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鑒賞所需的“認知學術語言能力”不同于基本人際交流能力,具有說明性或議論性強、遠離生活、學術化等特征,需要更長時間以及支持性的教學干預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獲。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古詩詞鑒賞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對詩歌語言本身的理解障礙。在新《課標》的引導下,教師可通過提升學生的分析性思維能力來解決學生對詩歌語言本身的理解障礙,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本文結合教學情境設計“咬文嚼字品《登高》”環(huán)節(jié),分別從發(fā)散思維、聚焦《登高》、走進“開放場”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分析性思維 發(fā)散思維 《登高》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3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對語文課程性質有這樣的闡述:“發(fā)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痹诟咧姓Z文課堂教學中,好的詩歌教學活動能充分體現(xiàn)上述課程性質。然而,一線教師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提出在當前的課堂上,常常存在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夠、實踐性不強、思路狹隘、方法不當?shù)葐栴},這直接導致學生的思維簡單化、淺表化甚至固化,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正如“科學知識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障礙無外乎對科學語言本身的理解障礙”,筆者認為,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古詩詞鑒賞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對詩歌語言本身的理解障礙。本文結合情境與任務設計“咬文嚼字品《登高》”教學活動,分別從發(fā)散思維、聚焦《登高》、走進“開放場”展開論述。
一、情境與任務設計
情境與任務:咬文嚼字品《登高》
活動1:學生研讀教師提供的例子,概述受到的啟發(fā),完成表格。
活動2:把你在活動1中受到的啟發(fā)遷移到《登高》的鑒賞中去。挑選詞語,咬文嚼字,寫出鑒賞小片段。
活動3:結合《登高》寫一篇文學短評,交流展示。
二、發(fā)散思維,使分析角度更豐富、深刻、多元
活動1旨在發(fā)散思維,搭建“腳手架”。立足于分類列舉實際例子,引導學生由例子來探尋分析的角度。
1.觸摸意象符號,體悟含義、特色
例:“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雞鳴”
設計依據:意象符號是詩人抒發(fā)情感的媒介,作者經過個性化思考后,往往賦予意象特定的內涵,我們稱之為典型意象。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雞鳴,是田園詩的典型意象,它們構建出一幅極具生活氣息的田園圖景,體現(xiàn)了淳樸自然的特點??梢赃@樣理解:詩人構建和呈現(xiàn)意象符號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作詩歌的過程;而讀者觸摸和解讀意象符號的過程,就是解讀詩歌的過程。引導學生關注典型意向符號,有助于他們由表及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如,“人比黃花瘦”既以黃花來喻人,又以黃花來對比、襯托,凸顯詩人的黯然神傷,讀懂了典型意象“黃花”,也就基本讀懂了李清照委婉含蓄的憂愁。
2.勾連上下文,揣摩內在邏輯
例:“過無影”
設計依據:因詩歌高度濃縮、跳躍性強,讀者在閱讀時往往會感覺到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例如,宋朝詞人張先以“三影”自傲,朱彝尊卻在《靜志居詩話》中認為:“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余嘆其工絕,在世所傳‘三影’之上?!睘楹沃煜壬J為這兩句更高明呢?其一,因月色皎潔,故楊花飄忽無影;反之,從楊花輕飄無影,也可見月色之清明,兩者互為因果,互相映襯。其二,楊花細小、色白,又正處飄落之時,所以不容易留下陰影,這和花型相對較大的花朵“月下弄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形。這兩句詩將楊花與清幽靜謐的夜景描寫得出神入化。確實,張先自傲的“三影”可升級為“四影”,而張先可謂是宋朝的“影帝”了。
3.抓住留白點,嘗試由“象”悟“境”
例:“梧桐”“細雨”
設計依據:留白,是中國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極具傳統(tǒng)美學特征的藝術手法,在古詩詞、音樂領域也能夠體現(xiàn)其獨到的妙處。古詩詞的留白,使作品“在微塵中顯大千,在有限中寓無限”,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進入由“象”悟“境”的個性化解讀的境界。如李清照的《聲聲慢》,詞人沒有切實交待亡夫、亡國之實,卻通過“梧桐”“細雨”在黃昏時分“點點滴滴”的情態(tài)營造出形色兼?zhèn)?、聲情并茂的意境,吸引讀者去聯(lián)想,“腦補”作者的人生經歷、家國之痛,體悟詞人煢煢獨立的處境和凄涼感傷的心境。
4.著眼形音義,發(fā)掘構造之美
例:“照”“流”“迸”“鳴”
設計依據:形美以感目,聲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人們常常稱漢字為象形文字,就是指漢字主要以字形來表意表音。也就是說,漢字造字的第一美學原理,是圖像先于聲音。在品鑒詩歌的過程中,我們不必去細究是圖像先于聲音,還是聲音先于圖像這樣的學術問題,對讀者而言,在品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等詩句時,能夠感受到“照”的皎潔清冷、“流”的泠泠淙淙、“迸”與“鳴”的爆發(fā)與力度,感受到圖像和聲音兩者的疊加帶來的更豐富的美感,感受到視覺上的色調美、空間結構美和聲韻上的節(jié)奏美的共同作用,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詩歌鑒賞水平。
5.中英文對照,品鑒獨特情味
例:“十年”
古詩詞翻譯,歷來是翻譯工作中的難點。意美、音美、形美的特點,大大增加了英譯古詩詞的難度。為了盡可能保持留詩詞的原汁原味,翻譯者常常采用增譯、刪減、詞性轉換和重構法等翻譯技巧。以增譯為例,在翻譯“十年生死兩茫?!睍r,有譯文這樣表達“Ten years now,I am here,you are gone.Though not thought,not forgot.”譯文ten years是對“十年”的直譯,但這直譯過于直白膚淺,少了蘇軾對亡妻的深切思念,為此,許淵沖先生將詩句譯為:“For ten long years,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介詞for的使用,符合英文對于持續(xù)時間的表達方式,強化了10年歲月的漫長;long的使用,更是還原了作者對亡妻從未間斷的懷念之情。這兩個詞的增譯,讓譯文較好地傳遞了原文的信息。
對照中英文版本,讀者在感嘆翻譯難度的同時,也感受到古漢語難以具體言說的獨特魅力。
下表體現(xiàn)活動1的成果。
三、聚焦《登高》,在遷移活動中提升素養(yǎng)
活動2是在活動1的基礎上進行遷移,是在“學進去”的基礎上“用起來”。教師統(tǒng)一指定《登高》這一文本,一是因為它是經典,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明代詩論家胡應麟評價《登高》“前無昔人,后無來學”,是古今七言律詩第一;二是內容相對集中,便于交流探討。學生可結合活動1中受到的啟發(fā)來分析,也可以自尋角度。
以下展示學生鑒賞片段(部分經學生互評、教師修改)。
片段1 觸摸意象符號——“酒”。杜甫自己非常喜歡飲酒,會釀酒招待朋友(“樽酒家貧只舊醅”),更寫過《飲中八仙歌》來贊美幾位好酒的可愛人物,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詳?shù)睦畎?、賀知章、張旭等。如今身體脆弱、精神寂寞的杜甫想喝幾口酒也變成了奢望。但即使顛沛流離,常常受凍挨餓,杜甫仍舊喜好游歷美景,要知道,他二十幾歲便寫出了“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望岳》)這樣豪邁的登山詩。而如今再登山,“青山依舊在”,斯人何在呢?此時此刻的杜甫又該怎樣想象未來呢?杜甫沒有說,只能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了。寫完這首詩三年后,杜甫去世?!缎绿茣分嘘P于杜甫死亡的說法是當他流落到郴州時,地方長官聽說杜甫來了便送來了很多酒肉,古代的夏天普通人沒有冷凍設備,肉大概是腐臭了,但是杜甫很久沒有好吃好喝過了,于是吃了很多酒肉,一下子中了毒,于是詩圣就這樣離開了人間。對杜甫來說,酒能助興、可消愁、亦會送命。
片段2 緊扣核心詞——“風急”。戴建業(yè)教師提到,整首詩的景致其實都是由開頭的“風急”所引起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因為風急,所以吹散了云,天因此更高深廣闊;因為風急,和猿鳴聲相配合,更顯秋景之哀;因為風急,所以落葉聲才會無邊無際環(huán)繞;因為風急,所以鳥兒失去了平時的從容,顯得慌亂;因為風急,所以吹得水泛起漣漪卻仍是“清凈”的。詩人在一開始就把謎底告訴讀者了,但是讀者仍能沉浸在由這兩個字所串聯(lián)出的廣闊多變的畫面中,拍案叫絕,這才是好詩。
筆者將這些片段與以往課堂上學生所寫的鑒賞片段相比,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分析、加工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提升。
四、走進“開放場”,分析型語言能力提升的途徑
“不同性質的文本具有不同規(guī)模的詮釋空間。相對于其他文本,文學文本的詮釋空間較大,詩歌文本的詮釋空間更大,因為詩歌的意指表征頗類似于夢的文本,有著高度壓縮的詮釋空間。”正因為詩歌具有極大的詮釋空間,所以我們要解讀詩歌,提高分析性思維的能力、優(yōu)化思維品質,就要努力帶領學生走進“開放場”。
其一,“詩史互證”。詩史互證,是文學與歷史、藝術與現(xiàn)實的相互滲透,這是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途徑。賞析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句,王旭東教師提出通過“詩史互證”的方法來考察詞中的意象。他對“小山”意象進行了多角度解析,有山眉說、山枕說、屏畫說、屏風說。他以《花間詞》文本為主要文獻依托,將傳統(tǒng)文獻、傳世圖譜與考古實物結合,嘗試還原詞作的原生文學與社會環(huán)境,實現(xiàn)對意象的真實定位,進而完成對意象的深入解讀。
其二,培養(yǎng)問題意識。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追本溯源的欲望,使深度研究成為可能。問題意識及其衍生的批判、內省、重構等行為,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打破碎片化、無序化的認知局限,實現(xiàn)學習理念從“知識本位”到“素養(yǎng)本位”的轉型?!睹ァ肥且皇讞墜D詩嗎?張克中教師在《〈氓〉:哀傷的不是婚姻》一文中提出了這個問題,他結合農業(yè)文明的形態(tài)剛有雛形,而農業(yè)傳統(tǒng)倫理尚未定型的“詩經”時代的環(huán)境進行分析,得出當時只有戀愛婚姻的原始自由狀態(tài)的結論,進而提出“我們不能把文學當作結論而不是過程,這樣會導致閱讀還沒有發(fā)生,文學的審美就已經窄化”的觀點,大大提升了分析鑒賞的格局。
其三,跨學科有機融合。2020年6月,相關部門頒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在發(fā)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币虼?,我們可以以語文學科為出發(fā)點、著力點,輔以歷史、政治、地理、英語、信息技術等學科,探尋學科之間的勾連點:時間、空間、方法、技能、知識、活動……做好學科間的融合、滲透。
上文舉英譯“十年生死兩茫?!钡睦訒r,涉及增譯詞法,這里再舉一例,談談另一種增譯方法——增譯隱含意。以宋詞《鵲橋仙·纖云弄巧》中開頭句“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為例,在英譯時,如果只進行字面直譯,很難使不熟悉牛郎織女典故的外國讀者領會詞中的思念之情,因此,要加上對這一用典的補充與擴展,將其增譯為:“Cloud float like works of art,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and the Maid(In a fairy tale in ancient China,the Cowherd and the Maid were married,but they were restricted by the Queen Mother to meet each other once a year).”范存忠教授說:“有些譯詩經過譯者的再創(chuàng)造,還可以勝過原作?!苯處熥龊每鐚W科有機融合,就可以期待學生在分析古詩詞和翻譯古詩詞方面取得突破性發(fā)展。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應明確“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教師要關注學生,關注課堂,打破學生被動接收信息的桎梏,切實“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孫華麗《中國古詩詞翻譯技巧研究》,《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2] 顧明棟《中國古詩的“開放場理論”——論〈詩經〉闡釋實踐蘊含的開放詩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3] 張克中《〈氓〉:哀傷的不是婚姻》,《中學語文教學》2016年第1期。
[4]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