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嵐熙
前往法國諾曼底科坦丁半島旅行時,托克維爾城堡或許可以成為投宿的選擇之一。這幢位于亞歷克西·托克維爾大街42號的同名城堡僅整體出租。這里距離最近的機場卡昂-卡匹克機場約118公里,視野遼闊、海景完美。用托克維爾自己的話說:“從塔樓頂端,我可以看到征服者威廉正在港口登船征服英格蘭?!?h3>沒有薪水的見習法官
這當然是種比喻的說法。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居住于此時,距離諾曼底公爵威廉“登船征服英格蘭”已過去七百余年。這位以《舊制度與大革命》等佳作聞名于世的作家出生于1805年7月29日。他的外曾祖父馬爾澤爾布是一名穿袍貴族,通過購買世襲職位于1741年進入巴黎高等法院,之后還擔任間接稅法庭首席院長。盡管身份高貴,馬爾澤爾布卻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自由捍衛(wèi)者之一,他曾向國王提交諫言書,反對僅由皇家意志決定、不經議員同意而設立臨時稅。然而,當1792年12月路易十六受審時,他卻挺身而出為國王辯護,最終亦被送上斷頭臺。
出生于這樣的家庭,托克維爾有何思想傾向都不足為奇。不過,他仍然接受了傳統(tǒng)的教育。他的父親埃爾維曾就職于各地,先后在第戎、梅斯、亞眠、凡爾賽等地做過地方行政長官。在梅斯任職時,他將16歲的幼子托克維爾帶在身邊,將其送入梅斯高級中學。從中學畢業(yè)后,根據貴族傳統(tǒng),托克維爾原本會像兩個哥哥一樣開始戎馬生涯。然而,父親對這個頭腦最聰慧的小兒子卻另有打算,希望他學習法律并從政。18歲那年,托克維爾考入巴黎皇家法學院,開始學習法律。四年后,托克維爾拿到了法律學位。當時在凡爾賽任地方官的父親安排他到凡爾賽法院擔任見習法官。據艾普斯坦記述:“當時的法國法院系統(tǒng)是個論資排輩的地方。法院院長也就是首席法官,位于金字塔頂端,下面是副院長和其他七名法官,再往下是三個公訴員。位于最底層的是四名見習法官。他們不拿薪水,工作內容五花八門。”
每年法院開門辦公的第一天,都要由見習法官就一個日常話題發(fā)表演說。托克維爾選取的話題是決斗——這個話題似乎與他個人的經歷有關。在梅斯上中學時,他曾經與一名同學決斗,并受了傷。至于決斗的原因則難以考據。在這次演說中,年輕的見習法官托克維爾發(fā)表了這樣的觀點:只要決斗在習俗習慣中依然受推崇,只要個人榮譽仍舊凌駕于他人性命之上,便永遠沒有可能立法禁止決斗。他還這樣總結道:“要先重塑人民,再重塑公民……之后方能有效立法。”
艾普斯坦評價道:“盡管這篇關于決斗的演說發(fā)表于托克維爾職業(yè)生涯初期,但已體現(xiàn)了典型的托克維爾式思想。”據艾普斯坦說,托克維爾沒有做法官的天賦,且對法律行業(yè)漸生不滿??傮w上,他在凡爾賽法院表現(xiàn)平庸,碌碌無為,連副公訴員也沒能當上。
不過,這份工作并非毫無益處。在凡爾賽法院,托克維爾跟其他幾位見習法官成了好朋友。尤其是古斯塔夫·德·博蒙。跟托克維爾一樣,博蒙也出身貴族,其父儒勒伯爵是法國西部薩爾特市的市長。據說博蒙待人隨和,善于交際,跟內向寡言、拒人千里的托克維爾大不相同。然而兩人一見如故,成為終生摯友。如傳記作家西登托普所說:“托克維爾的思想激發(fā)了博蒙的熱情,他給予了托克維爾帶有保護色彩的友情?!闭窃诓┟傻呐阃?,托克維爾才得以前往美國進行旅行和考察,也才有了后來那部著名的《論美國的民主》。
1831年4月2日,托克維爾和博蒙踏上了北美之旅。他們從勒阿弗爾出發(fā),搭乘一艘美國客輪。此行的名義是考察北美的監(jiān)獄制度。然而踏出的這一步,系半自愿半被迫。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fā)。8月初,查理十世乘馬車逃離巴黎。此后,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即位。對此,托克維爾和博蒙的貴族大家族并不買賬,要求兩人辭官不任。然而兩位見習法官慮及前程,最終都選擇了妥協(xié)。但他們想到了一個好點子,即去北美考察當時被譽為未來制度典范的美國新監(jiān)獄制度。在法國,監(jiān)獄多是地牢、倉庫。而在美國,監(jiān)獄更看重犯人的重塑和改造。因此,把這兩名年輕法官派到美國去一探究竟,新政府倒也情愿。但就這趟考察的費用問題又起了不少爭執(zhí):因為急于離開法國,他們一開始同意自費前往。待到冷靜下來,希望獲得資助時,便碰了壁。但法院最后還是準了他們18個月的事假,讓他們奉命前往北美進行考察,回國后提交報告銷假。據西登托普描述,托克維爾的勁頭更足,貪婪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
在美國,托克維爾和博蒙走訪了當時美國24個州中的17個,行程總計約7300英里。他們考察了興格監(jiān)獄,這里實行奧本監(jiān)獄制度,要求罪犯夜間分房監(jiān)禁,白天雜居勞動作業(yè),但要保持絕對沉默。違禁者將被施以體罰(鞭笞)作為懲戒。在費城,托克維爾和博蒙考察了改革后的監(jiān)獄。這類監(jiān)獄以單獨監(jiān)禁為主。
托克維爾全身心地投入到考察中,并將一切寫在了后來的著述中。之后兩人經由肯塔基和密西西比河谷,開始深入南部各州考察。在巴爾的摩,他們第一次親身感受到了奴隸制,這深深地觸動了心系世人疾苦的博蒙。博蒙與托克維爾還被帶去參觀一個奴隸的牢房,那個奴隸因不堪忍受主人的虐待已喪失心智,終日在恐懼與憤怒中咆哮不已。博蒙決定轉移研究重點,將自己剩下的學術精力都放在對奴隸制、印第安人問題與少數族裔的研究中。
1832年2月20日,兩人啟程回國。兩人不確定在動蕩多變的法國政局中會發(fā)現(xiàn)什么,不知道他們日后將何以為生,也不清楚他們沿途積累的大量筆記、宣傳冊、日記、備忘錄和其他材料將作何用處。但他們唯一確信的是,他們將要寫一篇有關美國監(jiān)獄體系的報告——這是他們美國之行最初的目的。博蒙著手寫作有關美國監(jiān)獄體制的報告主文,托克維爾則進一步對法國的海上監(jiān)獄進行了研究,并圍繞博蒙撰寫的初稿進行查漏補缺。這篇題為《美國監(jiān)獄體系及其在法國的應用》的報告出版于1833年1月,并榮獲法蘭西學院的蒙提昂獎,獎金3000法郎。然而托克維爾對一位記者說:“我對這篇報告的貢獻僅僅是一些觀察結果和筆記,博蒙先生才是真正唯一的作者?!?/p>
一年匆匆而過,托克維爾仍然沒有投入到對美國的寫作中去。1833年8月,他又前往英國,開始了一段為期五周的游訪。英國之旅對托克維爾突破寫作瓶頸大有裨益。到1833年10月,托克維爾將自己關在家中的閣樓上,熱切地投入到寫作當中。此后將近一年,他完成了《論美國的民主》上卷。在那些奮筆疾書的漫長日子里,他成就了一部巨著。法蘭西學院再次授予《論美國的民主》蒙提昂獎,此次獎金高達12000法郎。該書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首印500冊之后,接下來的幾年里又陸續(xù)出版了七版。托克維爾也從此舉世聞名,被世人銘記至今。
之后,不顧家人的質疑,托克維爾娶了比他大五歲的英國女子瑪麗為妻。1836年,托克維爾繼承了前文提到的城堡。事實上這個地方已經有近50年沒有人居住過了。他寫道:“巨大的壁爐散發(fā)出的冷氣比熱氣更多,潮濕的墻壁和走廊上的風呼嘯而過,就像秋天的夜晚一樣愜意?!彼麄冇靡粭l寬闊的車道取代了通往房屋的泥濘小路,并將雙拱廊從院子里搬到了車道入口處。破舊的庭院被一個大草坪取代,形成了一個英式花園。他把工程的監(jiān)督工作完全交給了新婚妻子瑪麗,他在信中調侃道,因為“工人離得太近,根本不適合像我這樣的哲學家”。城堡現(xiàn)在的主人,是托克維爾的后人——哲學家讓-紀堯姆·托克維爾及其妻子斯蒂芬妮。他們完成了對城堡的翻新工程。托克維爾在世時,自己也非常喜歡這一居所。1856年,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我向上帝祈求的只是我和我親愛的妻子身體健康,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這里愉快地度過余生?!钡?,他當時已經患上了肺病——1859年4月16日,托克維爾去世,年僅54歲。如此英年早逝,不能不說是人類思想史的遺憾。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