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我國合唱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了扎實基礎。這部合唱劇通過聲音塑造了民族的堅韌之美,通過磅礴的氣勢與豐富的音樂形象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斗爭的精神。本文以《怒吼吧,黃河》為研究對象,從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進行論述,對該混聲合唱文本進行分析,最后基于理論與指揮實踐的經(jīng)驗,對作品中指揮的基本技術與情緒處理進行探析。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其他合唱指揮的學習者提供參考。
一、《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背景
《黃河大合唱》是我國著名的合唱音樂作品之一,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其創(chuàng)作于1939年,當時,中國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最困難的時期,日本侵略者對中國進行了殘酷的侵略和破壞,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為鼓舞士氣、團結抗戰(zhàn),音樂家冼星海以黃河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這部宏大的、影響深遠的大型合唱聲樂套曲,展示中國人民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勇敢、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自中國的黃河,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與文明。黃河的壯麗景色為作曲家的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靈感。作品的旋律中融入了大量黃河兩岸民歌音樂的元素,婉轉動人且充滿激情和力量;在歌詞方面,詞作家光未然通過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家園的熱愛和對和平的向往,歌頌了中國人民的勇敢和堅強。《怒吼吧,黃河》是合唱作品的第八樂章,在前七個樂章的鋪墊與承托下,第八個樂章達到全曲高潮,向全世界受壓迫的民族發(fā)出了解放的戰(zhàn)斗警號,完美地詮釋了中華民族絕不屈服的形象。
二、《怒吼吧,黃河》的藝術特征
(一)獨特的曲式結構
《怒吼吧,黃河》是在混聲合唱《黃河船夫曲》、齊唱《黃水謠》、輪唱《保衛(wèi)黃河》等章節(jié)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是對全曲進行總結與思想概括的樂章,具有呼應主題的作用。在曲式結構方面,該樂章沒有運用西方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曲式結構,而是采用了中國民族曲式中的多段體形式,由四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A(1—19小節(jié))為bB宮調式,開始3小節(jié)的前奏“快而有力”,女高音聲部和男高音聲部以同度的方式出現(xiàn)。第一樂句中的歌詞“怒吼吧黃河,怒吼吧黃河,怒吼吧黃河”,采用重復的方式,突出強調作品的主旨。從第10小節(jié)轉調進行到G宮調式,且11—16小節(jié)作曲家通過運用模仿、對比、階梯式呈現(xiàn)的復調手法,使各聲部之間的情緒更加起伏。第二部分B(20—46小節(jié))主要的調式調性為G宮和E羽,作曲家運用二重模仿的賦格手法構建該樂段。其中,在24—27小節(jié)和28—31小節(jié)中,作曲家借鑒我國傳統(tǒng)民歌對唱的表現(xiàn)形式,構成男女聲部各4小節(jié)的對比。第三部分C(47—90小節(jié))的音樂情緒激昂亢奮,通過輪唱與齊唱的形式展現(xiàn)中華兒女對戰(zhàn)勝侵略者的決心和意志。第四部分D(91—122小節(jié))調式調性回到主調,由d1、d2和補充三個部分構成,其中bB宮調與bb羽調主和弦的交替進行增強了作品的戲劇性與矛盾沖突。
(二)線性對位的復調手法
線性對位的復調手法是多聲部音樂創(chuàng)作中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旋律聲部先后獨立出現(xiàn)、交替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集合體。在合唱作品《怒吼吧,黃河》第一部分的7—9小節(jié)中,作曲家運用了模仿與對比相結合的復調手法,女高音的第二聲部與低音聲部形成平行三度的關系;男高音的第二聲部與男低音聲部則是十一度的平行走向,并與女高音第一聲部和男高音第一聲部形成對比。在11—14小節(jié)中,樂曲的節(jié)拍變化為2/2拍,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男低音四個聲部以間隔半拍的時值先后出現(xiàn)進行模仿。在這一部分中,作曲家為更好地兼顧和聲的進行,巧妙地運用裁剪、節(jié)奏擴大等手法,形成不同旋律線條縱向疊置。其中,女低音聲部雖然仍運用了旋律的骨干音,但是由于節(jié)奏大幅度變化,與其他三個聲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怒吼吧,黃河》的指揮技法
(一)選擇正確的揮拍類型
合唱作為一種集體演唱的音樂形式,在音樂內(nèi)容的表達過程中,需要指揮者依據(jù)作品的結構與情緒進行層次分明的處理,從而正確地展現(xiàn)作品的音樂形象。因此,最為關鍵和首要的是指揮者要選擇正確、恰當?shù)膿]拍類型?;炻暫铣髌贰杜鸢?,黃河》是由四個部分組成,各部分的揮拍類型與音樂形象也有所不同。首先,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合唱作品,指揮可以選擇使用大拍子揮拍,從而幫助演奏者和演唱者感受曲目中蘊含的宏大氣勢,使整個演奏具有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力量感。例如,在《怒吼吧,黃河》高潮部分合唱與管弦樂的合奏處,指揮運用大拍子揮拍,能夠引導合唱團成員準確地掌握節(jié)奏,確保合唱與樂器演奏一致。其次,指揮還可以靈活運用小節(jié)拍揮拍,幫助合唱全體成員更好地理解節(jié)奏的變化和音樂情感。例如,在《怒吼吧,黃河》中旋律優(yōu)美抒情的合唱段落和獨唱部分,指揮可以通過使用小節(jié)拍揮拍,引導合唱隊成員細膩地處理音樂的情感表達,使音樂更加動人。最后,指揮也可以采用分拍揮拍的方式,將樂曲的節(jié)奏分解為更小的單位,確保整個演奏的準確性和清晰度。總而言之,在合唱作品《怒吼吧,黃河》中,指揮者需要通過靈活運用大拍子、小節(jié)拍和分拍揮拍等技法,引導演唱者和演奏者將作品中壯麗的氣勢、細膩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
(二)力度與速度的安排
力度在合唱指揮中是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合理地運用力度可以調整合唱團的音量、音色和藝術表現(xiàn)力,使音樂作品的演繹效果達到最佳。在一首合唱作品中,其力度主要體現(xiàn)在譜面標記、人聲強弱和指揮手勢三個方面?;炻暫铣髌贰杜鸢桑S河》在創(chuàng)作之初,作曲家便對其力度進行了巧妙的設計與布局,但是在具體的二度實踐時,由于指揮者理解的不同,運用力度也會進行細微個性的處理。例如,在樂曲第30小節(jié)的弱拍位置上,以強的力度呈現(xiàn)。這種改變邏輯重音的力度安排能夠打破樂曲節(jié)奏律動的平衡,從而增強樂曲的沖突性,進而更好地表現(xiàn)出黃河雄渾、激昂、奔放的流動特點,點明音樂的主題,強調黃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和歷史意義,使“黃河”這一音樂形象更加生動、震撼人心。在男高音聲部“鐵蹄下的民眾”的“眾”字處,要進行突強后漸弱的處理,以此增強該部分的層次感。
速度對于整個合唱曲的表達和情感傳遞有重要影響,選擇合適的速度可以使音樂更加生動準確,也能夠更細致地描繪出黃河岸邊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況??v貫全曲,合唱作品《怒吼吧,黃河》中也有多個速度的變化,如柔板(Adagio)、快板(Allegro)、小快板(Allegretto)和小行板(Andantino)等,在《怒吼吧,黃河》的高潮部分中,速度變化為進行曲(Tmepo di marcia),并伴以同音重復的旋律線條,增強了樂曲的氣勢。
(三)局部的指揮技術
1.起拍和收拍
起拍是調整合唱隊成員演唱呼吸的關鍵,是確保演唱者能夠在最舒服的狀態(tài)下進行演唱的基礎。在合唱作品《怒吼吧,黃河》的“但是,新中國已經(jīng)破曉”一句中,指揮者的雙手要擺在身體的中線位置,從正拍下的預備拍開始。演唱者需要根據(jù)起拍的指揮動作吸氣,進而整齊地演唱出“但是”二字。在“誓死同把國土保”這一樂句中,“誓死”從2/4的弱拍起拍,指揮者需要在前一樂句男高音演唱的“團結起來”時便考慮該弱拍的進入,在2/4拍強拍的“來”字處作預備拍起拍。與此同時,指揮中的收拍也要干凈利落,在結尾處中強、強、很強、極強等力度處,要通過大臂和手掌的展開暗示氣勢的增強;而結尾處出現(xiàn)中弱、弱、很弱等力度時,指揮者需要將手的位置貼近身體,提前準備好收拍的動作,暗示樂曲的整體音量要低。例如,在全曲結尾處,四個聲部同時唱出的“號”字,右手可以小幅度指揮,左手則要保持不動,在長音的第12拍處做抬起的動作,在第13拍中做預備進行強收。
2.不同節(jié)奏型的預示
例如,在合唱作品《怒吼吧,黃河》的第12小節(jié)處,男高音聲部“你的怒濤”中的“你的”二字為大附點的節(jié)奏型,正拍的“你”字要落深,“的”字要落淺,即指揮時遵照主動拍和被動拍的相互關系揮拍;在“黑龍江在呼號”這一樂句內(nèi),“黑龍”為一拍內(nèi)的小附點節(jié)奏型,指揮者需要按照主動拍進行揮拍,即在起拍給出正拍。又如,第二部分B中“五千年的民族,苦難真不少”一句中,作曲家通過低沉、溫婉音色的女中音聲部,營造出一種悲傷、沉重或哀怨的氛圍,反映中華民族所正在經(jīng)歷的苦難和遭受的不幸與磨難。同時,溫婉的女中音聲部也傳遞柔和、溫暖的情感,形成安撫的效果,讓聽眾感受到希望和慰藉。該句的“五”字為正拍、起拍,歌詞中“千年的”為大切分節(jié)奏型,因而指揮時要在八分音符起拍后即刻進行預備,并在切分音處進行淺落。
3.長漸強的處理
在合唱指揮中,長漸強是一種常用的音樂表現(xiàn)手法,它用于增加音樂的音量和強度,展現(xiàn)音響的變化和發(fā)展。指揮者需要注意整個合唱團隊的一致性,首先要確保各聲部在長漸強過程中保持平衡,以避免聲部過渡時不協(xié)調、突兀;其次,可以通過手勢、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來指示漸變的速度,引導合唱隊員們逐漸增強音量和強度。例如,在第三部分C中“你聽,松花江在呼號……”這一樂句,“聽”字為8拍時值的長漸強,因而在作品演唱處理時可以運用不同聲部“接力”的方式進行,即開始的兩個小節(jié)先由女聲部做漸強,最后的兩個小節(jié)中所有聲部同時漸強。在做指揮動作時,要在“聽”字前做預備拍,在“聽”字出現(xiàn)后,指揮要在突出拍點后做一個短暫的停頓,雙臂緩慢向上至眉線,并在最后的第8拍中迅速收拍。
四、結語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首具有豐富藝術表現(xiàn)力和雄偉氣勢的音樂作品,通過對黃河偉大生命力的譜寫,描繪出人民遭受屈辱后不斷奮起的反抗與斗爭。這部作品憑借其高度的政治性和藝術性,成為我國合唱音樂發(fā)展史上的巔峰之作。作為終樂章的混聲合唱《怒吼吧,黃河》,是整部合唱聲樂套曲中主題思想的高度概括,作曲家通過激昂的旋律、莊嚴的和聲與強勁的節(jié)奏,以雄壯激昂的音樂表達了豐富的情感色彩,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力量,帶給人們強烈的情感沖擊??梢哉f,指揮混聲合唱《怒吼吧,黃河》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也是判斷指揮者實踐能力的試金石。因而,在指揮混聲合唱《怒吼吧,黃河》這部作品時,指揮者需要具備豐富的音樂知識、敏銳的音樂洞察力以及良好的指揮技巧,并且要對作品文本進行細致分析、深入理解和充分準備,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帶領合唱團隊演繹出該作品的藝術魅力。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作者簡介:劉連恒(1999—),男,黑龍江大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合唱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