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鐵路運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各國在列車涂裝設計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色彩作為設計中最具影響力的元素之一,在列車涂裝中的應用不僅涉及美學價值,更涉及心理學、社會文化等多重維度。本文旨在對列車涂裝色彩心理進行研究,首先,參考色彩應用的歷程,總結色彩在不同時期的使用特點,再圍繞著色彩的個性化傾向、情感意向、文化意向三個方面對色彩心理理論進行綜述。最后通過研究列車涂裝技術要求,概括列車涂裝的相關技術標準,總結列車的涂裝流程和涂裝設計的特點。針對列車涂裝設計中的要素進行深入探究,指出應該進一步加強色彩心理設計策略、文化元素等方面的思考,形成人群—線路—文化多要素設計方法。
關鍵詞:列車涂裝設計;心理色彩學;情感意向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e research on train painting desig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depth in various countries.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elements in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in train painting involves not only aesthetic value, but also psychology, social culture and other dimens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olor psychology of train painting. Firstly, we refer to the history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e of color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n review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color around the personalized tendency of color, emotional intention and cultural intention. Finally, through studying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rain painting, we summarize the relevant technical standards of train painting, and summarize the painting process of tra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inting design. The elements in train painting design are explored in depth,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hinking of color psychology design strategy and cultural elements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o form a crowd-line-culture multi-factor design method.
Keywords: Color psychology;train painting design;color emotion
基金項目:大連市社科院2023年度調研課題“‘交通+’大連文旅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3dlsky086)。
0 引言
列車涂裝設計始于19世紀80年代,最初的列車涂裝以標識列車所屬的鐵路公司為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化,列車涂裝設計也被賦予了更多的使命和功能。現(xiàn)代的技術水平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相較于技術美、理性美,列車造型的文化特征、色彩美學顯得更加直觀。目前我國的高速列車正在走向全球市場,中國的高速列車國際化設計是當前發(fā)展的焦點。本文從色彩心理的角度展開研究,通過研究色彩應用模式的變化過程以及色彩心理的起源以及發(fā)展,結合列車色彩設計內容并分析色彩的聯(lián)想和情感表達,探索列車涂裝色彩研究應用的未來趨勢。
1 色彩心理學的發(fā)展
1.1 近現(xiàn)代色彩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
在色彩研究領域,人類對色彩的使用會受到材料、技術等影響,還包括文化、民俗等社會因素(圖1)。原始社會的人們用自然界中的物質和材料來記錄日常的生活,阿爾塔米拉山內洞穴里發(fā)現(xiàn)用紅色、褐色和黑色來描繪動物的巖畫。公元前6世紀出現(xiàn)了繪制人物的黑繪。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4世紀末流行的紅繪,這時候的顏色使用趨向于一種固定模式。后來色彩選擇不再固定化,畫家根據(jù)生活經驗使用不同的顏色。如中國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步輦圖》。西方這一時期的繪畫屬于中世紀風格,使用顏色區(qū)分人物。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提出了空氣透視法理論,用光線和陰影來描繪人物,顏色出現(xiàn)了冷暖和虛實的變化。在19世紀后期,印象派畫家基于對色彩物理學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感覺印象的色彩表現(xiàn)形式,后印象派的畫家受到影響,強調用色彩表達主觀感受和情緒,表現(xiàn)色彩的力度。
19世紀是工業(yè)革命、科學技術、藝術理論等眾多領域得到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對色彩的本質、形成、屬性、作用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其中奧斯瓦爾德于1920年發(fā)表奧斯特瓦爾德色彩系統(tǒng),這一研究奠定了近代實用色彩體系。目前世界上有三大常用色彩理論體系,分別是蒙塞爾色彩體系、奧斯特瓦爾德色彩體系和PCCS色彩體系(表1)。我國在1995年6月由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了中國的第一個色彩體系,當時從事色彩研究的科研人員制定了一套基于彩色空間的色彩標準,這一色彩體系是基于蒙賽爾色彩體系建立的,色彩的標號方式也與蒙賽爾色彩體系相同,為HVC。目前,中國最新的色彩標準是GB/T 18041-2017《色彩分類學基礎》和GB/T 12545-2017《顏色表示方法》。這兩個標準分別規(guī)定了色彩分類、色彩名稱、色彩測量等方面的內容。
19世紀中期以來人類對色彩心理學進行了深入研究,色彩心理學是從心理學和色彩學兩個領域相互滲透發(fā)展而來。關于顏色對人心理活動的影響,色彩心理學提出了三種理論基礎:生理基礎、環(huán)境基礎和文化基礎。其中,生理基礎是指光線刺激視網(wǎng)膜后產生的生理反應;環(huán)境基礎是指周圍環(huán)境中的顏色和光線對人們情感和心理活動的影響;文化基礎則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顏色的感知和理解有所差異。
1.2 色彩心理學在列車涂裝的具體應用
本文按照色彩心理學理論基礎——生理基礎、環(huán)境基礎、文化基礎,將色彩心理的研究大致分為色彩的個性化偏好、情感意向、文化意向三類。
色彩的個性化偏好一般是指個體或某用戶群的色彩偏好。過去色彩偏好的研究重點主要是人們對色彩本身的好惡,現(xiàn)在對于色彩個性化偏好的研究更加具體,主要是對于某一特定群體使用某一產品的需求的研究。蘇暢[1]等人為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市場對車體色彩的需求,通過建立車身色彩分類數(shù)據(jù)庫的方法,可以更加客觀地分析目標人群的感性意向。林晨曄[2]研究了色彩的感性價值,并通過NCS體系和感性工學進行色彩設計的定位和量化,輸入感性意向詞匯后獲得產品色彩方案。胡志剛[3]等以感性意向配色為出發(fā)點,用案例推理的方式建立數(shù)控機床的配色規(guī)則,探索數(shù)控機床設計中造型風格和色彩風格的規(guī)律。
色彩的情感意向研究是一種基于色彩本身的研究,色彩本身不具備情感、精神等屬性,是人賦予色彩寓意、情感和意義。色彩心理感應的具體研究依靠色彩情感的研究方法。馬克斯·呂舍爾博士所開創(chuàng)的色彩測試方法于1971年在他的《色彩構成》一書出版,該測試方法需要測試者按照自己的偏好排列8種色彩,每一種色彩排列的順序都有相應的心理解釋。1994年,日本色彩研究所首次發(fā)表“印象地圖”色彩歸納法,將色彩分為多個色相、明度、飽和度等不同維度,系統(tǒng)地記錄了人們對色彩的印象和感受。
色彩在不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許多國家的列車車體色彩都與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王瑋[4]在韓國高速鐵路列車外觀設計分析一文中,分析韓國KTX-Ⅱ列車外觀設計融合韓服形式特征,是其民族文化延續(xù)性的象征。韓國TTX擺式列車的涂裝色彩引入韓國國旗顏色,使列車外觀設計更具有親和感。王海霞[5]等認為高速列車涂裝設計方法主要包括車體顏色選擇和色塊分割,車體涂裝設計應著重考慮乘客心理、民族文化、視覺美感等因素,打造具有民族品牌和設計風格的高速列車。
在現(xiàn)代,色彩心理學在很多領域都有應用,尤其是在工業(yè)設計領域。如朱佳杰[6]等在色彩構成和視覺心理在工業(yè)設計中的運用探究一文中,通過分析色彩和人類心理生理的關系,提出來將色彩構成及視覺心理兩者融入工業(yè)設計的過程中。隨著鐵路行業(yè)的發(fā)展,對列車外觀形象要求越來越高,涂裝色彩設計也越來越重要。李科平[7]從人性化設計的角度指出在涂裝設計時應該從感官刺激和心理感受入手,用顏色營造清爽的環(huán)境氛圍。榮歆[8]等從視覺動力學的角度提出一種新的列車外觀與涂裝設計的方法,分析了V型符號與靜止的運動、傾斜的動態(tài)和變形中的張力間的特點以及相互聯(lián)系,并通過詳細設計方案應用在鐵路機車頭上。Lekai Zhang[9]等開發(fā)出一款基于情感詞匯生成配色方案的輔助設計方法Emocolor,能夠生成匹配用戶心理的列車色彩設計方案。
2 列車涂裝色彩設計
列車通過獨特醒目的涂裝色彩設計方案,可以提高列車的辨識度和品牌認知度,在列車涂裝的設計階段,需要充分考慮車型和用途特點、公司形象和市場需求等因素,確定涂裝風格、色彩搭配、標識元素等設計方案。下表總結了幾種列車車體色彩設計的有關內容(表2)。
不同國家的列車色彩使用有較大差別,這些差異反映了各自獨特的文化、社會心理以及技術背景。這些涂裝色彩不僅是視覺美感的體現(xiàn),更是各國在列車設計中融入文化內涵、心理需求和技術標準的綜合反映。
紅箭號列車是俄羅斯鐵路的一列特快旅客列車,來往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和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之間,從1931年6月9日開始營運,1962年,列車開始采用紅色的車身涂裝,火車的名字被漆成了金黃色,這趟火車的紅金配色逐漸成為它獨特的色彩符號。通過個性化偏好、情感意向和文化意向三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紅色在俄羅斯紅箭列車涂裝中的使用具有多層次的意義。通過紅色涂裝的應用,從個性化層面的獨特性和動感,到情感層面的激情和安全感,再到文化層面的歷史象征和民族認同,紅色在紅箭列車上的應用不僅增強了視覺和心理體驗,還傳達了深刻的政治和文化信息。
2021年,巴蜀文化主題列車在四川成都上線,車體采用了綠色、白色和黃色的剪影效果,融入大熊貓等元素。從個性化傾向來說,綠色在視覺上具有較低的刺激性,通常與自然清新聯(lián)系在一起,以綠色為主色的涂裝能夠營造一種放松和愉悅的氛圍,長期觀看也不會引起視覺疲勞。從情感意向來說,綠色能帶來心理上的寧靜感,乘客在列車上會體驗到更多的平靜和放松,有助于緩解旅途中的緊張和疲勞,有助于提升乘車體驗。從文化意向來說,綠色涂裝可以呼應當?shù)氐纳剿?。此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綠色象征著生機和希望。巴蜀文化中的茶、竹文化,都與綠色息息相關,反映出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蘊。盡管色彩在列車涂裝設計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廣泛認可,但目前在色彩應用和情感表達方面的系統(tǒng)性研究仍顯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色彩心理理論在列車涂裝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
3 列車涂裝融入色彩心理研究設計方法
3.1 列車涂裝設計技術標準
在列車涂裝設計中,美學表現(xiàn)是涂裝設計非常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是技術等理性因素,考慮到車體的使用期限,避免顏色表現(xiàn)效果受到褪色、清洗等外界因素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工業(yè)標準。涂裝的主要功能是增強車體的抗腐蝕能力和外觀美化效果,從而延長列車的使用壽命。中國的鐵路行業(yè)已制定了包括涂料、表面處理、涂裝技術、檢驗等在內的各項涂裝技術標準,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涂裝技術體系。以和諧號動車涂裝為例,CRH3-350車體涂裝工藝流程如下:涂裝前處理(噴砂)→防腐底漆→刮膩子找平→兩道防腐底漆→中涂漆→面漆。從技術層面來說,鐵路行業(yè)已經完善了涂裝技術體系,包括涂料、表面處理、涂裝技術和檢驗等方面,使得列車車身涂裝從設計到施工全過程實現(xiàn)了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
3.2 人群—線路—文化多要素設計方法
涂裝設計既受到列車生產制造技術的約束,還受到乘客、列車沿線地域文化、使用環(huán)境的約束。列車涂裝色彩設計重點在于研究列車使用人員的心理特性、生理特性與列車涂裝色彩聯(lián)系,列車沿線使用環(huán)境的特點,列車涂裝與地域文化結合,涂裝成本等。從技術層面、人因層面、文化層面和美學層面研究列車涂裝色彩設計方案。技術層面主要涉及列車類型、車體關鍵尺寸、車輛編組等,決定了涂裝設計的基本體系框架,是不得隨意更改的重要部分;人因層面主要包括色彩心理、色彩的情感意向、乘車習慣等,主要影響了相關人員的乘坐體驗;文化層面涉及文化元素的構成與提取、視覺元素的轉化、特色文化的表現(xiàn)等,影響著色彩方案的文化認同程度;設計美學因素涉及形式美法則、設計配色、美學特征表現(xiàn)等,美學層面決定了方案的美觀程度。從以上幾個方面綜合展開研究,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列車涂裝色彩設計的綜合水平。
3.2.1 乘客個性化需求分析與列車色彩方案設計
基于對乘客需求的分析,為不同群體設計特定的色彩方案。例如,將乘客按年齡、職業(yè)、出行目的等劃分為學生、上班族、游客和老年人等不同群體,基于問卷和訪談等數(shù)據(jù),為不同群體設計特定的色彩方案,學生群體通常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明亮的黃色和綠色可以營造出青春活力的氛圍,有助于提升他們的乘車體驗。對于上班族來說,沉穩(wěn)的藍色和灰色則更能體現(xiàn)專業(yè)和高效,適合他們的日常通勤需求。而老年人群體則可能更偏好柔和的暖色調,如淡黃色和淺橙色,這些顏色能夠營造出溫馨和舒適的感覺。此外,還可以利用智能技術,根據(jù)實時乘客數(shù)據(jù)動態(tài)調整列車內部的燈光顏色和顯示屏內容,以滿足不同時間段、不同群體的色彩需求。例如,早高峰期間使用提神的冷色調,晚高峰期間則轉換為舒緩的暖色調。
3.2.2 城市文化特色與列車涂裝設計
通過列車涂裝的個性化設計能展現(xiàn)沿線城市文化特色,結合文旅和地域文化,創(chuàng)造出獨具魅力的列車涂裝方案。在城市文化特色方面,了解目標城市的歷史、文化符號、傳統(tǒng)色彩和當代文化象征。再通過色彩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分析城市居民對不同顏色的心理反應和情感聯(lián)想。最后,將沿線城市的地標性文化元素融入列車涂裝設計中,如西安的兵馬俑元素、杭州的西湖風景,通過色彩和圖案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增強文化辨識度。同時,結合當?shù)氐墓?jié)慶和季節(jié)變化,設計應季和節(jié)慶主題的列車涂裝。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針對列車運行線路的典型的文化元素、地理特點、歷史文化等,提取運行沿線的具有典型性、特色性、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建立沿線文化元素庫。
3.2.3 列車行駛環(huán)境與色彩應用設計
在車體應用環(huán)境分析中,需要運用色彩心理學理論,明確影響列車視覺環(huán)境的因素。列車的視覺環(huán)境包括四季變化、地理環(huán)境和不同時間段的光線條件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乘客的視覺感受和心理狀態(tài)。進行色彩設計時需要建立影響環(huán)境因素集合,形成關于車體色彩與環(huán)境設計的指導性理論。研究列車外觀與四季變化、地理環(huán)境以及不同時間段人的主觀感受的關系,對于形成指導性理論至關重要。例如,在夏季運行的列車可以采用清涼的藍色和綠色調,以緩解乘客的炎熱感;而在冬季運行的列車則可以使用溫暖的橙色和紅色調,增加溫暖和舒適感。通過這樣的色彩調整,不僅可以提升列車的美觀度,還能改善乘客的乘車體驗。
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色彩設計,需要建立列車運行沿線的典型環(huán)境元素庫。該庫包含了沿線的自然景觀、氣候特征、季節(jié)變化等信息,為列車涂裝設計提供了全面的環(huán)境數(shù)據(jù)支持。結合這些環(huán)境數(shù)據(jù),能從多層面構建列車涂裝色彩設計體系,確保設計方案美觀實用,能夠適應不同的運行環(huán)境和季節(jié)變化。
4 結語
如今的列車涂裝設計逐漸重視人的感性意向與設計之間的聯(lián)系,結合色彩心理學和列車涂裝的相關技術標準,從多層面構建列車涂裝色彩設計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運用色彩心理學的理論,設計師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顏色對乘客情感和心理的影響。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乘客的乘車體驗,還能增強列車的視覺吸引力和文化內涵。具體而言,色彩心理學為列車涂裝色彩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jù),從而形成符合不同群體需求的個性化設計方案。通過整合列車運營線路的地域文化和歷史背景,創(chuàng)造出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涂裝方案,增強地域文化的傳播和認同感。結合多方面因素,形成人群—線路—文化多要素設計方法,使列車涂裝不僅成為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更成為文化表達的重要載體。通過這種系統(tǒng)化和科學化的設計方法,列車涂裝將更具人性化和地域特色,充分展示現(xiàn)代列車涂裝設計的發(fā)展方向和潛力。
5 參考文獻
[1]蘇暢,付黎明,魏君,等.基于感性工學和主成分分析的車身色彩設計[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16,46(05):1414-1419.
[2]林晨曄.基于感性工學的定量化色彩趨勢研究[J].包裝工程,2015, 36(18):70-73+82.
[3]胡志剛,余隋懷,閆紅玲,等.基于案例知識的數(shù)控機床感性配色研究[J].機械設計,2017,34(03):117-120.
[4]王瑋,王喆.韓國高速鐵路列車外觀設計分析[J].包裝工程,2014, 35(14):28-31.
[5]王海霞,董寧,徐伯初.高速列車涂裝設計的感性轉向——車體涂裝設計的文化與心理學視角[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13(04):61-64.
[6]朱佳杰,李通.色彩構成和視覺心理在工業(yè)設計中的運用探究[J].流行色,2023(06):167-169.
[7]李科平.高速列車形象設計中的“人性化”探討[J].鐵道車輛, 2005(06):25-26+2.
[8]榮歆,向澤銳,支錦亦.設計傳承——基于視覺動力學的軌道車輛外觀與涂裝設計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06): 173-177.
[9] Lekai Zhang,Ming Li,Yingfan Wang, et al. Emocolor: An assistant design method for emotional color matching based on semantics and images[J]. Color Research Application, 2023, 48(3): 3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