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課之前,我看見你不斷地翻書,一邊翻,一邊數(shù),然后得意地說你這個禮拜讀了兩千多頁的課外書,一定能得獎。
過去的兩個禮拜,爸爸也確實看見你每天一吃完飯,就抱著書看,爸爸好幾次對你說:“剛吃完飯,應該休息,讓血液去腸胃里工作。如果急著看書,血都跑到腦袋里去了,會消化不良?!?/p>
可不管爸爸怎么說,你都不聽,才把書放下幾分鐘,又拿起來。你讀書的樣子好像打仗似的,快快地翻,讀完的時候還大大地喘口氣:“我又讀了一本?!?/p>
現(xiàn)在,爸爸終于搞懂了:原來你們班上有讀書比賽,每個禮拜統(tǒng)計,看誰讀得多。
這種比賽確實能鼓勵小朋友多讀不少書,只是,爸爸懷疑你到底能記住多少,又讀懂多少。
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過去,既不能咀嚼書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賞美麗的插圖,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獲得讀書的樂趣——你讀得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呢?
讀書就跟到博物館一樣。你可以“精讀”,從頭到尾只待在一間展覽室里,研究一兩樣東西;你也可“瀏覽”,到處走走,遇到感興趣的,就多讀一下展品的說明。
讀書也可以像參加“發(fā)現(xiàn)之旅”的比賽。大家拼命讀,拼命沖,比誰讀得多。只是到頭來,很可能沒見到多少,沒學到多少,徒然得個虛名。
在這兒,爸爸要告訴你兩句孔子說過的話——孔子說:“把已經(jīng)學過的東西,常常拿出來溫習,不是很喜悅的事嗎?”孔子又說:“只知道學習,卻不加思索,到頭來等于白學;只靠思索卻不去學習,則變得危險了?!痹诳鬃拥倪@兩句話里提到了三個詞,也就是“學”“習”和“思”。“學”是指“學新的東西”;“習”是講“溫習”,也就是把學過的東西再溫習一下;“思”是講“思索”,讓學到的東西能在腦海里多打幾個轉(zhuǎn),甚至引發(fā)一些自己的想法。
現(xiàn)在,爸爸要問你,你讀了兩千多頁書,算是“學”,是“習”,還是“思”?
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學”吧!
孩子!你總是去圖書館,那里的書是不是好多好多,讓你讀一輩子也讀不完?如果有個人天天都去讀書,一輩子讀了幾千萬頁的書,他還有時間寫文章、寫書,或把學到的東西拿來使用嗎?
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個快樂的讀書人:快樂地讀,快樂地用,常常溫習,常常思索。
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讀一兩本書,卻能在讀完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對我說:“爸爸,您看我也模仿那本書,寫了一個小故事,我還畫了幾幅插圖呢!”
(摘自《劉墉家書》,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