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未來,每個人都有樸素的愿望。我們往往只有在經(jīng)歷過閱事、閱人、閱己,經(jīng)歷過沉浮蕩滌、曲折坎坷之后,才能真正地明白,自身的價值要經(jīng)歷怎樣的審視和反思、怎樣的磨礪和超越。從教30年,我從一個惴惴不安、迷茫徘徊的青年教師,慢慢成長為一個成熟穩(wěn)健、目標堅定的教育者,其間的荊棘與坎坷,每每想起,都感慨不已。
一
初出茅廬
1993年8月,尚未脫去青澀校服的我,遵從“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政策,回到了當年就讀的小學報到,并成了那里唯一的科班出身的老師,面對的是熟悉的校舍、熟悉的老師,以及不熟悉的崗位。當年我的語文老師、那時的教務(wù)主任,鄭重地遞給我一本教科書和一本翻了很多年的《特級教師教案》,然后告訴我:你教四年級語文。坐在低矮的土墻瓦頂?shù)霓k公室里,我不知所措。更讓我感到沮喪的是我的搭檔,他是一個有名的“外交官”,校內(nèi)很難見到他的身影,我?guī)缀醢鼣埩?8人的所有課程。沒有教師用書,不知何謂“課程標準”,更沒有聽說過什么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上課全靠“跟著感覺走”。
白天備課、上課,晚上批改作業(yè),我沒有怨言,不知疲倦。但78個孩子的課堂及日常管理問題,讓我苦不堪言。那時候孩子上學晚,且男生居多,學生和我的年齡差距五根手指能數(shù)過來。那年我19歲,1米72的個子在他們面前沒威風幾天,便被他們摸透了脾性。一試二探三侵犯,我一次又一次被他們氣得無語凝噎、淚水漣漣,甚至號啕大哭。越是這樣,他們越是得意揚揚、有恃無恐。幾位前輩淡定而自信地傳授我“一字秘籍”——打!
我不忍、不愿,也不想用這種方式來對付這些孩子。想起讀師范時老師講的那些感人的教育小故事,我不禁疑問,他們?yōu)槭裁从心菢拥闹腔?、那么多的妙招來點石成金呢?我困惑、迷茫,找不到答案。
我開始搜尋周圍能找到的所有與教育有關(guān)的資料,最終在校長的幾案下發(fā)現(xiàn)幾本布滿灰塵的《人民教育》。我如獲至寶,以為找到了秘方,一番苦讀之后,卻發(fā)現(xiàn)它根本解決不了我的任何實際問題?!案叽笊稀钡闹笇Ь?、教育方針、發(fā)展方向……看得我云里霧里。就在這云霧繚繞的思緒中,我驟然萌生了一個天真的想法——給《人民教育》寫信,把我的困惑,我的思考,甚至我的“高見”,統(tǒng)統(tǒng)告訴他們,以冀得到他們的指點、引領(lǐng)。
說干就干。我翻出讀師范時學得囫圇吞棗的《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拼湊出一堆花里胡哨的自己也不甚明了的概念,列出幾個小標題,里面再塞進自己教學中的一些困惑或思考——一篇自以為很有深度的“大作”就出爐了。為了以示鄭重,我不用普通的公文紙,而特意騎車到幾十里外的縣城買來厚厚的綠格稿紙,像小學生練字般一筆一畫認真謄抄。一頁中哪怕一個字書寫不滿意,我都要撕了重抄,兩三千字的文章謄抄了好幾個晚上。謄完后小心翼翼地裝入信封,再利用星期天,騎著破舊的單車,奔到幾十里外的郵局,將信投進綠色的郵箱。一并投進去的還有我滿腔的期待。
幾年里,不知多少個夜晚,我絞盡腦汁、篝燈呵凍,在從家到郵局的那條路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車轍,換來的卻是“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跡,而我已飛過”。失敗是打敗一個人最強的對手。我放棄了!
成家尚未立業(yè),而我已被生活的瑣碎磨去了斗志。接下來的幾年,我和所有前輩們一樣,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干著循規(guī)蹈矩的工作。不思考便沒有煩惱,當年困擾我的那些問題,似乎已經(jīng)隨著歲月的流逝,自然風化、消失。此時,我已然學會了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處理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復雜問題。
二
名師引領(lǐng)
千禧之交,新一輪課程改革拉開帷幕。驀然回首,我發(fā)現(xiàn)自己已與外面的世界脫離太久。井底生活讓我忘記了天空的模樣,也忘記了最初的夢。對現(xiàn)狀的不滿,使我產(chǎn)生了逃離這窮鄉(xiāng)僻壤,到大城市去實現(xiàn)教育理想的念頭。我買來全套的考研教材,開啟了我的夢想之路。五年磨一劍。走進考場時我才發(fā)現(xiàn),豐滿的夢想終究敵不過殘酷的現(xiàn)實。決定放棄的那一刻,我一片茫然:難道我就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終老一生嗎?
然而,就在我屏蔽外面的一切,躲進小樓為夢想、為逃離而埋頭苦讀的幾年里,課改之風也越吹越烈,吹遍大江南北,吹進每一個曾經(jīng)被遺忘的角落。我所在的單位也在這股浪潮的裹挾下被動前進。2007年暑假,我被安排到縣里師訓部接受新課改培訓。給我們做培訓的是師訓部臺柱、本地大名鼎鼎的田春林老師。會上,他說:“在資訊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做教研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不受環(huán)境影響,不受條件限制,一個人關(guān)起門來一樣可以搞研究!”田老師的一番話如醍醐灌頂!多年來,我總覺得環(huán)境限制了我的發(fā)展,常嘆生不逢“地”。會后,我向田老師請教該如何提升自己。他鼓勵我多看書,多寫隨筆反思,并向我推薦了鳳凰語文網(wǎng)。
加入鳳凰語文網(wǎng)的那一刻,我頓覺相見恨晚。太多的教育大咖,太多像我這樣懷揣教育夢想?yún)s又找不到方向的一線教師相聚在一起。在這里,大家有資源共分享,有困難同解決,哪怕再微不足道的小問題,也可以拿來交流、探討。每個人都滿腔熱情,互相鼓勵、互相支撐,當然,也共同進步。那段時間,我瘋狂迷戀上網(wǎng)看帖、跟帖,后來開始發(fā)主題帖。很快,我就從一個網(wǎng)絡(luò)小白變成一個“大俠”級的人物,幾次被鳳凰語文網(wǎng)評為“優(yōu)秀網(wǎng)民”,獲得他們獎勵的各類書籍。
慢慢地,我不再滿足于鳳凰語文網(wǎng),開始游走于各大教育網(wǎng)站,雖然很少發(fā)帖,卻讓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如同一只跳出井口的青蛙,眼界開闊了,心胸寬廣了,格局也增大了。在與大家的交流中,我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課堂教學與新的教育理念早已格格不入。多想請網(wǎng)上那些大咖們來聽我一節(jié)課啊!給我做診斷、開藥方,哪怕把我批得體無完膚也好!我以為,這個想法不切實際。田老師再次給我建議:錄一節(jié)課傳到網(wǎng)上,讓大家來評。是呀,神奇的網(wǎng)絡(luò)無所不能!
幾番抉擇,我最終選定了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泉城》。備課過程中,我一次次陷入困境——傳統(tǒng)的教學慣性扎根太深,就算想用一種全新的理念來上一節(jié)課,總有太多顧慮和放不下:字、詞識讀是基礎(chǔ),一定要落實到位;句、段分析是重點,必須面面俱到;篇章結(jié)構(gòu)是習作的模板,更是馬虎不得……當我把第一稿的教學設(shè)計拿給田老師看時,他說,要深入鉆研教材,放開手腳大膽創(chuàng)新,如果還局限于傳統(tǒng)的模式把課文拆開來講,就完全喪失了文本的價值。要根據(jù)教材編排特點,結(jié)合學生讀寫能力發(fā)展需求,把這一文本定位于寫作的一個樣品,以讀促寫,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在田老師的指導下,我?guī)滓灼涓澹罱K完成了一份顛覆傳統(tǒng)的教學設(shè)計。
我特意請來本地一位攝影師精心錄課,然后厚著臉皮將視頻傳到《小學語文教學》雜志交流群——一個1000多人的大群。那晚,群主組織大家到視頻教研房間集體觀看,再開誠布公地進行點評。隔著屏幕,我被他們的熱情和真誠深深感動。研討完畢,我感激、愧疚、欣喜。感激的是,那么多素不相識的朋友都對我以誠相待,他們毫不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辭,又能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的缺點;愧疚的是,我的課實在乏善可陳,卻耽誤他們那么多寶貴的時間,有位網(wǎng)友甚至堅持帶病觀課、評課;欣喜的是,這次特殊的網(wǎng)絡(luò)公開課讓我受益匪淺,勝過我多年的獨自摸索。
隨后,網(wǎng)友們又向我推薦了許多名師的教學視頻,如王崧舟、薛法根、竇桂梅、于永正……每次看他們的授課視頻,都是一次心靈的激蕩,都是一次頭腦的洗禮。
用“嘆為觀止”來形容戴建榮老師的課堂教學《詠鵝》一點也不為過。短短的四句詩,簡單的18個字,被戴老師用手掌、手腕、手臂和身體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妙趣橫生。伴著優(yōu)美的音樂,師生一起嗟嘆之、吟詠之、舞蹈之。從駱賓王到豐子愷再到王羲之,戴老師由《詠鵝》延伸到對鵝的審美,拓展出對文學的欣賞,開拓出想象的天地。原來,語文味,不是玩高深,不是開啟那些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語文,是詩詞的吟誦之聲,是書寫的一筆一畫,是歷史畫卷中的稀奇故事,是經(jīng)典史冊中的人物傳記……
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呀!
那段時間,我常常一邊看網(wǎng)課,一邊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進行“實驗”。將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我的課堂教學也漸漸變得活色生香起來。
三
讀寫之路
一日,我正在上課,突然有一女生大叫:“戚老師,他的書上寫著罵你的話。你看,好難聽!”說著,她把同桌的書對著我高高舉起,只見上面用紅色水彩筆赫然寫著:“七老師臭王八!”頓時,全班學生都睜大了驚愕的眼睛望著我,教室里靜得能聽見心跳的聲音。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事故”,我一時不知所措,只覺兩腮噴火,怒氣升騰,如即將爆發(fā)的火山。我竭力壓制自己的怒火,同時腦子飛速運轉(zhuǎn)——我在搜索化解這一尷尬場面的辦法。
這時,我突然想起于永正老師在《教海漫記》里講過的一個故事,大意是一天上課時學生甲向他揭發(fā)學生乙罵老師,學生乙又怕又怒,倆人竟在課堂上吵了起來。見此情景,于老師連忙說:“我上小學時也罵過老師……我大了,才認識到罵老師不對,一直想找老師承認錯誤,可不知老師現(xiàn)在在哪兒……”學生乙聽后竟羞愧地哭了。
想到這兒,我頭腦冷靜了下來,立刻有了主意。于是徑直走到這個女孩面前,將她高舉的書輕輕放了下來,隨即說道:“這哪里是在罵我呀,明明是在罵別人嘛?!边@下全班學生都蒙了。我快步回到講臺,拿起一支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寫下了兩個大大的字:戚、七。
“你們看,他罵的是‘七’老師,而不是我這個‘戚’老師。記住了,下次再罵我,一定要寫這個‘戚’,否則我不買賬哦?!焙⒆觽兒迦淮笮?,緊張的氣氛瞬間冰消雪融,授課繼續(xù)。
回到辦公室,我向同事提起此事。他們不解,說我太慣著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了。我卻莞爾,得意極了。我知道,這樣的事情如果發(fā)生在以前,我的處理方式可以想見是何等的簡單粗暴,而今天,我卻可以云淡風輕地化解它。
后來,我又將這個小故事寫下來發(fā)到網(wǎng)上,田春林老師看到后,激動地告訴我可以嘗試投稿。投稿?曾經(jīng)的投稿經(jīng)歷一直如心上的陰云,我這些年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了。田老師委婉地說,起點不要太高,長篇大論暫時不要寫,這樣的小故事就很好、很有趣。為了激勵我,他又把自己發(fā)表的幾篇文章拿給我看。在田老師的引領(lǐng)和鼓勵下,我再次拿起了筆。
帶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我將這個小故事重新整理了一番,再加上自己一點思考,修改完善后投了出去。很快,《語文學習報》就發(fā)表了我的處女作,題目是《被罵以后》。是的,她的篇幅不長,可能內(nèi)容也極其淺顯,可借鑒的價值也很小??伤谖?,就像一扇窗,通過這扇窗,我看到了一條通向遠方的寬闊的路,路的兩邊是妙不可言的風景……
接下來的日子,我進入了瘋狂的創(chuàng)作期。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一張張或清晰或模糊的面孔,一個個或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從筆端汩汩流淌,一一鋪展在眼前,令我感慨,讓我沉思。寫著寫著,我感到力不從心了:那一件件小事的背后,一定都深藏著豐富的教育智慧、科學的教育規(guī)律、深刻的教育哲理,而我卻只知其然,寫不出所以然來。寫作,倒逼著我捧起了那些一直難以下咽的專業(yè)書籍,《我的教育理想》《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道》《給教師的建議》《陶行知教育名篇》《第56號教室的奇跡》……相繼擺上案頭。
至今仍記得《不跪著教書》帶給我的震撼,它猶如一記重拳,狠狠地擊在我的心靈上,讓我靈魂震顫!吳非老師那句“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詞典中才配有‘鑄造’這個詞條”何等振聾發(fā)聵!這些年,我迷茫、困惑,直至麻木,那是因為我從未讓自己站起來過,從未獨立思考過、批判過、質(zhì)疑過、反抗過?;厥讈頃r路,我蹉跎了太多歲月,走過了太多的彎路。如果我能早幾年讀到這本書,我的教育教學生涯應(yīng)該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吧!
管建剛老師的“我的作文”系列、“一線教師”系列,清新幽默、如敘家常。讀之,如飲清泉、如品佳肴,不著雕飾卻滋味無窮。一線教師的許多困惑和煩惱,都能在這里找到對癥的“良藥”,而且基本上都能“藥到病除”,效果奇佳。我逐漸成了管老師的“粉絲”,開始研究起他的寫作風格來——多么接地氣的文字呀,多么樸素輕快的文風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從他那兒借鑒了很多寫作手法,文字水平不斷提高。
書讀多了,感受深了,寫作水平就明顯提高了??吹阶约旱拿植粩喑霈F(xiàn)在《教學與管理》《小學語文教學》等一些優(yōu)秀教育期刊甚至核心期刊上,我的成就感與日俱增?!度肭槿刖撤饺胄摹肥菍Χ嗄曜魑慕虒W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教學需要理性的引導》表達了我對課堂教學的思考和認知,《當班長被投訴時》反映了我班級管理能力的提升,《不再做一名“喂食”的教師》講述了我課堂教學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巧用教材指導小學作文教學》闡述了我對文本解讀的獨特見解,《坎坷的閱讀之旅》記錄了開展課外閱讀的艱辛和幸?!?/p>
最令我激動和難忘的是《如若女兒再少年》一文,居然在2022年《教師博覽》雜志社“教師的新角色與新本領(lǐng)”主題征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收到證書和獎品的那一刻,我真的難以相信!從開始投稿的那一刻起,我就想在《教師博覽》上發(fā)表文章,可十多年過去了,我在幾十種教育雜志發(fā)表了上百篇文章,卻始終沒能在這份雜志上留下自己名字。為此,我還專門花時間研究過它的欄目內(nèi)容和用稿風格,然后“投其所好”,但始終沒能如愿以償。這次,不但發(fā)表,還拿個一等獎,怎不讓人欣喜若狂!
路易斯·巴斯德說,機會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2013年秋,縣里突然有兩個小學教師破格升中學高級教師的指標(那時小學、中學職稱分屬兩個不同體系)。當然,條件也相當苛刻,其中在期刊上公開發(fā)表了一定數(shù)量的論文是硬性條件之一。全縣多少校領(lǐng)導、名教師手捧厚厚的各類表彰、榮譽證書,卻被“公開發(fā)表論文”死死卡住了脖子,而我卻憑借這唯一的優(yōu)勢一路過關(guān)斬將,破格晉級,一下子成了“名人”。很多人都難以置信,覺得這個結(jié)果太出人意料了??伤麄兡睦镏溃總€不曾起舞的夜晚,我都在讀寫之路上奮力前進,努力把曾經(jīng)蹉跎的時光追回來,再沒有徘徊過、猶豫過、停歇過……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2019年,我再次以絕對優(yōu)勢輕松晉級正高級教師,成為全市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農(nóng)村一線小學教師。這次,不再有人驚訝,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有著些許名氣,各種誘惑也隨之而來。親朋好友勸我離開這個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都定位不到的偏僻村小,到更大的舞臺去發(fā)展;一些頗有名氣的學校也頻頻向我拋來橄欖枝,每次我都婉言拒絕。但我并非沒有動搖過。
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曾興奮地給我打來電話:“北京××學校正面向全國招聘教師。你的條件綽綽有余,我向他們推薦了你。他們很高興,讓你把相關(guān)資料提交過去即可……”末了,他特意補充一句:“待遇可真優(yōu)厚呀!”掛了電話,我的心怦怦亂跳:這是多少人日夜奮斗也難以企及的目標呀!這次,我動搖了!但經(jīng)過幾個日夜的苦苦掙扎,我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
我的根早已深深扎進這片貧瘠的土地,挪不得、動不得,就像沙漠中的紅柳,正是惡劣的環(huán)境,才讓它綻放出一樹耀眼的紅。于我,根,扎進大地;葉,伸向藍天。日有瑯瑯書聲相伴,夜有清風明月相依。此生足矣。
如今,讀、寫幾乎成了我課余生活的全部。有閑了,翻幾頁書;有感了,寫幾行字。沒有功利,沒有壓力,從心所欲,順其自然。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感覺自己被一種滿滿的幸福感緊緊地包裹著。我終于找到了一種最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和教育狀態(tài)。
(作者單位:安徽省霍邱縣宋店鎮(zhèn)俞林小學)
安徽省正高級教師,六安市學科帶頭人、六安市專業(yè)技術(shù)拔尖人才。曾獲得“六安市模范教師”“皖西鄉(xiāng)村好教師”等榮譽稱號。在《教學與管理》《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博覽》《班主任之友》《今日教育》《生活教育》等期刊發(fā)表各類文章2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