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北朝時期的青釉蓮花尊,造型奇特,存世極少,是青瓷中的特殊存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目前所見的青釉蓮花尊,南北方地區(qū)均有出土,河北景縣封氏墓葬中出土的蓮花尊最具代表性。蓮花尊造型、胎釉等工藝水平展現(xiàn)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制瓷業(yè)的高超水準,就其用途來說,或隨葬,或供奉,引發(fā)了研究熱議。
關鍵詞:青釉蓮花尊;蓮花紋飾;南北朝;佛教
青釉瓷器,屬于單色釉瓷器,釉料以氧化鐵為著色劑,胎體上釉之后以還原焰燒造,器表釉色呈現(xiàn)青綠色。青釉也是中國陶瓷里最龐大的家族,從商代至清代,一直都有燒造。青釉最早是用草木灰作釉料,唐、宋時開始轉(zhuǎn)向以礦石為釉料,這一抹源于自然的青色曾在中國瓷器發(fā)展史上占據(jù)主流,其含蓄、雅致的色調(diào)深受歷代文人雅士的推崇。在發(fā)展過程中,青釉瓷器又逐漸吸收文學、美學、哲學等諸多文化內(nèi)涵,賦予其源源不斷的鮮活的藝術生命力。古代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有“千峰翠色”“如冰似玉”“明月”“春水”“嫩荷”等美好清麗的語言來形容青釉的色彩,其自然天成、淡雅別致的釉色,給人呈現(xiàn)如山巒、星辰、大海等美妙的藝術視覺效果,一抹青綠就是一種脫俗的淡泊素雅之感。
蓮花尊是流行于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青瓷中的獨特存在,器物常常較高,主體以多層蓮花裝飾見長,通過蓮花上下仰覆之間的變化、呼應來達到塑造蓮花尊主體造型的目的。目前所見青釉蓮花尊,造型繁復者,可自蓋部開始塑造蓮花紋飾,經(jīng)腹部至器足,仰覆蓮花瓣由上而下分布多層,尊的肩部常有系用于穿掛,頸部略細長,并裝飾有飛天、獸面、云龍等圖案,使器物造型大氣優(yōu)美,清麗別致。
(一)蓮花紋飾的文化內(nèi)涵
蓮花,一直以來深受國人的喜愛,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器物上就開始出現(xiàn)蓮花的形象。作為裝飾元素,蓮花也經(jīng)常和龍、鳳、蟠螭等形象組合起來,表達和順吉祥、平淡安寧等美好祈愿,文人雅士也常創(chuàng)作優(yōu)美的詞句來表現(xiàn)蓮花高潔、正直、清廉的美好品德。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者為加強對百姓的統(tǒng)治,大力推行佛教,佛教教義認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圣潔高貴,代表“純凈”“斷滅”,被認為是佛教的圣花。因此,在這一時期的手工業(yè)器物制作上,蓮花成為主流裝飾元素。蓮花紋飾變化較多,比如纏枝蓮紋,就是當時的工匠通過刻畫、雕刻、捏塑等技法塑造出來的式樣。此外,蓮花清雅挺拔的形象經(jīng)常與曼妙女子、英俊青年相聯(lián)系,用來表達愛情的主題,這也豐富了蓮花紋飾的文化內(nèi)涵[1]。
(二)景縣封氏墓出土青釉蓮花尊
在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青釉蓮花尊,造型莊重沉穩(wěn),蓮瓣紋的運用堪稱一絕,具有代表性。制瓷工匠們極富想象力地將蓮花用雕塑、刻畫手法裝飾在主體部位,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通體散發(fā)峰翠光暈的瓷上蓮瓣,似朵朵盛開在青釉漣漪里的蓮花,引發(fā)觀者稱奇贊嘆。
河北博物院展出的這件青釉仰覆蓮花尊造型莊重、頗有禪意,采用貼塑、刻畫等多種技法來裝飾器物,營造出華麗厚重之感。周身的多層蓮花,在青釉的映襯下,觀者猶如置身于夏日里香遠益清的蓮花池中,不由心生清涼、愜意的舒適感。每朵蓮花的花瓣與整體器身完美融合。淡與濃、“釉水”之象形與“靜”之抽象、有劃痕與無劃痕之實與虛等多種對比手法的運用,讓整件器物造型變化豐富之余,審美意蘊亦非常充盈,表現(xiàn)形式極富張力(圖1、圖2)。
這件青釉仰覆蓮花尊高達54.4厘米,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北朝青瓷中不可多得的大器。尊的頸部貼塑有飛天圖案,恰似敦煌飛天繪畫形象。飛天在石雕造像中很常見,北齊北魏時期的飛天還有歌舞俑形象,貼塑的舞俑非常生動,有的還會配有樂器,或口吹或手捧,載歌載舞,靈動飄逸。此外,尊的頸部還出現(xiàn)了二龍戲珠紋,龍也常在佛教教義里面出現(xiàn),蓮花尊上貼塑的龍紋具有北魏和北齊時期的風格。尊的肩部有六個雙泥條系,有的蓮花尊在系的頂端部分還塑有獸面,獸面多兇猛、生動,其中不乏獅子的造型,極具西亞地區(qū)的藝術特色。
蓮花尊的肩部堆塑雙層蓮花紋飾為雙蓮瓣。北朝至唐代時期的蓮瓣大都是雙蓮瓣,后期出現(xiàn)的多為單蓮瓣,這種雙蓮瓣雕刻精細,呈凸起狀,立體感非常強,給人硬朗的力量感。上腹部裝飾了一周垂葉紋,接下來腹部雕刻一層覆蓮,花瓣卷翹和下方一層仰蓮瓣紋上下呼應,貼塑的蓮花瓣呈仰視狀,飽滿立體。蓮花尊的足部,以雕刻而成的兩層覆蓮裝飾,均為單蓮瓣。尊底部是高圈足和盤口形成呼應,并且起到了使器身和諧穩(wěn)定的作用。這件青釉蓮花尊整體造型莊重、凝厚,頗有一種佛教莊嚴、肅穆的藝術風格。雖然器型高大,但蓮花尊的青釉釉色十分均勻,顏色稍微泛黃,特別是凹凸的地方,有釉質(zhì)積淀垂流而形成的很厚的玻璃質(zhì)感。
1948年,當時在景縣封氏墓共出土4件青釉蓮花尊,除上文介紹的這件之外,其余3件分藏于國家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器型高大,均為難得的北朝青瓷中的大器。通過對比這4件青釉蓮花尊,雖在具體尺寸大小、裝飾花紋和整體風格上略有不同,但整體的制作工藝呈現(xiàn)大氣磅礴的氣象,并且又具有莊嚴肅穆的宗教色彩,應該是吸收了西亞地區(qū)當時流行的紋飾和手工藝風格,屬于罕見的北朝時期瓷器作品。
這幾件蓮花尊整體上來說,有以下共同點,胎色呈現(xiàn)灰白色,釉層瑩潤,釉色由于位置不同有輕微差異。整體青綠淺淡,積釉處釉色略深且具有較強的玻璃質(zhì)感,并伴有流釉現(xiàn)象,北朝青瓷的胎、釉的特點得以彰顯。通過成分檢測的結(jié)果來看,這4件蓮花尊的胎、釉中三氧化二鋁和氧化鈦含量均遠高于南方青瓷制品,而氧化鐵含量則明顯低于南方青瓷,與南方青瓷明顯不同,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作[2]。
青釉蓮花尊展現(xiàn)了清逸的青瓷之美,簡潔的刻畫、雕刻富有變化,蓮花紋飾與瓷器完美結(jié)合,再罩以青釉于還原焰中燒制而成。一番奇思妙想,將清逸與厚重、內(nèi)斂與明快結(jié)合在一起,收獲意料之外的藝術奇葩。清逸自不必說,聯(lián)想《愛蓮說》之文意,厚重者,雕刻之內(nèi)蘊,刀刻之久遠,彰顯的是跨越千年的古韻。
對蓮花的鐘情,也體現(xiàn)了北朝工匠對時代風尚的敏銳捕捉。上下仰覆的層層蓮瓣飽滿碩大,帶來立體感極強的視覺沖擊,同時也讓觀者產(chǎn)生奇特、莊嚴、曼妙的感受。蓮花、團龍、飛天、獸面等佛教元素與層層的蓮花相映成趣,仿佛在青釉的漣漪里盛開,使蓮花的“禪意”與“韻味”呼之欲出,器身均布滿氤氳上升的蓮香,讓人浮想聯(lián)翩。蓮花之韻在上下、斷續(xù)、大小、傾靠、聚散、長短、粗細、陰陽、凹凸、深淺、明暗的對比中,躍然瓷上,賦予了蓮花尊南北朝獨特的時代特征和精神內(nèi)涵。
(一)主流研究觀點
關于青釉蓮花尊的具體用途,學者們至今所持觀點不一。尊這種器型最早出現(xiàn)在青銅器中,在唐代之前,尊一般都是作為盛酒器或者是禮器來使用的,但是蓮花尊由瓷土燒制而成,且造型高大,紋飾豐富精妙,作為酒器來使用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一部分學者認為器型高大的蓮花尊應是南北朝時期至隋初這一歷史階段中,名門貴族死后用來隨葬的一種高規(guī)格的明器。魏晉時期曾有以谷倉罐或魂瓶收斂死者靈魂隨葬墓中的喪葬習俗,而魂瓶一類器具在北朝時期已少見,蓮花尊很有可能是谷倉罐或魂瓶的替代,成為隨葬品。與魂瓶或者谷倉罐相比,佛教元素融入于蓮花尊的造型,“使其免于輪回之苦,進入涅槃境地,是佛教思想和古代傳統(tǒng)靈魂觀念相融合的產(chǎn)物”[3]。也有學者對“蓮花尊用來安魂隨葬”這一觀點持不同意見。歐陽希君就曾在《蓮花尊的比較研究》中提出“雖然蓮花尊多出土于墓葬,但不能認為它一定屬隨葬明器,從其器型高大、裝飾精美看,應為實用器或供器,為墓主人生前喜好之物”[3]。
從學者們所持觀點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青釉蓮花尊的出現(xiàn)與佛教在南北朝盛行有很大關系。在大乘佛教中,“不飲酒”是五戒之一,由此,筆者認為封氏墓葬中的青釉蓮花尊應不是用來盛酒的器具。結(jié)合南北朝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來看,社會動蕩,人們對于現(xiàn)世“救苦救難”的需求非常迫切,高門士族也常于宗教之中尋求精神寄托,從目前考古發(fā)掘的青釉蓮花尊的情況來分析,它們均是墓葬出土物,墓葬等級以及墓主人地位較高。因此,筆者更傾向于南北朝的青釉蓮花尊,應是當時上流階層專門用來隨葬且具有明顯宗教色彩的明器。
(二)豐富的研究價值
除蓮花尊外,北齊封氏墓中還出土了5合墓志和1方墓志蓋,結(jié)合上面的內(nèi)容,證明墓主人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名門望族之一封氏家族。封氏家族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極盛是在北魏時期,一直延續(xù)到隋唐時期。在史籍之中關于這個家族的記載頗多,如《魏書》《北齊書》《北史》《新唐書》等,封氏族人中多有出仕為官者,人數(shù)之眾和官級之高,即便在門閥制度盛行的南北朝時期也十分煊赫。封氏墓群中出土的文物,也是今人研究北魏、北齊時期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研究價值之高不言而喻。
青釉蓮花尊造型精美,紋飾豐富,文化內(nèi)涵深厚,是南北朝時期瓷器中的精品。據(jù)統(tǒng)計,國內(nèi)南北朝墓葬共出土14件青瓷蓮花尊,另有4件流散品[4]。除在河北景縣封氏墓葬出土外,在山西太原、山東淄博也有發(fā)現(xiàn);在中國南方也出土有類似的蓮花尊,分別在湖北武昌、江蘇南京等地。從目前出土的情況來看,各個地區(qū)的青釉蓮花尊在胎體、釉質(zhì)等方面上表現(xiàn)差異很大,這也就說明當時可能有多個窯口燒制蓮花尊,由于地域、原料、技法的不同造就了多樣的器具。目前各地出土的青瓷蓮花尊產(chǎn)地多數(shù)尚未有定論,唯有淄博青瓷蓮花尊被確認為有確切產(chǎn)地的產(chǎn)品[5],這件蓮花尊燒造時間在南北朝晚期。對確切有墓志記載的青釉蓮花尊進行研究,考古專家們認為青釉蓮花尊這種器具盛行于中國南北朝時期,時間跨度在百年左右。
南北朝時期,蓮花紋飾的運用并不局限于蓮花尊上,而是廣泛地被用在燭臺、盤碗、壺罐等多種器具之上(圖3、圖4),裝點人們的生活,承載大眾的精神寄托。在青釉瓷器中,蓮花紋飾運用廣泛,是器物與紋樣結(jié)合的完美示范。這些蓮花紋飾或雕塑或刻畫或模印,常使觀者初覺清簡,待駐足而立,細細品味以后,又被其多樣的變化、深厚的意蘊所征服。正如《周易》中所闡述的辯證法則,多角度文化要素的疊加,讓蓮花紋飾裝飾的瓷器為今人營造出清逸卻兼厚重、含蓄不失明朗、尚簡復求變化、傳統(tǒng)更趨現(xiàn)代而魅力無限的青釉世界。
北朝時期的青釉蓮花尊,器型莊重,胎骨堅致,釉色瑩潤,造型優(yōu)美,紋飾華縟,是不可多得的青瓷精品,可與龍泉窯、越窯和汝窯所產(chǎn)青瓷相媲美。蓮瓣豐碩而富有層次,釉色清麗而極具風雅,造型獨特而頗有禪意,寓意美好而豐富多樣。青釉蓮花尊彰顯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制瓷業(yè)高超的工藝水準,詮釋了屬于青瓷的獨特藝術生命力,在中國陶瓷史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蓮,因瓷藝而不朽;瓷,因蓮香而雋永。這一朵朵盛開在青釉漣漪里的蓮花,穿過悠長的歲月,在歷史的長河中洗盡鉛華,香遠益清。
作者簡介
吳丹丹,女,漢族,河北定州人,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陶瓷藝術、博物館社會教育。
參考文獻
[1]姚穎.蓮花瓣瓣蘿曼青—從青釉蓮花尊看北朝青瓷[J].東方收藏,2020(13):48-51.
[2]周仁,李家治.中國歷代名窯陶瓷工藝的初步科學總結(jié)[J].考古學報,1960(1):102.
[3]曾立平.稀世國寶 佛教圣物—青瓷蓮花尊鑒賞[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3(9):24-27.
[4]胡朝輝.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青瓷蓮花尊研究[J].文物春秋,2023(3):13-21.
[5]司書長,牛繼偉.淄博北朝青瓷蓮花尊[J].山東陶瓷,2010(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