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帝國主義不但進行軍事、政治、經濟侵略,還以教會為陣地進行文化侵略,推行奴化教育。“五四”運動前后,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qū))梅城八間大中學校中竟有五間教會學校。美國人汲平如當校長的教會學?!懊房h廣益中學”,為了推行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實行專制管理,虐待甚至鎮(zhèn)壓敢于反抗文化侵略和抵制奴化教育的愛國學生。
在“五四”愛國運動的推動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農民運動、工人運動的影響下,在中共三大精神貫徹宣傳中蓬勃興起的國共第一次合作大好形勢推動下,特別是共產黨員彭剛俠由中共廣東區(qū)委特派到美國人當校長的梅縣廣益中學進行了中共三大精神和國民革命運動的宣傳教育,使廣益中學愛國學生進一步覺醒了。他們團結起來,決心為振興國家民族而斗爭。他們提出了“反抗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反抗奴化教育”“打倒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教會學?!薄笆栈亟逃龣唷钡瓤谔?,掀起了“反抗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的愛國反帝運動。
序 幕
1924年春,時任教會學校廣益中學副校長讓其擔任學校會計的親戚把美術館贈送學校的免費學習優(yōu)待券私自分給其族人去學習。愛國學生們趁機向學校領導提出交涉,要求民主公正協(xié)商解決“私分免費學習優(yōu)待券”的問題。校長汲平如(美國人)反誣愛國學生是“無理取鬧”,悍然革退愛國學生代表,粗暴開除袁卓明等十多位愛國學生的學籍。
愛國學生們義憤填膺,團結起來奮起抗議。以美國人為首的學校當局竟然搬來反動軍警對愛國學生實施彈壓,又指使學校中的雜役伙夫毆打驅逐愛國學生。這就促使本已怒火萬丈的愛國學生們當即行動起來反抗洋人掌控的教會學校的專制管理,由此引發(fā)了“反抗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的 聲勢浩大的愛國反帝風潮,史稱“廣益風潮”。
驚 雷
愛國學生朱仰能、謝北岳、張英粦、李仁華、古柏等組織愛國學生積極分子到梅城東南背大東巖開會,一致決議脫離反動教會學校廣益中學,把教育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決議得到全校多數(shù)同學的擁護和支持。1924年5月6日,占全校四分之三的二百八十多位學生毅然脫離由美國人掌控的教會學校梅縣廣益中學。此舉似時代驚雷,催生出一個革命名校。
脫離了教會學校的愛國學生們首先組織了“梅縣學生互助社”,出版《互助》半月刊。愛國學生們一邊繼續(xù)跟帝國主義勢力和洋奴走狗作斗爭,并向社會各界說明掀起斗爭風潮脫離洋人統(tǒng)治的教會學校的原因和意義,爭取人民群眾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一邊設法商借地方安頓并組織同學們堅持上課讀書。
以葉維軒先生為代表的梅縣愛國華僑,以揚問巨先生為代表的梅城愛國群眾,紛紛伸出援手,將自己的店鋪、私房和南門八角亭、下市人境廬……等多處房屋無償借給“梅縣學生互助社”的愛國學生們作教室和住房。
“梅縣學生互助社”的愛國學生們沒有床鋪就睡地板;沒有膳費就喝粥湯;沒有教師就由高年級教低年級學生,還因時制宜地采取自學、自教和互學、互教的方式,在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和洋奴走狗的斗爭過程中堅持上課讀書。
凱 歌
脫離反動教會學校后,“梅縣學生互助社”派出幾位學生代表,冒著瓢潑大雨頂著洶涌山洪,涉過水流又深又急的石窟河,前往蕉嶺敦請時任蕉嶺中學校長的鐘貫魯和李度曠、張資平、郭冠雄等梅縣籍的愛國知識分子出面幫助維持“梅縣學生互助社”的教學管理和幫助組織創(chuàng)建新型中學,以擺脫帝國主義勢力的奴化教育。
鐘貫魯?shù)让房h籍愛國知識分子表示堅決支持,一致同意幫助“梅縣學生互助社”的愛國學生們創(chuàng)辦起一所新的中學,以擺脫奴化教育的枷鎖。雖然時任梅縣縣長不予支持,但梅縣進步知識分子和“梅縣學生互助社”的愛國學生們決心自力更生把學校辦起來。原擬把新學校命名為“互助中學”,后來由張資平提出并征得郭沫若支持,決定把新學校命名為“學藝中學”。因為郭沫若等革命文化人創(chuàng)辦的“創(chuàng)造社”已經在上海辦有“學藝大學”,他們認為梅城的學藝中學可與上海的學藝大學掛鉤,學藝中學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可以保送到學藝大學深造。這一美好初衷,雖因不久后蔣介石反動政府封殺了進步的上海學藝大學而未能實現(xiàn),卻充分體現(xiàn)出站在時代前列的中國革命文化精英們,對“梅縣學生互助社”的愛國學生們在“反抗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斗爭中自主創(chuàng)立新型學校的充分肯定和堅決支持。
確定校名后,學藝中學聘請聲望卓著的張資平先生擔任首任校長,因為他另有工作無法赴任,就由教務主任李度曠先生代行校長職務。剛剛創(chuàng)辦的學藝中學,租借了梅城城隍廟前的鐘家祠,東倉巷劉家祠、陳家祠、凌家祠,梅城南門的鐘家祠,石牌樓下的廖家祠、吳家祠等作為學校的教室和辦公場所。
這樣,一所劍指“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的新學校,一所由“梅縣學生互助社”的愛國學生們?yōu)檎衽d國家民族而發(fā)揚敢為人先的先鋒首創(chuàng)精神、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精神、英勇無畏的頑強奮斗精神,在愛國知識分子、愛國人民群眾、愛國華僑同胞合力支持下自主創(chuàng)辦的,被1925年春率東征軍來梅的時任東征軍政治部主任周恩來贊譽為“東江第一的中學”,在1924年秋宣告勝利誕生了。
學藝中學??赜谩懊房h學生互助社”創(chuàng)辦的刊名《互助》。校歌由義務為學藝中學執(zhí)教的創(chuàng)校教師之一溫子壽老師創(chuàng)作。這是一首按《滿江紅》詞譜填寫的戰(zhàn)歌,鋒芒直指“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它以昂揚奮發(fā)、雄渾寬廣的韻律抒發(fā)了敢于從洋人實行奴化教育和專制管理的教會學校脫離出來,先成立“梅縣學生互助社”后創(chuàng)辦學藝中學的愛國學生的戰(zhàn)斗豪情,表達了學藝中學創(chuàng)校先輩們?yōu)檎衽d國家民族而發(fā)揚敢為人先的先鋒首創(chuàng)精神、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精神、英勇無畏的頑強奮斗精神;反映出學藝中學創(chuàng)校先輩們團結戰(zhàn)斗的堅定意志和感恩人民為了人民的思想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