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dǎo)老師 陳珍
家鄉(xiāng)的路越來越坦闊、越來越方便,那是祖國富強的見證,是無數(shù)鄉(xiāng)親的期盼。
幼時,我時常偎依在爺爺?shù)膽牙?,聽爺爺講述他的回家路。記憶中爺爺總是騎著一頭老黃牛行走在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上。林間靜悄悄的,只有牛蹄踏過枯葉的聲音。其實林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林間的青草坪上便有了一條長長的、坑坑洼洼的黃泥路?!扒缣煲簧砘遥晏煲簧砟唷笔菍@條小路最生動的寫照。那是爺爺放牛的必經(jīng)之路。那兒很危險,得緊抓著牛繩不放開,一松懈,就會從牛背上掉下來,摔得這兒青那兒紫。爺爺告訴我,有一次,他趕著黃?;丶視r,牛一個趔趄,他連人帶牛滾下了山坡,摔得鼻青臉腫,滿身都是傷痕。他哭喊著,沒有人回應(yīng)。此時,天色暗了下來,爺爺只好牽著老黃牛,深一腳淺一腳地回了家。不知何時,我臉上涼冰冰的,抬頭一看,爺爺?shù)难蹨I正簌簌地往下流。懵懂之中,我仿佛看到了爺爺艱難行走的身影。
童年時,我總是坐在小汽車?yán)锫牥职种v述他的回家路。爸爸出生在改革開放時期,他總說我們這一代人可謂享受了改革開放的福,回家的路比爺爺那個年代的路好走了千百倍。村子里不再是黃泥路,而是石子路,不用再害怕天黑回家被土坑絆著,而且不用騎牛,而是騎更加方便的自行車或摩托車。爸爸越講越興奮,我越聽越歡喜,家鄉(xiāng)的路越來越好了。
如今,我已漸漸長大,我的回家路,不再是黃泥路、石子路,而是柏油路。路上沒有一個絆腳的坑,也沒有一塊讓人硌腳的石子,寬闊的柏油路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宛如一條黑色的緞帶,成為家鄉(xiāng)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財通”的觀念已深入家鄉(xiāng)人民的心里。近幾年來,借助“村村通”的政策,鄉(xiāng)親們修起了一條條柏油路,有遠(yuǎn)見的村長和村民們還自籌資金將寬敞的水泥路通到每一戶家門口,做到了村村通、戶戶通。路通財也通了,鄉(xiāng)親們借助地理優(yōu)勢種植蔬菜,發(fā)展種植業(yè),將蔬菜銷往四面八方。每家每戶都蓋起了小洋樓,開起了小轎車。依托家鄉(xiāng)優(yōu)美宜居的自然風(fēng)光,村民們開起了民宿、農(nóng)家樂、生態(tài)園……人們的生活過得紅紅火火,蒸蒸日上!
修一條路,美一處景,富一方人。從過去的黃泥路到石子路,再到現(xiàn)在的柏油路,一條條致富路通村達戶,直抵田間,甜上心頭。村民們的交通條件和生活面貌大為改善,生活幸福美滿。
我家三代人的回家路是時代變遷的一個小小縮影,更大、更美好的變化發(fā)生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我眺望著路的盡頭,那里有美好富足的家鄉(xiāng),更有我深深愛著的祖國。
(責(zé)任編輯/秦思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