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夢瑩
導讀:在幼兒園繪本教學中,文化啟蒙教育一直是重點部分。其中,跨文化批判性閱讀和文化認同是兩個具有價值的教學目標。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區(qū)分、相互促進,構成文化傳輸?shù)臉屑~。本文探討跨文化兒童繪本批判性閱讀與文化認同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期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借鑒。
一、跨文化兒童繪本批判性閱讀的內(nèi)涵分析
(一)跨文化教育
隨著國際化視野的拓展,幼兒教育也強調(diào)與國際接軌,實現(xiàn)創(chuàng)新、進步與發(fā)展。幼兒不僅可以接觸到本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會通過音樂、舞蹈、書籍、影像等方式學習國外文化習俗、背景、內(nèi)涵等知識,更能明白中華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的相同、不同和聯(lián)系,從小養(yǎng)成辯證思維。除了一些雙語幼兒園、國際教育機構的興起和早期教育中跨文化課程的普及,重要文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強調(diào):“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yǎng)理解、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本C上所述,跨文化教育是適應時代發(fā)展、滿足幼兒需求、促進幼兒成長的啟蒙教育形式。
(二)批判性閱讀
批判性閱讀指以內(nèi)省、辯證、理性的眼光審視一部閱讀作品,強調(diào)技術層面的閱讀分析和情感層面的閱讀感悟之間的聯(lián)系與融合。在啟蒙閱讀教育中,它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幼兒出于理解能力較弱、認知能力淺、知識儲備不足等典型特征,批判性閱讀思維較難建立,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直接忽視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事實上,越復雜、深刻、立體的思考模式越需要在早期構建思維萌芽,形成思維意識?,F(xiàn)如今很多幼兒教育工作者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批判性閱讀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循循善誘地設置一些具備思辨性、啟發(fā)性、多義性的閱讀問題,激發(fā)幼兒自主思維能力,如針對《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詢問“小豬和大灰狼誰在說謊”;針對《光》詢問“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誰先對待對方”;針對《猜猜我有多愛你》詢問“兩只兔子之間誰更愛對方”;針對《大衛(wèi),不可以》詢問“大衛(wèi)的母親真的什么事情都不讓大衛(wèi)做嗎”;針對《我媽媽》詢問“故事中的媽媽生下來就是無所不能的超人母親嗎”等。
(三)繪本閱讀教學
繪本是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早期教學的新穎工具,從國外引進,具有幾百年文化歷史。在本土化過程中,繪本因符合廣大幼兒年齡特征、思維特性、性格和愛好特點等,在大方向上沒有出現(xiàn)明顯水土不服的現(xiàn)象,融合度和實踐效果都不錯。繪本閱讀教學,指從主客觀兩個維度引導幼兒自主閱讀繪本,并在適當時機解答幼兒的疑問,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jīng)驗和個人情感對主題、情節(jié)、畫面、角色等做出自己的理解。它對幼兒閱讀水平和教師教學水平都是一種有力考驗和提升手段,具有多樣性、可行性、形象性、典型性、生活性特點。
(四)跨文化兒童繪本批判性閱讀
將上述三點有機結合,便是最適應幼兒閱讀啟蒙的策略之一。教師在跨文化主題背景下引導幼兒瀏覽特定的繪本,或在不指定繪本的情況下挖掘相關文化交流內(nèi)涵,鼓勵幼兒秉持批判的眼光進行分析,結合師幼問答、親子活動、延伸游戲、情境表演、生活聯(lián)系、藝術表征、同伴對談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培養(yǎng)幼兒跨文化意識、批判閱讀思維、良好閱讀習慣、良好修養(yǎng)與情操的最終教學目標。
二、文化認同的內(nèi)涵與價值探討
(一)文化認同的科學內(nèi)涵
文化認同,指的是對本國歷史、人文、地理、精神、觀念等層面進行深入理解,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身份認同和情感認同。在幼兒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傳統(tǒng)節(jié)日教育、民間游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親子互動閱讀、文化班本課程、繪本主題活動、文化知識培訓等都是對培養(yǎng)幼兒文化認同普遍、典型、恰當?shù)男问?。但在實際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一些顯著誤區(qū)。教師對文化認同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頗或過于狹隘,完全不考慮國際化視野的客觀前提,不讓幼兒接觸外國優(yōu)秀的文化,而對本土文化的理念采用一種機械的、不加擇取的、不符合現(xiàn)代教育觀和價值觀的形式加以傳授,導致幼兒接受的文化內(nèi)涵較為淺薄和片面,不利于全面成長,適應社會生活?;诖?,文化認同具備多樣性、國際性、融合性、獨立性等內(nèi)涵。它既是民族自信、身份認同、藝術認知的體現(xiàn),又是文化與文化之間、民族和民族之間不同人文理念、歷史條件、哲學思想、意識思維的良性碰撞與理智內(nèi)省。一個新時代的幼兒,既需要對本國文化有基本了解,接受基礎愛國教育,產(chǎn)生自我認同和國家認同,又需要與國際教育接軌,知曉其他民族的文化概念,豐富知識儲備,從而逐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為接下來形成更大的格局和世界觀作鋪墊。
例如,在閱讀《白雪公主》《灰姑娘》《兔子和刺猬賽跑》《萵苣姑娘》《青蛙王子》《睡美人》《七只烏鴉》《貓和老鼠做朋友》《三個幸運兒》《萬事通大夫》等經(jīng)典格林童話故事的同時,接觸《梁山伯與祝英臺》《女媧造人》《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花木蘭》《孔融讓梨》《鐵杵磨針》《神筆馬良》《司馬光砸缸》《田螺姑娘》等中華傳統(tǒng)民間故事,保證在吸收古往今來的中華文化作品精神內(nèi)涵的基礎上,建立更完整、更科學、更辯證、更具體、更現(xiàn)代的文化認同體系。
(二)文化認同的教育價值
文化認同作為文化教育的意識領域環(huán)節(jié),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根基,也是幼兒情感和思想家園的大門。幼兒首先得知道“我是誰”“我到哪兒來”“我到哪兒去”幾類哲學基本問題,才能在此基礎上理解自我、他人和社會乃至世界。文化認同正是從自我和集體的角度,引領幼兒認識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了解人性、知曉民族精神和自我情感之間不可割斷的關系,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美育和德育效果。對幼兒而言,以上概念較為深刻,他們不能完全習得內(nèi)涵,但潛移默化的思想雛形根植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不在幼兒時期塑造幼兒獨立、健全的人格以及灌輸全面、專業(yè)的文化知識,他們便不能夯實基礎,走向更深層次的小學教育,養(yǎng)成基本人格。所以,文化認同具備塑人格、悟人性、感精神、觸情感、體世界、傳知識等不可或缺的教育內(nèi)涵。例如,朱成梁經(jīng)典繪本《團圓》講述外出務工父親和女兒短暫的春節(jié)相聚,既包含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習俗知識,還表現(xiàn)濃濃的親情,更具有中華文化含蓄蘊藉、深沉動人、象征隱喻、以靜制動等典型特點,能讓幼兒不知不覺學習文化精髓,在懵懂的潛意識中從哲學角度思考個人、家庭、社會關系,對一些深層次命題產(chǎn)生認知和理解雛形。這種雛形的形成正是文化認同非常本真、純粹、直接的教育目標。
三、跨文化兒童繪本批判性閱讀與文化認同的關系研究
(一)允許批判和“誤讀”,尊重幼兒個人見解
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尤其在面對復雜的跨文化問題上,他們的思維儲備和認知能力不足以支撐這個層級的閱讀。教師要懂得尊重客觀事實,允許幼兒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和差異表現(xiàn)出個人理解,哪怕有一些錯誤,也要以適當指正為基礎、不打擊幼兒思考獨立性為原則進行教育。
例如,《田鼠阿佛》主題是對精神教育的呼吁和對情感、物質二者價值的辯證思考和深度剖析。西方教育相對而言側重獨立性和個體性精神的引導,但在中國教育集體主義環(huán)境中會出現(xiàn)一些理念沖突。有的幼兒認為阿佛收集詩歌的行為影響了周圍人準備糧食和干草;有的幼兒認為阿佛并沒有對過冬做出實際貢獻,陽光、色彩和文字不具備抗冷作用。在嚴格的閱讀理解層面,這些都是對作者本意的“誤讀”,然而也彰顯幼兒理智、真誠的思考。教師應遵循幼兒本位,在理解幼兒對文化差異的批判性思維的基礎上,尊重幼兒的個人見解,才能實現(xiàn)進一步的“文化交流”效果。在被教師認同后,幼兒一般愿意聽取教師不同的意見,從而反思自己想法中不全面之處。經(jīng)過這一過程,幼兒既堅持阿佛在物質層面對過冬沒有幫助,又能理解情感對物質的反作用,尤其在讀到我國紅軍系列繪本《帽子上戴星的人》《倔強的小紅軍》《長征路上紅小丫》《王小二》時,知曉了紅軍戰(zhàn)士艱難的環(huán)境條件中革命精神、愛國意志、家庭情感對抵御嚴寒的重要性,進而對阿佛鼓舞精神、重視情感、珍視思想的行為邏輯產(chǎn)生共情和共鳴。通過中西相應情境的引申,他們在文化列舉和對比中同時保障了個體思維和集體思維的確立和融合。
(二)在恰當?shù)臅r機延伸閱讀,深化幼兒文化認知
中西方文化并非對立沖突的關系,而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跨文化閱讀會消解本國文化的唯一性和權威性,再加上批判閱讀對閱讀邊界的混淆和模糊,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會陷入混亂、無序的思維窠臼。這是非常典型的認知謬誤。文化差異和文化融合相依相生、同時存在,一如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時甚至在差異中會產(chǎn)生相似之處和理解的可能性。尤其在現(xiàn)代教育革新中,幼兒不再是被動呵護、沒有自覺意識和思考能力的個體,教師有必要讓他們接觸社會的一些復雜面,讓他們做好思想準備,而不是把他們保護在襁褓中,堵塞他們探究不同文化的求知本性,文化認同教育向來是宜疏不宜堵的,因為文化認同的本性正是包容與理解、共生和關愛。
例如,繪本《光》是作者陳希在意大利修學時創(chuàng)作的,幼兒在閱讀時明顯感到一些技法(如表現(xiàn)派的抽象、面具的暗喻、線條和色彩的強烈和隨性)和中國畫(如齊白石的風景畫)寫實表意、遵照本體特性的風格有所不同,此時不應強調(diào)這種差異而應引導幼兒尋找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即藝術本質、文化交集。寫作時陳希在異國他鄉(xiāng),思鄉(xiāng)情結非常深刻和強烈,但她使用的是梵高的抽象表現(xiàn)風格,表達的情感內(nèi)核卻是東方含蓄深刻的風格。在介紹相應背景后,幼兒可以自行做出延伸閱讀,如《烏鴉公主》《我說話像河流》《小島》等融合東西方典型藝術技巧的繪本,或《石頭湯》這種融合法國民間故事和東方“三個和尚”文學敘事的作品。在反復對比中,他們能感受到《光》正展現(xiàn)了一個東方人在陌生西方視角下的自我認同和精神渴望,明白融入集體、希望受到認同、呼喚愛與真知和東西方文化所共同希冀和企盼的,只是一個偏重集體角度,一個偏重個體角度,從而明白文化之間的“殊途同歸”和“一體兩面”,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安靜嫻熟、簡潔塑情、形象摹意的表現(xiàn)手法和精神內(nèi)核產(chǎn)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三)尊重多元視角,正視文化差異
好的藝術教育和情感教育是求同存異的,批判性閱讀的“批判”并非貶義詞而是中性詞,是一種理性、溫和的立場,教師要做的正是培養(yǎng)幼兒懂得欣賞各國藝術的寬和眼光,將東方文化“仁”和“以柔克剛”的優(yōu)勢在教育領域發(fā)揮出來。
例如,有的幼兒在欣賞《小藍和小黃》時認為以顏色為主角,沒有眼睛、鼻子,這種手法特別抽象,中國繪本多是很貼近真實人物的。此時就要適當引導幼兒尊重不同表現(xiàn)流派之間藝術風格的差異性,即便不喜歡也盡量能賞析優(yōu)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開始欣賞抽象主義流派的優(yōu)勢,甚至將擬人、象征、色塊重疊等典型手法其運用到繪本創(chuàng)作中,給不同的色塊加上五官,結合表意和寫實兩種不同文化的技巧,真正做到多元視角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自信。
(四)科普文化背景,提升文化認同的深刻性
一些教師在文化認同啟蒙中容易停留在淺層,只感知幼兒我國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好的,但對哪里好、為什么好、和其他國家相比的優(yōu)勢在哪兒并沒有做出深入解讀,這樣幼兒在遇到新的作品時容易產(chǎn)生思維定式,不僅不利于真正科學、成熟的文化認同觀念的養(yǎng)成,還可能陷入盲目的文化錯覺,對藝術作品失去客觀評判尺度和評價能力。這種思維會延伸到生活、學習領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例如,《兔兒爺》是本土著名作家熊亮的代表作,展現(xiàn)了兔兒爺回家的東方意蘊故事。因為故事較為簡單,一些幼兒并沒有體會到作品真正的優(yōu)勢,一味認為只要是“中國風”的作品就是好的。實質上,繪本是舶來品,起源于外國,我國繪本處于起步時期,在各方面都有明顯的不足。文化自信的基礎是文化了解,只有在了解自身不足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進步,這對文化創(chuàng)作、文化欣賞來說都是相同的道理。教師要告知幼兒作品線條優(yōu)美、敘事流暢,對兔兒爺?shù)纳駪B(tài)和心理刻畫運用了“白描”手法,簡潔生動,故事具有東方的悲劇美,哀而不傷,可以和生活中和父母離別、和小伙伴告別等情境廣泛聯(lián)系。作品獲得了認可,本質原因不是因為它是中國繪本,而是它運用了本土技巧表現(xiàn)出真摯質樸、普遍動人的情感,在藝術層面和情感層面得到了優(yōu)秀的程度。幼兒只有在真正賞析故事內(nèi)涵的基礎上,才能遠離偏頗、盲目的文化自信,轉變?yōu)槔硇浴⒖陀^的文化認同。在教師的倡議下,班級閱讀區(qū)建立了“東西方文化閱讀區(qū)域”,幼兒尋找類似主題、風格、技巧的東西方繪本進行對比(如同樣講述母愛的《猜猜我有多愛你》和《媽媽的一碗湯》),每周展開匯總報告和討論活動,通過網(wǎng)上查詢、詢問父母和教師、同伴交流、深入考察等細致行為,他們對文化背景和文化認同的理解更加深刻,跨文化批判性閱讀實效得到了質的飛躍。
四、結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人文底蘊、行動指南和精神基礎,相信通過跨文化批判性閱讀和繪本藝術性、文學性、情感性的綜合力量,幼兒對文化認同的認知會愈加清晰、辯證、全面。在欣賞、對比和評析本土和外國文化的過程中,他們將成長為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兼?zhèn)涞娜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