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王莊村位于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核桃園鎮(zhèn)東約3公里處。石板路、石頭墻 、石頭房……由于房屋和圍墻全部是用石頭壘砌的,所以人們又稱村子為石頭寨。
據《王氏族譜》和《前王莊村志》記載,世居在此的王姓族源,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初年,王姓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安家。石頭寨始建于1398年,歷經百年才初具規(guī)模。明清時期,由于當地匪患嚴重,寨民們又在原有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建設材料,系統(tǒng)地規(guī)劃了寨子的布局,因地制宜地調整了生產、生活方式,完善了預警和御敵系統(tǒng),使得寨子的整體防御功能得到了全面提升。鑒于其良好的防御性,解放戰(zhàn)爭時期,劉鄧大軍曾駐扎于此,是1947年7月羊山戰(zhàn)役指揮部和后方戰(zhàn)地醫(yī)院所在地。
石頭寨現存石頭房屋127座,大部分保存完整,是魯西南地區(qū)獨有的集生活與防御于一體的石頭建筑群,具有極高的地理、歷史、建筑、美學、藝術價值。
石頭寨的建筑形制及特點
石頭寨靠虎山坡東依山而建,東以蔡河為屏,南、西依虎山為障,其北側的鳳凰山和東面的青龍山呈彎肘之勢,將寨子環(huán)繞其中。整個寨子的地勢西高東低,略呈長方形布局,占地面積57200平方米。
石頭寨一帶多山多樹,石材以沉積巖為主,薄厚多樣,硬度適中,樹木則以槐樹和柿樹為多,都是當地的主要建筑材料。從當初的散居形態(tài)和柵欄式建筑,演變?yōu)槿忾]式的石頭寨,石頭寨人在不同時期對這些建筑材料也有不同的使用側重點。
石頭寨的選地比較講究,依山臨水但不傍水,地勢干燥。院落均坐北朝南,視野開闊,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具有藏風聚氣功能,預示著全寨的興旺發(fā)達。
環(huán)寨子外圍有寨墻和墻壕。寨子內平面布局主要是以一條主巷道和多條支巷道,把各家各戶連接起來,形成葉脈式的片狀結構,每個支巷道只有一個口通往主巷道,巷道的盡頭則直通寨后的山中。
房屋平面布局上,沿襲了當地三合院、四合院的特點,強調中軸對稱、主次分明。基本單元多依開間方向展開,以家族為單位,由外向內由門樓、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甚至四進院依次布置。
住房的分配原則是在實用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內外、主次和長幼的秩序來維系著家庭和社會的人際關系。正房,一般是面闊三間,是敬神、祭祖、聚餐、會客、起居的重要場所。明間為正堂,正壁設香案神龕供奉祖宗天地牌位;邊房由家中主要成員父母、祖父母等居住;左右兩廂則為子女、兒孫輩居住。在廂房外側或大門的左右往往辟有一間畜欄。庭院之門基本是雙扇內開的“八”字大門。天井多以青石鋪就,或用青石從正房向廂房墊鋪引路,均工整美觀。
修建房屋過程中不吊線、不繪圖,亦不用支架支撐,工匠們全憑目測經驗,將大小不等的石塊和片石層層壘砌。房屋以單層木石結構為主,少部分建筑為雙層。建筑墻體大都由青石壘砌,部分墻體采用底層石墻、二層青磚筑砌。門口和窗欞通常以條石鑲就。屋頂分平頂和硬山起脊兩種。平頂多用常見的薄石板鋪蓋,再在其上設一圈女兒墻,給人一種厚重且輕靈的視覺效果。起脊者均用小青瓦覆頂,屋面輪廓清晰,整齊而有韻律感。兩者相融一起,整體建筑風格顯得非常古樸、美觀,其實用性和藝術性在這里達到高度契合,極具觀賞性。
石頭寨的防御特征和防御理念
石頭寨具有典型的防御性聚落特征。這里山勢相連、水系發(fā)達、寨墻防御功能健全、寨內御敵體系完整,形成了一個“點、線、面”結合的綜合防御體系。
在石頭寨的整體防御體系中,山勢、水系和寨墻構成了一個強大的外圍立體防御網。
寨子三面環(huán)山,地勢蜿蜒起伏,山體巍峨險峻,形成一個大半包圍的空間。村落的建設依山但不靠山,尤其是東面的青龍山和北側的鳳凰山,都與寨子保持了一個較大的距離,使得寨子東部有了一個較大的空間,居高臨下,視野十分廣闊。入寨口位于西南處的白虎山山頂,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外圍整體防御中,水系的規(guī)劃是其重要一環(huán)。首先是蔡河從寨子的東側蜿蜒流淌,旱能澆、澇能排,基本能解決農田用水問題。重要的是,它位于寨子與青龍山之間,是寨子東側防御體系中一道重要的天然屏障。
如同魯西南地區(qū)其他村寨的常用防衛(wèi)措施一樣,在石頭寨寨墻的外圍也開挖有一條壕溝,寬6~7米,深2.5米。壕中有水,在既能儲水又能排澇的同時,還拱衛(wèi)著北、東、南三面寨墻的安全。壕溝之上搭有吊橋與寨外相通,是人們進出村寨的唯一通道。
寨墻是石頭寨外圍整體防御體系中的最后屏障。寨墻均采用較大的不規(guī)則的石塊壘砌而成,其高度約4~7米,墻體厚約0.5米,隨地勢高低變化而不同。
整個寨子僅有南、北兩個寨門。據村民描述,南寨門為馬面式結構,寨門之上造有牌樓,為歇山頂式建筑,里面能有四五個人的活動空間。牌樓兩邊各配有一門千斤大鐵炮。
石頭寨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對石頭的充分利用。他們選擇堅固而又阻燃的石頭來建房,組成了強大的石頭防御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居聚落,這也是石頭寨人區(qū)別于其他人群的重要文化符號。
寨子內的建筑布局處處體現著“相互守望”的防御特點。“葉脈狀”的巷網使得寨內巷道四通八達,以橫向巷道為主葉脈,與縱向的多條分巷道或“丁”字或“十”字相交,形成了主網格;各支巷沿主、分巷依次建造,只有一個口可以通往主巷道,巷道狹窄蜿蜒,深不見頭。這種看似無規(guī)律的巷網結構,其布局是十分嚴謹的,主次有序,巷道縱橫交錯,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來入侵者的活動空間和時間。
部分主巷道口還架有厚重的木門,當敵人臨近,隨時可以關閉,既可以大大地遲緩敵人的進攻速度,為備戰(zhàn)或撤離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又可以將敵人分割,構成“關門打狗”之勢全殲之。
巷道兩側高大的石墻上遍布有深邃的槍眼,與石墻后面各家各戶房屋中的射擊口、瞭望口等防御點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點、線、面立方體的防御空間,極大地提高了巷道的防御力量和打擊敵人的機動性,其威力不容小視。
院落設計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全封閉的格局。每座院落通常由正房、廂房、圍墻連成一門一戶的庭院,獨立封閉,自成體系。也有幾戶人家共用一個門樓,但各家又以大門圍墻為界。大門和沿街房間之上通常建造有二層小樓,當地群眾稱為門樓和碉樓,這是一個院落的制高點。碉室內空間較大,既能瞭望又能射擊,是戰(zhàn)時可以憑險抵抗的較為堅固御敵堡壘,這種碉房合一的設計也是整個寨子防御體系中最小的單體工事(圖1、圖2)。
除大院門樓外,大院內部巷道也設門,形成由外至內的多道防御體系。在院落的正房東或西過道處通常留置一后門,利于疏散。院子的門平時總是關著的,讓人覺得居住是安然、舒適的。
在寨子內的幾個重要片區(qū)內,都有一座“一進四”或是“一進三”的院落,主房坐北朝南,面闊3間,總寬近10米,主房高有十幾米。配有東、西廂房,各面闊3間,均為重梁結構,灰瓦覆頂。樓頂為垛口狀的女兒墻,并設置有射擊孔,垛口兩邊堆放著很多御敵用的石塊。其中有一座屋基最高的四合院,地基比其他院落高出0.5米,正堂是一棟二層小樓,室內木質樓梯直通樓頂。樓頂為瞭望臺。這是整個建筑群的核心部分,是寨子祭祀、議事的重要場所,當然,也是戰(zhàn)時指揮中樞的所在地。
寨子里在建筑房頂大都彼此相連、門洞相通的,通過房頂就可以走遍寨內的所有人家,形成了戶戶相連的空中交通走廊,這條四通八達的空中交通網絡,在同進入寨子的敵人進行巷戰(zhàn)中起到了克敵制勝的關鍵作用。這種具有強烈軍事色彩的建筑模式,每家就是防御整體中的一個單體,可以居家為陣,也可以支援四鄰,既保證了一宅一戶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時又維系各家之間必要的聯系,真可謂是相互依存,合力共生(圖3)。
一戶民宅就是一座石頭的堡壘,一個巷子就是一條石頭的戰(zhàn)線,整個寨子就是一座石頭的城堡。堅固而又隱蔽的碉房(門樓)和遍布的水網、縱橫交錯的巷子、互相連接的房屋而構成的水、陸、空三通的立體交通網,形成了“點、線、面”完美結合的整體防御體系。這種嚴密的防御建筑,一旦有戰(zhàn)事,就構成了一套系統(tǒng)而又完整的指揮和作戰(zhàn)體系。
石頭寨是一處較為特殊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民居形式,源于明王朝的移民浪潮,始建于明代初年,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從最初的松散村落布局到經營為全封閉防御型的石頭寨子,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出移民至此的石寨人的生產生活、經濟形態(tài)和安全意識,演繹了一段滄桑而傳奇的歷史,對魯西南地區(qū)民居的發(fā)展演變和生活習俗產生了重要影響。雖歷經數百年的社會更替、戰(zhàn)亂煙火和自然侵蝕,這里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還依然呈現著原生態(tài)的風貌,寨墻、巷道、院落完整地保持著原有的建筑格局,對于深入研究移民史,保護與利用好傳統(tǒng)聚落均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巨野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