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的下午,我剛把第一批放學的學生送出去,手機就響了。我一看,是來來媽媽的信息。好巧,我也正準備有空的時候,與來來媽媽溝通這兩天來來在語文課上不讀書的事情,結果卻意外收到她先發(fā)來的信息:“來來說昨天和今天您表揚了他,因為他讀書聲音大,我想問問是不是?!?/p>
在我的印象中,來來確實很少有這樣被表揚的情況,應該是他的媽媽挺驚喜,就想來證實一下。
看到信息,我非常意外。因為這兩天,剛好教新課文,能熟讀課文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學習內容。然而每到讀書的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來來表現(xiàn)出很明顯的無所事事的樣子,還趴在桌子上玩弄著文具。其他學生都很認真地大聲朗讀,唯獨來來并沒有在讀書。我注意到了他的狀態(tài),還在課上提醒、教育了他。結果我怎么收到了這條信息?這和我的預想有鮮明反差啊!
一開始,我還想著將來來的表現(xiàn)跟他媽媽和盤托出,本應該是“告一狀”,結果反倒被來來媽媽“先發(fā)制人”,真是出乎意料地將“批評事件”變成了“表揚事件”。
為了如實回復來來媽媽的信息,我坐下來,認真地回想了一下這兩天來來的具體情況。
第一天,講完課文,為了讓學生再次對整篇課文進行回顧,我布置學生通讀一遍課文。學生們都讀得很認真,唯獨來來,他趴在桌子上,嘴巴也不動,心不在焉。我正想發(fā)火,還是忍了一下,心想:會不會是他不舒服呢?先別著急上火。于是我走過去敲敲他的課桌,提醒他。這個小家伙抬頭看了我一眼,既沒有慌張,也沒有驚訝,然后又把頭低下去了。我看他絲毫沒有準備讀課文的意思。我問他是不是不舒服,他說沒有。我耐心地對他說,現(xiàn)在是讀書時間,要讀課文,可是他仍然無動于衷。我再次提醒后,他還是不讀。這下我心里已經(jīng)上火了,我打斷了全班的讀書聲,對所有孩子說:“老師發(fā)現(xiàn)大部分同學都很認真地讀書,但是有個別同學不動嘴巴。這樣可不好,如果我再發(fā)現(xiàn),那下課后就要單獨去我辦公室讀了?!痹捳f完,我就讓孩子們繼續(xù)讀書。本以為,我這樣說后,來來能明白我的用意,應該就會和同學們一起讀書了。可沒想到,他還是沒有讀。
那一刻,我真的憤怒了,還沒等到全班讀完,馬上大聲喊停:“來來,為什么不讀書?我剛才已經(jīng)說了,你下課后到我辦公室來讀!”說完,我望著來來,看看他有什么表情反應。不過,他也沒有表現(xiàn)出特別懊悔與驚慌,而是很平靜地點頭答應會去辦公室。
下課,來來拿著語文書來到辦公室。我還在氣頭上:“讀吧,要大聲,不然放學后接著來我這讀!”“哦,好的,老師。動物王國開大會……”我一聽這個“好的,老師”,差點笑出聲來。來來在辦公室里大聲地讀了起來。
來來大聲讀完了,我也不好再批評他,讓他回去了。但是實際上,我心里還是有很大疑惑,為什么他在課堂上不讀?讓他來辦公室讀,其實也是對他的一種嚴厲的批評,但他也沒有表現(xiàn)出特別的不情愿和不高興,而是平靜地按要求讀完了課文。
第二天,來來又出現(xiàn)了同樣的情況,我同樣地生氣,對他提出了同樣的要求。下課,來來又來到了辦公室。
在他讀書的時候,我覺得不能就這樣,如果每天都要用這樣的辦法逼他讀書,那是不行的。我不可能每次都要求他當面給我讀吧?讀書是給自己讀的,要讓他自己主動開口才行。于是,等來來讀完,我問他:“來來,為什么在課堂上不讀書呢?你是有什么想法嗎?”他很緊張,支支吾吾,很久沒有回答。
這樣下去也問不出個什么,于是我轉念換了個問題,打趣著問:“難道是你想專門讀給老師聽?”聽我這么一說,他放松了,笑了一下。
然后,我改變了原先嚴厲的口氣,很認真地對他講:“來來,你看,你讀得很好啊,聲音也洪亮。你只有和同學們一起讀,才能讓其他同學聽到你認真讀書的聲音。你讀得那么好,還可以給同學們做個榜樣示范,多好?。∧阏f是不是?”來來贊同地點了點頭……
回憶了這兩天發(fā)生在來來身上關于讀書的事,我便如實地告訴來來媽媽:“其實是這樣的,上課時他沒讀書,我叫他課后到辦公室讀給我聽。然后我告訴他,他其實讀得很好,聲音洪亮,所以全班同學一起讀書時也要讀,這樣才能讓同學聽到。”來來媽媽了解情況后,也對我講,她感受到了老師的良苦用心,說來來這兩天回家后學習、讀書的積極性很高,也會大聲朗讀。來來媽媽表示感受到了老師鼓勵的力量,連連感謝我。聽到來來媽媽這樣說,我也有些許慚愧,慶幸自己沒有先“告狀”。如果是那樣,或許就沒有現(xiàn)在這個“大團圓”的景象。
我想,通過這件事,我和學生之間的“讀書沖突”得到了緩解,家長也對老師有了新的認識。事情的發(fā)展因為我的“慢”,讓來來的改變水到渠成。
教育漫漫,日日常新。每一次教學事件,都暗藏著教育契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明白了,如果某個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先不要著急否定他,試著和他站在一邊,幫他探路。而我們鼓勵的方向,就是孩子努力的方向。最終,師生都會得到更大的收獲。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倫教翁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