺囊腫內(nèi)部成分復雜,平掃CT可表現(xiàn)為等/高/軟組織密度,且其毗鄰血管時,由于對比容積效應,易出現(xiàn)假性強化[1],與胸腺上皮腫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 TET)、尤其直徑較小者在好發(fā)部位、臨床癥狀及影像學表現(xiàn)等方面均存在重疊,導致鑒別診斷較為困難[2-3]。胸部CT為影像學檢查縱隔病變的首選手段[4]。胸腺囊腫質(zhì)地相對較軟、囊壁較薄,可隨呼吸運動及與鄰近縱隔胸膜的相互作用而呈整齊的“刀切樣”改變,CT表現(xiàn)為“切緣征”;而TET質(zhì)地較硬,易形成不規(guī)則腫瘤-縱隔胸膜界面,CT多無“切緣征”表現(xiàn)。本研究觀察CT“切緣征”對于鑒別直徑<4 cm復雜胸腺囊腫與TET的價值[5]。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9年9月—2023年8月于西安國際醫(yī)學中心醫(yī)院就診的24例復雜胸腺囊腫(囊腫組)及14例TET (TET組)患者。囊腫組男11例、女13例,年齡31~73歲、中位年齡52.5歲;TET組男6例、女8例,年齡37~74歲、中位年齡58.0歲,包括胸腺瘤13例[AB型7例、B1型2例、B2型1例、B3型1例、伴淋巴樣間質(zhì)的微結(jié)節(jié)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 MNT)2例]及胸腺癌1例。納入標準:①術(shù)前胸部CT顯示病灶直徑<4 cm,且縱隔窗呈等/高/軟組織密度或平掃CT值>20 HU;②既往未接受相關(guān)治療;③TET無復發(fā)或轉(zhuǎn)移。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Philips IQon雙層探測器光譜CT儀行胸部掃描,范圍自肺尖至膈底;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p,自動管電流,準直器寬度64×0.625 mm,螺距0.985,轉(zhuǎn)速0.5 s/rot,矩陣512×512,層厚5 mm,層間距7 mm。完成平掃后經(jīng)肘靜脈以流率2.0~3.5 ml/s團注對比劑碘普羅胺(370 mgI/ml)80~100 ml,分別延遲15~20、45~50 s采集動脈期及靜脈期圖像。重建層厚1 mm、層間距7 mm的薄層CT圖像。
1.3 圖像分析 由2名影像學主治醫(yī)師以雙盲法獨立分析CT圖像,觀察病灶大小、密度、形態(tài)及有無“切緣征”(以軸位平掃/增強CT圖示病灶與縱隔胸膜接觸面呈完全或近乎完全“刀切樣”平直為“切緣征”陽性,見圖1);意見不一致時經(jīng)協(xié)商決定。
圖1 CT“切緣征”示意圖 胸部軸位增強CT圖示病灶(紅箭)與縱隔胸膜(綠線)接觸面呈“刀切樣”平直(紅線),即“切緣征”陽性;病灶與縱隔胸膜(藍線)接觸面(綠箭)呈相切、外凸狀或不規(guī)則接觸,為 “切緣征”陰性 (黃色區(qū)域為病灶)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以logistic回歸分析比較2組胸部CT“切緣征”檢出率;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線,計算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評估以CT“切緣征”鑒別復雜胸腺囊腫與TET的效能。以組內(nèi)相關(guān)系數(shù)(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評價觀察者間評估“切緣征”結(jié)果的一致性,以ICC>0.75為一致性良好。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名醫(yī)師評估“切緣征”一致性良好[ICC=0.94,95%CI(0.90,0.97)]。囊腫組病灶多呈類圓形、類橢圓形及類三角形,約9 mm×10 mm~17 mm×25 mm,平掃CT值23~60 HU,增強掃描多呈輕/中度強化,動、靜脈期CT值分別為23~64 HU及19~61 HU;TET組病灶多呈類圓形、類橢圓形及不規(guī)則形,約13 mm×16 mm~35 mm×21 mm,平掃CT值48~64 HU,增強掃描多呈漸進性強化,部分呈輕度強化,動、靜脈期CT值分別為40~78 HU及56~92 HU。
囊腫組14例接受胸部平掃+增強掃描、10例僅接受增強掃描;“切緣征”檢出率為62.50%(15/24),CT平掃、動脈期及靜脈期分別檢出14例(14/14,100%)、15例(15/24,62.50%)及14例(14/24,58.33%)。TET組12例接受胸部平掃+增強掃描、2例僅接受增強掃描;“切緣征”檢出率為14.29%(2/14),2例均為MNT且于平掃及雙期增強圖像均可識別。囊腫組“切緣征”檢出率高于TET組[OR=10.00, 95%CI(1.81,55.30),P<0.01]。以CT“切緣征”鑒別復雜胸腺囊腫與TET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及AUC分別為62.50%(15/24)、85.71%(12/14)、71.05%(27/38)及0.74。見圖2~4。
圖2 患者女,45歲,前縱隔胸腺囊腫,胸部軸位動脈期增強CT圖可示“切緣征”陽性(紅線) 圖3 患者男,34歲,前縱隔胸腺囊腫 A~C.胸部CT軸位平掃(A)及動脈期(B)圖示“切緣征” 陽性(紅線),靜脈期(C)圖呈“切緣征”陰性(黃線) 圖4 患者男,74歲,前縱隔MNT A、B.胸部冠狀位(A)及軸位(B)動脈期增強CT圖示“切緣征”陽性(紅線) (箭示病灶實性部分)
前縱隔復雜胸腺囊腫具有富含蛋白且易出血的特點,CT多呈等/高/軟組織密度;而直徑較小、分化程度較好的TET可表現(xiàn)為密度均勻等/高密度病灶,多無鈣化、裂隙征、侵犯周圍結(jié)構(gòu)及轉(zhuǎn)移等相對特異的征象,增加了鑒別診斷難度,易致誤診或不必要的外科治療[6-9]。部分研究[10-15]認為雙能量CT、MRI、PET/CT及人工智能等技術(shù)有助于鑒別復雜囊性病變與實性病變。本研究探討以更為便捷、實用的常規(guī)CT顯示“切緣征”陽性鑒別復雜胸腺囊腫與TET的價值。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復雜胸腺囊腫與TET病灶不僅形態(tài)相似,且其于平掃及雙期增強CT中的視覺密度及CT值均存在較大程度重疊;部分胸腺囊腫增強掃描可呈中度強化,可能為病灶合并感染所致[6]。前縱隔解剖及形態(tài)學特點使其內(nèi)病灶易與縱隔胸膜面接觸。本研究將軸位平掃/增強CT顯示病灶與縱隔胸膜接觸面呈完全或近乎完全的“刀切樣”平直定義為“切緣征”陽性,其在囊腫組中的檢出率顯著高于TET組(62.50%vs.14.29%,P<0.01),提示可借此鑒別復雜胸腺囊腫與TET。
本研究2組共38例患者中,17例(17/38,44.74%)呈“切緣征”陽性,且?guī)缀蹙谄綊呒半p期增強圖像中同時存在,提示臨床基于單獨平掃CT評估“切緣征”結(jié)果較為可靠。TET組2例MNT均可見“切緣征”陽性;分析原因,CT所示MNT由中央實質(zhì)區(qū)及外周囊性區(qū)共同構(gòu)成,其鄰近縱隔胸膜面的囊性部分較為柔軟,具有一定可塑性,可使接觸面呈“刀切樣”,而其他TET相對韌實或壞死囊變區(qū)較為居中,與胸膜接觸面呈不規(guī)則形或外凸狀。
KIM等[2]以MRI鑒別前縱隔囊性病變與胸腺腫瘤的準確率為0.71~0.91。WANG等[16]報道,直徑≤3 cm及平掃CT值>20 HU均為胸腺囊腫被誤診的獨立影響因素。本組前縱隔胸腺囊腫與TET病灶直徑均<4 cm、平掃CT值23~64 HU,以CT“切緣征”陽性診斷復雜胸腺囊腫的準確率為71.05%(27/38),具有中等診斷效能(AUC為0.74),與既往研究[2]結(jié)果相符,提示以CT“切緣征”陽性鑒別直徑較小復雜胸腺囊腫與TET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其敏感度不高(62.50%),考慮與病灶大小、位置有關(guān);而觀察者間評估“切緣征”的一致性良好(ICC=0.94),提示該征象具有較好的實用性。
綜上所述,CT“切緣征”可用于鑒別直徑<4 cm復雜胸腺囊腫與TET。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①為單中心回顧性觀察,樣本量有限;②未對影像學表現(xiàn)與病理所見進行對應分析;③局限于直徑<4 cm病灶,所獲結(jié)論是否適用于鑒別較大的復雜胸腺囊腫與TET仍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