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訂過一年的某時尚家具裝修雜志。后來沒有續(xù)訂,卻還是會收到雜志,同時也會收到催促我續(xù)訂的電子郵件。也許這雜志的推廣部門和發(fā)行部門從來不交談,所以我每個月仍然能得到雜志和伴隨雜志而來的小禮物,一般都是家具、衣服、酒水的折扣券。這些東西我常常送給朋友,因為自己根本用不完。后來朋友也都送遍了,就干脆毫不心疼地扔掉。雜志也會迅速讀一下,看里面介紹的2萬鎊(約16.8萬元人民幣)的藍絲絨沙發(fā)、500鎊(約4200元人民幣)的三條腿小板凳,會想:到底是什么人買呢?
從很年輕的時候,我就喜歡讀時尚類雜志。沉重光滑的彩頁中有金紫萬千,仿佛無數滾燙白熾燈照亮的時裝秀場和豪華百貨商店就該散發(fā)著時尚雜志的紙張和油墨氣味。每一年每一季,廣告的彩頁都滿是昂貴手表、珠寶和手提包,細節(jié)放到最大,充滿無聲的威嚴。九頭身超模畫著濃重的眼妝,殺氣騰騰,“美麗而可怖,如展開旌旗的軍隊”。在想象中,這些雜志的讀者應該是隨便可以買得起廣告里的這些東西的人,而我只是一個心虛的偷窺華麗世界的小年輕——這里不該有我的位置。
后來我讀了更多書,在時尚潮流中花了不少錢,但并沒有去買過雜志里那些看著很威嚴的東西,漸漸認識到時尚雜志的讀者其實主要是像我一樣沒有很多閑錢花在衣著裝飾上的人。我讀時尚雜志的廣告頁跟看宜家購物目錄一樣,看上什么就去網上買。買得起幾十萬的包、表和毛皮大衣的人,這個世界上有不少,但他們不是讀了雜志上的廣告一時興起去下單的。那么,雜志上這些廣告,到底有什么用呢?為了讓它們更厚嗎?有的時尚雜志開頭四分之一全是廣告頁,從頂級名牌到青春潮牌全部覆蓋。我雖然從來沒踏進過名店,對名牌的風格造型和每季新貨的所有認識,基本都來自廣告。即使如此,我發(fā)現自己在跟完全不了解奢侈品的人討論時,不需搜腸刮肚便如數家珍,好像寫過幾本書一樣。然后我忽然明白了:也許這就是廣告的作用?因為廣告的潛移默化,我們這些買不起的人也默默練出了一套辨識奢侈品的勢利眼。
在我住的小城市,不太經??匆娪腥吮嘲嘿F的包,所以我的奢侈品辨別雷達很久沒用上。有一天在一家法國點心店買點兒吃的,排在我和配偶后面的一位女子,一望而知其衣著非常貴,金棕干瘦,穿著高跟運動鞋,背了一個大號的香奈兒包。出了店門,我興奮地對配偶說:“你看見剛才那個女人的包了嗎?至少值4000鎊(約3.3萬元人民幣)!”他只是“哦”了一下,并沒有覺得4000鎊的包出現在他面前不到兩尺的地方,他應該表示一點兒尊敬。我忽然覺得他的這種態(tài)度才是正確的:買不起的人沒有必要為買得起的人暗暗揮舞熒光棒,畢竟能走進名店刷卡買下一個4000鎊的包的人,肯定已經有了足夠的尊嚴和自信,我們陌生人不必幫忙添一點兒。
(林承德薦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