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弘揚民族精神、延續(xù)歷史文脈和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臨黃河而知中國。河南是華夏文明發(fā)祥地、千年治黃主戰(zhàn)場、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重大國家戰(zhàn)略首倡地。以河南黃河千里防洪大堤、水庫、大壩、險工、控導、引黃涵閘等黃河工程為依托,串聯黃河水文化遺產、水生態(tài)景觀,結合黃河沿岸歷史文化遺址、景區(qū)景觀、博物館、展覽館等文旅資源,打造“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精品線路,實現研學旅行與黃河文化深度融合,是傳播黃河文化的重要途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根鑄魂的內在要求,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河南黃河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優(yōu)勢,黃河故道、現行河道區(qū)位優(yōu)勢,以及千里堤防、河道、灘區(qū)等資源優(yōu)勢。建設“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需進一步厘清黃河文化資源稟賦,明確黃河文化研學之旅的主題定位和建設路徑,結合智慧旅游、研學旅行,講好黃河故事,增強文化自信,以黃河文化認同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認同,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精神力量。
打造“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的重大時代價值
黃河文化研學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突出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講好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的偉大成就的重要抓手,是講好黃河故事,深入挖掘黃河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度沉浸式體驗黃河文化的重要方式。
開展黃河文化研學,能夠讓廣大青少年更好地感知黃河文化所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高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及國際輿論引導力。
開展黃河文化研學,就是研學中華文明的溯源史。千百年來,黃河黃土哺育了一代代龍的傳人。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鄭州商都、殷墟安陽等古文化遺址一脈相承;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被稱為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孕育出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女媧補天、大禹治水、中流砥柱等大河兩岸流傳的傳說故事,影響和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取向、審美取向和民族精神,成為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開展黃河文化研學,就是研學中原文明的發(fā)展史。黃河在河南流經700多千米,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河南成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中華文明在這里起步,元典思想在這里誕生,中華民族在這里融合,政治風云在這里際會,經濟發(fā)展在這里興盛,文化瑰寶在這里閃耀,科學技術在這里繁榮,儒家、道家、法家、佛家等思想在這里碰撞。從夏朝至宋朝,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黃河兩岸,使河南長期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開展黃河文化研學,就是研學黃河治理的變遷史。從禹河故道到先秦時期的古陽堤,從漢代金堤、明代太行堤到清代武陟嘉應觀、御壩等都是中華民族與水患災害不屈不撓斗爭的歷史見證。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中華民族不僅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物質文明,也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精神文明。
開展黃河文化研學,就是研學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的革命史??箲?zhàn)勝利后不久,國民政府提出堵復花園口決口,讓黃河回歸故道的主張,企圖水淹解放區(qū)。為保護人民的利益,1946年2月,黨領導解放區(qū)沿黃人民“一手拿槍,一手拿锨”,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復堤斗爭,開啟了人民治理黃河的新紀元。支援劉鄧大軍渡黃河、堵復長垣貫臺扒口……河南人民在解放戰(zhàn)爭的炮火硝煙中拉開了治理黃河的序幕。
開展黃河文化研學,就是研學黨領導人民保護治理黃河的成就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毛澤東主席第一次離京視察就來到黃河;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鄧小平同志親自過問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臨黃河視察,解決黃河重大問題。人民治黃70多年來,河南依靠“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和黨政軍民團結奮戰(zhàn),創(chuàng)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跡。人民勝利渠的興建,則拉開了黃河造福下游兩岸人民的序幕。
開展黃河文化研學,就是研學建設新時代幸福河的奮斗史。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黃河并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發(fā)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將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zhàn)略。河南是千年治黃的主戰(zhàn)場、黃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黃河流域生態(tài)屏障的支撐帶。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致力打造建設幸福河的河南樣板,力爭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中走在前列。
“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厚重資源稟賦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河南這片黃色的土地上,奠基了泱泱中國的最初基業(yè),形成了璀璨的黃河文明,鑄就了中華文明的主體。
河南是黃河文明的重要源頭和黃河文化的核心區(qū)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地,是“黃河邊上的中國”。河南作為黃河文化的地理中心,這里富集著黃河文明的歷史遺存、文化景觀,孕育了黃河文明的內容精髓、思想精華。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源頭,儒、道、法等諸子思想在這里發(fā)端完善。作為黃河文化核心區(qū)和集大成之地,老家河南是中華兒女的心靈故鄉(xiāng)和精神家園。在5000年的中華文明中,河南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擁有鄭州、開封、洛陽、安陽四大古都,龍門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大運河、絲綢之路5處世界文化遺產,貢獻出甲骨文、少林、太極、嵩山、龍門石窟等諸多文化名片。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黃河文化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進程,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形態(tài),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
逶迤黃河把她最精華的內容留給了中原,但由于其隨性擺動和它挾帶的巨量泥沙,也給河南人民帶來極其深重的災難。中華民族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的過程中 ,不僅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物質文明,也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精神文明。光輝的黃河文化體現在卷帙浩繁的治河典籍、文物古跡和各種古代水利工程上。河南黃河水文化的遺址遺跡有鴻溝、滎澤、圃田澤、禹河故道、明清黃河故道、御壩碑、林公堤、銅瓦廂決口改道處、花園口扒口處和劉鄧大軍渡河處等,古建筑有濟瀆廟、龍馬負圖寺、嘉應觀、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等。
為推動黃河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河南應開展黃河文化資源普查,摸清遺存遺跡,編制河南黃河文化名錄,對一些損害嚴重或瀕臨消失的治河遺跡、文物碑刻、治河器具以及黃河號子、黃河埽工傳統(tǒng)搶險技術、黃河民間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針對性搶救和系統(tǒng)性保護。
近年來,河南黃河河務局充分發(fā)揮黃河防洪工程在文化建設中的載體功能和引領作用,建成黃河花園口、開封柳園口、蘭考東壩頭等9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建設法治文化示范基地24處、普法成果展覽館4個,省級水利科普教育基地5家、黃河文化融合示范工程8處,建成河南黃河水利基層黨建示范帶、河南黃河法治文化帶等特色文化片區(qū)。
河南各級河務部門依托治黃標識鮮明、配套設施齊備、社會效益明顯的重要水利工程設施,一體推進治黃文化展示區(qū)、法治教育宣傳區(qū)、水利科普研學區(qū)建設,為打造“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提供了豐富的研學資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鄭州黃河河務局結合區(qū)域特色,建設鄭州黃河普法“一帶五苑”,實現法治元素與黃河文化景觀的有機融合。豫西黃河河務局突出漢代治黃歷史和黃河中下游地理分界特色,打造展示黃河文化的亮麗名片。開封黃河河務局深度挖掘黃河文化資源,高標準建設蘭考東壩頭黃河水利風景區(qū)和祥符埽街埽工文化廣場。濮陽黃河河務局將黃河文化元素融入工程建設,先后完成了臺前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中華龍文化及黃河龍文化廣場建設。新鄉(xiāng)黃河河務局重點打造了融黃河文化、普法宣傳于一體的封丘曹崗險工黃河文化苑。焦作黃河河務局建成沁河楊莊改道文化紀念亭,引進社會資本,加快建設御壩黃河文化研學營地。
“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總體線路設計
“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線路設計應以現行黃河河道為主體,以黃河北流故道、黃河南流故道為兩翼,做好一體兩翼三條研學線路設計,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脈,串聯文旅資源,推動黃河研學與文旅文創(chuàng)融合發(fā)展。
一是黃河現行河道研學路線,即研學中線。該路線主要指清咸豐五年(1855年)蘭考銅瓦廂決口改道后的河道。黃河現行河道在河南全長711千米,流經三門峽、洛陽、濟源、焦作、鄭州、新鄉(xiāng)、開封、濮陽8個市、28個縣(市、區(qū)),總面積達3.62萬平方千米。其特點是河道形態(tài)復雜,灘區(qū)面積大,居住人口多,明清乃至民國時期黃河洪水災害頻繁,是黃河治理的重中之重。人民治黃以來,在黃河干支流修建了三門峽、小浪底、故縣、陸渾、河口村5座水庫,進行了4次大復堤和標準化堤防建設,開展了大規(guī)模河道整治工程和灘區(qū)治理工程,開辟了北金堤滯洪區(qū),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黃河防洪工程體系,建設了50多座引黃工程,確保了黃河歲歲安瀾,支撐了河南沿黃地區(qū)經濟社會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彰顯了人民治黃成就。
二是黃河北流故道研學路線,即研學北線。黃河北流故道包括禹河故道、漢代黃河故道和北宋黃河故道,研學主要內容為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和北宋以前黃河治理史。北流故道涉及焦作的武陟,新鄉(xiāng)的原陽、延津,鶴壁的??h,安陽的滑縣、內黃、清豐,濮陽的南樂等。黃河歷史上5次大改道有4次發(fā)生在北流故道,包括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宿胥口改道,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魏郡改道、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商胡改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扒決黃河改道等。重大歷史事件有大禹治水、漢武帝瓠子堵口、宋代橫隴河道三次回河之爭、南宋杜充扒決黃河、元代開鑿黃河故道、明清懸河大改道等。
三是黃河南流故道研學路線,即研學南線。黃河南流故道包括開封、商丘等明清黃河故道。研究黃河南流故道涉及濟水、淮河和汴渠,魏惠王開挖鴻溝,漢代以前的古濟水、隋唐通濟渠、宋朝汴渠、元代賈魯河以及明清時期黃河奪淮、京杭大運河等歷史,構成了中原大地非常時期特殊的“大黃河”。結合明清時期黃河水系發(fā)展變遷,解讀不同歷史時期黃河、運河、淮河綜合治理方略。
結合上述三條線路,積極發(fā)展歷史文化研學游、水利工程研學游、生態(tài)文化研學游、黃河紅色記憶研學游等,將河南黃河段富集的文化生態(tài)資源轉化為游客可親近、可感知、可體驗的文旅產品,打造彰顯黃河文化自信的重要旅游帶。
建設“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是整體推進與試點先行相結合。建設“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既要強化文旅部門、河務部門、教育部門等的引領作用,突出頂層設計,在研學線路、研學營地、研學課程、建設標準等方面下功夫,還要結合黃河流域時空跨度大、流域長,文化資源迥異和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的現實,整合沿黃地市黃河文化資源,提升沿線文旅資源的統(tǒng)籌整合能力。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鄭州、開封、洛陽等沿黃文化旅游資源富庶地區(qū),依據自身的經濟條件和文化資源優(yōu)勢,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鼓勵在黃河文化研學規(guī)劃和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
二是社會公益與產業(yè)效益相結合?!包S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應將文化的社會效益和公益效應放在首位,將其建設為一個集黃河流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于一體的傳承傳播載體,突出黃河防洪工程、黃河文化的公益性,體現文化事業(yè)屬性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強調公益效應并非要堅決杜絕研學旅行的市場化和產業(yè)化發(fā)展,應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黃河文化研學在建設、投資、運營等各環(huán)節(jié),開發(fā)文旅文創(chuàng)產品,實現社會公益與產業(yè)效應的有效銜接、有機結合。
三是文化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由于黃河文化遺產遺址多、時間跨度大、區(qū)域分布廣、所屬地域不同,保護難度比一般文化遺產更為復雜,在發(fā)展黃河文化研學產業(yè)的同時,應突出做好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要求,黃河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做好相關規(guī)劃,持續(xù)提升黃河水利景區(qū)等基礎設施,建設黃河文化展廳、展館,推進黃河文化融入城鄉(xiāng)建設和黃河防洪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同時,開展黃河文化研學和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也要明確符合黃河防洪和河道、湖泊管理要求,避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文化遺產。
四是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實施“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推進黃河文化進校園。從增強文化自信層面打造黃河文化形象、推進黃河文化建設、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黃河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站在國家、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未來層面建設的一項偉大工程,應在規(guī)劃、建設、投資、運營、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凸顯社會價值,堅守文化事業(yè)的基本屬性,不被市場經濟等要素所干擾。同時也要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注重發(fā)揮市場調配要素、整合資源的功能,使二者緊密配合、相輔相成。
“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開發(fā)建設實施路徑
河南省委把文旅文創(chuàng)融合戰(zhàn)略上升為十大戰(zhàn)略之一,提出突出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為“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建設帶來重大戰(zhàn)略機遇。對此,河南應把握機遇,積極融入,制定規(guī)劃,扎實推進,持續(xù)提升黃河研學有效途徑,促進黃河研學品牌體系豐富完善,打造具有國內持續(xù)影響力的“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項目,塑造“行走河南、讀懂黃河”特色文化品牌。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實現黃河文化與研學旅行融合發(fā)展,應通過統(tǒng)籌規(guī)劃、深挖內涵,突出特色,有序推進。充分利用禹河故道、明清黃河故道和現行黃河河道的歷史文化優(yōu)勢,依托河南防洪工程設施,以及黃河水利風景區(qū)、黃河文化展廳、法治教育基地、黨建教育基地等基礎設施,做好“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頂層設計,制定項目總體規(guī)劃和建設計劃。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茖W劃定政府與市場的責權利,綜合采取市場化、法治化和信息化等現代運維機制,強化政府行為與市場參與有機結合的意識。突出強化文旅部門、教育部門與河務部門等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健全跨區(qū)域、跨部門合作機制,通過文旅部門、教育部門、河務部門、沿黃高校、博物館、特色文化展館展廳等多方聯動,實現對區(qū)域文化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一體化開發(fā),打造“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精品線路。
三是注重市場運作。充分發(fā)揮市場力量,引進知名文旅企業(yè),多方吸納社會資源,開展研學線路設計、營地基地建設和研學課程研發(fā),將黃河流域河南段富集的文化和生態(tài)資源,轉化為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可親近、可感知、可體驗的研學產品,打造黃河文化連綿不斷的探源地、支撐地和體驗地,進而形成規(guī)?;?、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黃河文化研學產業(yè)。
四是推動區(qū)域協作。黃河研學作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共同體,內涵豐富、形態(tài)多樣,應鼓勵河南沿黃地市在黃河研學內容上實施差異發(fā)展,如洛陽應以黃河小浪底、生態(tài)濕地為核心,重點呈現黃河治理方略演進;鄭州以治黃歷史為核心,依托黃河博物館、黃河花園口景區(qū)等,打造成特色鮮明的人民治黃主題展示區(qū);開封應以地上懸河為核心,重點揭示歷次決口改道、黃河復雜難治的成因;焦作應結合嘉應觀、人民勝利渠等治黃工程并重點突出黃河民俗文化;新鄉(xiāng)應重點關注豫北黃河故道歷史變遷;濮陽應突出人民治黃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等。沿黃地市應結合不同區(qū)域文化特色,運用全局視野、區(qū)域協作推動黃河文化研學融合跨區(qū)域創(chuàng)新發(fā)展。
五是強化科技助力。打造基于5G、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技術的景區(qū)和元宇宙沉浸式場景,通過虛擬技術、網絡平臺實現數字技術與黃河治理保護實體場景的深度融合,使人身臨其境地感知黃河文化的產生背景和發(fā)展壯大歷程、體會黃河文化的波瀾壯闊和時空變換。應積極運用視覺符號彰顯中華民族母親河的生態(tài)價值和文化精神,采用虛擬仿真技術打開黃河文化研學一扇新的窗口,破除時間、空間的限制,使青少年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黃河文化。
六是實施品牌戰(zhàn)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黃河文化內涵豐富,是國際傳播的重要寶藏。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治黃標識鮮明、配套設施齊備、社會效益明顯的重要水利工程、科普基地,分類擷取、一體推進治黃文化展示區(qū)、治黃公眾開放區(qū)、治黃科普研學區(qū)建設,引進全國知名專業(yè)文旅研學機構,開展研學線路設計、營地基地建設和研學課程研發(fā),樹立“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品牌意識,統(tǒng)一品牌推廣,統(tǒng)一資源調配,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持續(xù)塑造“行走河南、讀懂黃河”特色文化品牌,統(tǒng)籌推進“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品牌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