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講述三個女孩各自學畫歷程的成長小說。女孩喬喬的爺爺是美術老師,資質(zhì)普通的她一直跟隨爺爺學畫,爺爺不滿足于只教授孫女一人,便舉辦了一場招攬學生的國畫展。女孩毛追在這次畫展上見到了讓她魂牽夢繞的山水畫,從此對國畫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她繪畫天賦極高,對國畫有著異于常人的癡迷和毅力,但貧寒的家境、母親的阻撓成了她追夢路上的阻礙。另一個學畫的女孩桃子姐天賦異稟,深得爺爺賞識,但性格隨波逐流。三個女孩追夢丹青之路將何去何從?在命運的風浪中,究竟誰才能守住心中熱愛?
《追夢丹青》
張曉天 著
少年兒童出版社
2023.8/24.00元
張曉天
青年兒童文學作家。作品有長篇冒險幻想小說《海藍寶石的秘密》,兒童有聲劇《海藍寶石的秘密》,作品《被刪除的句子》《宿舍樓下的“太爺爺”》《小螞蟻的大旅行》等散見于《少年時代》《故事大王》等期刊。短篇小說《樹上的女爵》獲“周莊杯”全國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大賽一等獎。小說《追夢丹青》獲第二屆“秦文君兒童文學創(chuàng)新獎·新作獎”。
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資源,將之融入少兒小說的創(chuàng)作,承擔起向孩子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已經(jīng)成為當下兒童文學作家的自覺。近年來涌現(xiàn)了不少該類題材的少兒小說,其中不乏優(yōu)秀之作,但凡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家自身有較深厚的積淀,或者做足了功課和準備,就能將傳統(tǒng)文化、少兒生活、思想情感自然貼切地融合其中,并以少兒小說的美學規(guī)律進行書寫,在打動小讀者、讓他們深入人物思想情感的同時,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藝術的魅力和成長的力量。當然,也有一些該類題材的少兒小說是應熱度而寫,缺少充分的積累和沉潛,使得上述三種要素的融合度不夠,產(chǎn)生“油水分離”的情況。顯然,張曉天的《追夢丹青》屬于前者。該作較好地將中國傳統(tǒng)書畫與小說主人公的成長歷程相結合,以學習書畫為內(nèi)容,暈染出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又以人物的情感和精神為筋骨,勾畫成了內(nèi)心的脈絡。正所謂“小說的成功有賴于其自身的敏感度,而不在于其題材是否成功”。盡管張曉天是沿著當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熱門的、有“成功”可能的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最終是由于其對喬喬、毛追、爺爺?shù)热宋锸冀K保持著藝術塑造的“敏感度”,才使《追夢丹青》這部小說有了能打動讀者的感染力。
《追夢丹青》的敘事方式是較為精巧的,開篇便呈現(xiàn)了已成人的“我”多年在外不愿回家的生活狀態(tài),并為此備受有家難回的折磨。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如一片揮之不去的陰翳,沉沉地籠罩著“我”,彌漫在“我”眉間心頭的隱憂和難言的愧疚掀起了故事的懸念,使讀者不免好奇地追問“我”、爺爺、毛追三人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為什么那個寒冷的冬夜凍結住了“我的”心靈,成了“我”生命中的一個斷點?
從“我”鼓足勇氣返回故鄉(xiāng)的那一刻,故事的進展過程就像一條脊柱串連起了情節(jié)的血肉。于是,作者采用了倒敘的方式,講述了年少時期“我”、毛追跟隨爺爺學國畫的往事。在敘述這段往事的時候,作者以“我”翻閱毛追留在爺爺家里的一本日記本為線索,一步步地進行了還原。小說始終以“我”為視角進行敘事,沒有插入毛追的日記原文,更多地是以轉(zhuǎn)述的方式來呈現(xiàn)。也就是說,小說沒有增加毛追的敘事視角,這不僅讓故事更加簡潔明了,便于少兒讀者理解,而且契合了故事主人公與敘事者的一致性功能,這樣的敘事安排無疑是妥當?shù)?。而從開篇的正敘到進入故事核心地帶的倒敘,再在結尾處回歸正敘,時序的回轉(zhuǎn)不僅達成了“我”與毛追以及爺爺之間的和解,還完成了“我”與過往的那個自己的和解,實現(xiàn)了一次心靈的蛻變。
同時,《追夢丹青》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充分情理邏輯性,給每位人物賦予了充分的動機。爺爺深諳國畫的技法,精通國畫的美學趣味,知曉美術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門道,最大的心愿是國畫藝術后繼有人,希望擇良才而教之,因此愛才、惜才、憐才成了爺爺這個人物待人行事的核心動機。而對于“我”這個天賦不足的親孫女,爺爺總是“另眼看待”,經(jīng)常拿毛追的畫作與“我”的比較,使“我”在爺爺評畫時陷入猶如“游街示眾”的難堪境地。毛追熱愛國畫,有很高的天賦,將之當作夢想來追求,即便橫遭媽媽反對也癡心不改。然而由于窘迫的家境,她在面對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我”時不免自卑和脆弱,既與我深有情誼,又時刻保持一定的分寸。在這樣的情形下,“我”的內(nèi)心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裂變,在毛追參加比賽的畫作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最終事情敗露,成了每個人物生命中的一個痛點??梢哉f,《追夢丹青》中的人物塑造是值得肯定的,因為他們都是立體的,也一直沿著自己的動機和個性在發(fā)展。經(jīng)歷了這個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當“我”有勇氣去面對的時候,便是冰釋人物之間前嫌的開始,也是邁出成長步履的開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追夢丹青》是一部以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畫為內(nèi)容肌理的成長小說,或者說是融合了傳統(tǒng)文化要素的具有成長小說性質(zhì)的作品。
狄爾泰在《體驗與詩》中談到成長小說時說:“在個人的人生中可以看出一條有規(guī)律的成長道路;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內(nèi)在的價值,同時又是一個更高階段的基礎。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不和諧與沖突是個人走向成熟與和諧道路上要經(jīng)受的必要的過渡?!睙o論對于“我”、爺爺還是毛追,在學畫、教畫那個階段發(fā)生的矛盾都是后來朝向?qū)ψ晕?、對他人重新認識的關鍵路徑。在《追夢丹青》中,除了夢想與自我實現(xiàn)的訴求之外,爺孫的親情、少年人的友情、師生的恩情都是人生每個階段內(nèi)在價值的重要支撐。情誼在這部小說中生成了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可謂費勁丹青無計畫,唯有情誼兩相知?;蛟S在那段沖突的時光中,每個人各有神傷,其中的糾結、遺憾、痛楚無計可畫,但難以放下的情誼終于促成了彼此連接,也推動了成長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