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定西市安定區(qū)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定西 743000)
馬鈴薯栽培中極易發(fā)生晚疫病、蚜蟲、早疫病、病毒病、底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等病蟲害。為了更好地促進馬鈴薯種植業(yè)發(fā)展,現(xiàn)對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展開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馬鈴薯細菌性病害主要由各類細菌所引發(fā),常見的細菌性病害包括軟腐病、瘡痂病、莖腐病、褐腐病、青枯病等。嚴重影響馬鈴薯品質(zhì),造成存儲、銷售困難。此外,馬鈴薯細菌性病害傳播媒介較廣,導致凈化、防控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馬鈴薯真菌性病害主要包括早疫病、晚疫病、癌腫病等,是由各類真菌所引發(fā),真菌多來源于有機肥堆肥、周邊野草、番田或薯田等。真菌性病害主要發(fā)生于馬鈴薯塊莖形成及增長階段,水肥施加不合理、田間管理不科學、病蟲害防治不到位等,都容易誘發(fā)真菌性病害。
馬鈴薯病毒性病害主要由各類病毒所引發(fā),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會在短時間蔓延擴散,造成大范圍感染。常見的馬鈴薯病毒性病害有卷葉病、馬鈴薯X 病毒病、馬鈴薯Y 病毒病、馬鈴薯A 病毒病等,其中馬鈴薯卷葉病發(fā)病概率最大,傳播范圍最廣,危害性最為嚴重。
根據(jù)危害部位的不同,馬鈴薯蟲害可分為地下蟲害和地上蟲害兩大類。地下害蟲主要有金針蟲、地老虎、塊莖蛾等,危害馬鈴薯根莖部,導致根莖受損、品質(zhì)下降。地上害蟲主要有桃蚜、潛葉蠅、斑蝥、二十八星瓢蟲、白粉虱等,危害枝葉,影響馬鈴薯光合作用及營養(yǎng)傳輸,導致產(chǎn)量及品質(zhì)下降。
2.1.1 精選良種
合理選擇馬鈴薯品種,盡量選擇與栽培地點契合、抗性強的馬鈴薯品種,發(fā)揮馬鈴薯品種特性,降低馬鈴薯感染病害、蟲害概率。定西地區(qū)適合栽培的馬鈴薯品種有青薯9號、涼薯97、涼薯14、抗青9-1等。
2.1.2 施行輪作
在馬鈴薯栽培過程中要嚴格實行輪作制度,不能與辣椒、番茄、煙草等茄科作物輪作,盡量選擇與大豆、玉米、小麥等作物輪作,輪作周期最好控制在3 a 以上。通過這種方式,可有效減少病毒病、青枯病、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的發(fā)生。
2.1.3 種薯處理
在種薯挑選完成后,要做好種薯處理工作。一是晾曬。選擇通風良好的位置攤開晾曬種薯,隔天翻動1 次,發(fā)現(xiàn)病薯、爛薯要及時剔除。二是切塊。在馬鈴薯栽培前2 d 對種薯進行切塊,提前準備2~3 把切刀放置于質(zhì)量分數(shù)5%高錳酸鉀溶液或質(zhì)量分數(shù)75%的酒精溶液浸泡消毒,每切1 個種薯就要更換切刀,防止細菌、病菌在種薯間交叉感染[1]。
2.1.4 選地整地
一是馬鈴薯栽培地要盡量選擇耕層深厚、排灌便利、土壤疏松、肥力中上的砂壤地;二是栽培前,要將栽培地整平耙碎。如果栽培地墑情較差、地質(zhì)較干,在整地前2~3 d可適量灌溉,確保灌足、灌透;三是在整地時要將栽培地中的雜草、病薯、隔生徹底清理出去。有效防控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
2.1.5 適時早播
馬鈴薯塊莖發(fā)芽的最低溫度為5℃~6℃,最適溫度15℃~17℃。從播種到出苗所需時間和土壤溫度高低有密切關系,在適宜的溫度范同內(nèi),溫度愈高出苗所需時間愈短。具體的播種時間要根據(jù)馬鈴薯品種特性,結合栽培地點實際情況予以確定,應盡可能提早播種。定西地區(qū)馬鈴薯栽培時間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上旬。
2.1.6 合理密植
在栽培地點肥水條件都適宜的情況下,馬鈴薯栽培密度控制在3 000~4 000 窩/667 m2;栽培地點水肥不適宜,可以適當降低栽培密度。在馬鈴薯實際栽培時,可以采用雙行壟作,通過雙行壟作減少馬鈴薯田積水問題,進而降低馬鈴薯病害蟲害發(fā)生概率。除此之外,為了提高馬鈴薯田透光透氣性,防止病菌、害蟲滋生,可以對馬鈴薯實行寬窄行栽培,寬行間距在67 cm 左右,窄行間距控制在33 cm 左右,窩距控制在27~34 cm。
2.1.7 做好除草工作
野生雜草會爭搶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所需的肥、水及礦物質(zhì)等養(yǎng)份,導致馬鈴薯植株瘦弱,加大感染病蟲害風險。因此,需定期除草,減少野生雜草對肥、水及礦物質(zhì)的消耗。為了減少化學藥劑污染,盡量采用人工除草或機械除草。
物理防治具體是指采用物理化、機械化手段對馬鈴薯病蟲害予以防治。主要包括:一是趨化性誘殺。將糖、醋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糖醋液,以此對小地老虎成蟲予以誘殺。二是殺蟲燈誘殺。針對昆蟲具有趨光性,通過設置太陽能頻射殺蟲燈的方式對害蟲予以誘殺。按照20~30臺/hm2的數(shù)量在馬鈴薯田設置太陽能頻射殺蟲燈,即可對鞘翅目害蟲、鱗翅目害蟲、28星瓢蟲予以有效誘殺。三是黃板誘殺。蚜蟲對黃色具有較強的趨向性,通過設置20~30 塊/667 m2的黃板,可有效減輕馬鈴薯蚜蟲蟲害。四是人工摘卵。通過人工摘除蟲卵可有效降低害蟲成蟲數(shù)量[2]。
2.3.1 天敵防治
天敵防治是指利用生物間的捕食關系予以防治。如創(chuàng)設天敵生物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或直接投放害蟲天敵,對害蟲進行防治[3]。采用天敵防治時,必須嚴格控制天敵生物投放的時間、數(shù)量,避免影響生態(tài)平衡。
2.3.2 生物藥劑防治
根據(jù)病害類型,采取與之相應的生物藥劑防治。防治雙斑螢葉甲害蟲時,可選用蛇床子素乳油加水制成2 000 倍液對葉片進行噴灑;防治地下害蟲時,可按照2 kg/667 m2的用量,選用綠僵菌袍子粉與100 kg有機肥或50 kg細土混合,播撒防治;防治土傳病害時,可按照200 mL/667 m2的用量,選用質(zhì)量分數(shù)0.5%苦參堿水劑播種施溝預防。同時,在馬鈴薯花期、苗期可按照80~90 mL/667 m2的用量,選用質(zhì)量分數(shù)0.5%苦參堿水劑或灌根防治[4];晚疫病防治時可按照45~60 g/667 m2的用量,選用枯草芽孢桿菌可濕粉劑、質(zhì)量分數(shù)0.5%苦參堿水劑800 倍液、質(zhì)量分數(shù)3%丁子香氛等藥劑,在發(fā)病早期或發(fā)病前噴灑防治。
2.3.3 性誘劑防治
在實際運用時,可以將性誘劑捕捉器設置在馬鈴薯頂端20 cm左右的位置,每667 m2設置1個。通過設置性誘劑捕捉器,即可對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成蟲予以誘殺。
在對化學防治技術應用時,要盡量選擇廣譜、低毒、高效的化學藥劑,并對化學藥劑的使用方法、使用劑量予以嚴格控制,從而在確保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減少化學藥劑對環(huán)境的污染。例如,在對馬鈴薯地下害蟲防治時,可以按照2∶50 的比例將30 倍液晶體敵百蟲與稻草混合,然后將混合物均勻到播撒到馬鈴薯幼苗附近,用量控制在22~37 kg/hm2,具體用量按照馬鈴薯栽培地面積決定;在對馬鈴薯炭疽病防治時,在炭疽病發(fā)病初期可以運用質(zhì)量分數(shù)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噴灑防治,即可對馬鈴薯炭疽病有效予以防控;在對馬鈴薯軟腐病防治時,可以首先運用生石灰對病害處予以消毒,然后運用質(zhì)量分數(shù)10%醚唑水分散利劑1 500 倍液對栽培地進行整體噴灑消毒。必須注意的是,不論是病害、蟲害還是其他原因?qū)е碌鸟R鈴薯植株腐爛、死亡,栽培人員都要及時將腐爛、死亡的馬鈴薯植株拔出,并運用生石灰對腐爛、死亡植株部位予以徹底消毒,以此來防止細菌、病菌亦或是蟲害進一步蔓延擴散。
綜上所述,在馬鈴薯栽培過程中病蟲害的發(fā)生是在所難免的,傳統(tǒng)病蟲害防治技術雖然針對性強、防治效果顯著,但是會對馬鈴薯品質(zhì)及周邊生態(tài)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之后的馬鈴薯病蟲害防治中,栽培人員要盡量減少傳統(tǒng)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而是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農(nóng)業(yè)防治等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開展病蟲害防治,從而在確保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環(huán)境污染及品質(zhì)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