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玉
一
《杰出公民》。阿根廷導演阿斯頓·杜帕拉特的作品,在拉美和歐洲都獲過獎。
很好的一部電影,看完后我忍不住去豆瓣翻影評??上Ф拱暧霸u一邊倒,絕大多數(shù)觀眾被主人公的視角帶著節(jié)奏,做了這位作家的舔狗。他們只看到作家故鄉(xiāng)的貧窮、落后、愚昧和野蠻。很少有觀眾以故鄉(xiāng)人的視角,來審視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歸鄉(xiāng)之旅,從而對小鎮(zhèn)薩拉斯的人與事有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包容;對知識分子理性的傲慢自大、優(yōu)雅的自以為是,有一種更清醒的認識。
沒有影評認真關注過艾琳這個角色。
作為作家丹尼爾曾經的女友,艾琳出鏡不多。但從一些簡短的臺詞可以看出,艾琳活得不易,并對作家愛入骨髓。丹尼爾離開故鄉(xiāng)三年,她都沒從悲傷中走出來。十五年后,才嫁給現(xiàn)在的男人,也就是作家的好友安東尼奧。
婚后某個下午,丈夫下班回家,還看見心愛的妻子在掩面哭泣,僅僅是讀了丹尼爾的作品。作家所有的作品,她都買齊了。小鎮(zhèn)薩拉斯沒有,她就開七小時車程之外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去買。甚至把女兒都發(fā)展成了作家的粉絲??赡苁菨撘颇?,也可能是主動引導。
正如安東尼奧所說,艾琳一輩子都在追隨作家的步伐。夫婦倆都對丹尼爾說他們婚姻幸福??煞N種跡象表明,并非如此?,F(xiàn)在的艾琳一個人獨居,在30 公里外的鄉(xiāng)村小學教書。嘴里說是那里的孩子太孤獨,父母農活繁忙,顧不上他們,實際上,只因那里是丹尼爾外婆的家,小時候作家曾在那里度過很長一段時光。那里或許也是兩人的初識初交之地。
艾琳的這份情感,讓人聽之心驚,聞之落淚。電影沒有給出丹尼爾出國的原因,但肯定不是兩人情感破裂所致,要不然艾琳也不會長時間走不出心靈的陰影。丹尼爾的出走,應該跟他強烈的個性有關,那種偏執(zhí)、沖動、寧折勿彎的性格,實在難以與故鄉(xiāng)含糊、溫吞、庸常的派頭和光同塵。母親的死,以及與父親的不和,應該是他離家出走的直接導火線。要不然,十年后父親死時,作為唯一的兒子,他不可能不回來參加葬禮。
20 歲左右出國,一走就是40 年。作品內容寫的全是故鄉(xiāng),可自己卻再也不踏足故鄉(xiāng)看一眼。不但不回去,故鄉(xiāng)的親朋師友也不聯(lián)系一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班牙是阿根廷的母國,都是講西班牙語。待在巴塞羅那,不管是地理距離,還是心理距離,離故鄉(xiāng)都不算遙遠。
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這是唐代韋莊的詞。姑且相信丹尼爾不敢回鄉(xiāng),斬斷與故鄉(xiāng)的一切聯(lián)系,有他自己的考量,是不得已的心靈選擇。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一生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逃避那個地方。”
但現(xiàn)在呢,現(xiàn)在回來干什么?檢閱?拿獎?立像?演講?采訪?衣錦還鄉(xiāng)?接受歡呼和掌聲?
這難道就是一個好選擇?至少對艾琳不是,對昔日的好友安東尼奧也不是。當年,他已是艾琳心靈之堤最重要的那抔土。由于他的單方面撤離,艾琳的世界潰不成軍、洪災泛濫,三年不平?,F(xiàn)在,他甚至都沒打聲招呼,就披著一身榮耀回來了。就像一顆流星突然砸進艾琳40 年才撫平的心湖,要艾琳如何迎接他?
正如安東尼奧所說:“你別被政客糊弄了,他們只想與你合照?!睕]錯,邀請他返回故鄉(xiāng)的,只是官方意志,市長想靠這事,為自己添一小筆政績。故鄉(xiāng)絕大多數(shù)人,沒有盼他回來的意思。沒錯,他寫的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卻沒幾個人看他的書。隨著他聲望日隆,故鄉(xiāng)人最多不過是知道他的名字而已,有時一糊涂,甚至忘了他究竟是做什么的。他不是一個暢銷書作家,至少在母國阿根廷不算暢銷。
導演安排他站在一輛高大的消防車上檢閱故鄉(xiāng),或者說讓故鄉(xiāng)人瞻仰。豆瓣影評只看出了薩拉斯人行事的局促、荒唐和不得體,殊不知導演在這里還運用了象征手法。
作家突如其來的到訪,對故鄉(xiāng)人來說,跟一輛拉響警報、呼嘯而來的紅色消防車沒有區(qū)別。消防車的到來,與丹尼爾的返鄉(xiāng)一樣,表明三個意思:有事情在發(fā)生;事情可能比較大;但跟自己沒關系。
所以,作家注定只能對著空曠的街頭揮手致意。回應他的,只有零星幾人。更多路人并沒停下匆匆的腳步。沒有哪怕一個粉絲尖叫著,揮著手,激動地跟著消防車跑。
二
無疑,對艾琳來說,丹尼爾的回鄉(xiāng),不完全是壞消息,她幻想這一刻,也許很多年了。只是當這一刻真的來臨,她又感到猝不及防?;艁y無措的心,就像她那輛接二連三拋錨的小汽車??勺骷叶疾畈欢喟阉袅?,沒有主動找她,甚至都沒想過要找她。
這對跨越40 年時空的戀人,終于還是在酒店大堂相見了,是艾琳主動的??梢钥闯鰧а輰Π者@個角色的善意。1954 年出生的丹尼爾,導演找了1949 年出生的奧斯卡飾演。與他年紀差不多大的艾琳,導演卻找了1961 年出生的安德麗婭飾演。初眼看去,一臉花白胡須的丹尼爾與風韻猶存的艾琳,好像一對老少戀。
天可憐見,無盡歲月并沒有摧垮安靜度日的艾琳,反倒是獲了巨獎的丹尼爾,一直在忙碌與空虛中掙扎,精神狀態(tài)極為不佳。自獲獎后,他出席全球各種活動,推卻的活動則更多。他已經五年沒寫文學作品了。
或許是因為迷失,找不到未來的方向,才對故鄉(xiāng)的邀請,怦然心動。他不要陪同,不要記者,想像一個普通人那樣返鄉(xiāng),去尋找記憶、溫情和安寧,同時與過去做個了結。
但是,怎么可能?他一上飛機,飛機里就有恭維他的播音,提醒他不再是一個普通人。而他才到故鄉(xiāng),他的經紀人就給當?shù)匕l(fā)了一串關于他飲食起居的注意事項,將他與故鄉(xiāng)區(qū)分開來。
他不知道,潛意識里,他也把自己當作了一個凌駕在故鄉(xiāng)之上的大人物,入鄉(xiāng)隨俗,他頭腦中沒這個概念了。他都可以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不顧起碼的禮儀,大放厥詞,還自以為是地等著大家給他鼓掌,故鄉(xiāng)的風俗規(guī)矩又算得了什么?
或許這次回來,他就想用自己所謂的先進思想和理念來反哺家鄉(xiāng)吧?同時證明當年的自己是對的,而故鄉(xiāng)是錯的。事實上他正是這樣做的,并且毫不妥協(xié),以致最后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像一只人人喊打的老鼠,差點被一粒憤怒的子彈結束生命。
回到故鄉(xiāng),他沒有去打探親朋師友的下落,也沒有急著去拜訪他們。反倒是曾經的小學老師跑來聽他演講,他也不覺得驚訝,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合影時,他與市長人高馬大地往中間一杵,全然不管遮擋了后面多少笑臉?,F(xiàn)在他理所當然成了故鄉(xiāng)的中心,其他人都是陪襯和背景。
在作家的意識里,當年自己是被故鄉(xiāng)逼走的,現(xiàn)在自己強大了,單槍匹馬,不帶任何隨從和記者,他也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來面對故鄉(xiāng)。所以一見面,不是艾琳抱怨他為什么40 年音信全無,而是他反問艾琳為什么不來聽他的演講。他根本沒揣測艾琳這份情怯后面,究竟包含多少刻骨銘心、難以釋懷的東西。
他回來帶給艾琳的唯一禮物,就是把她的女兒睡了。這樣,艾琳情感的不幸,又延伸到了自己女兒身上。她用作家的書,把女兒培養(yǎng)成了一個故鄉(xiāng)厭棄者,想借青春的肉身,跟作家遠走高飛。編劇在這里還算留手了,若換個編法,作家睡的很可能就是自己與艾琳的孩子。艾琳罵他骯臟。他辯解說,不知道是她女兒。
那么,不是她的女兒就可以隨便睡嗎?小鎮(zhèn)只有這么大,差不多都是熟人,彼此都沾親帶故的。不是艾琳的女兒,也可能是他小學老師的孩子,或其他熟人的孩子。孩子不懂事,他一個六十歲的老頭也不懂事嗎?這就是他從歐洲學來的先進思想和理念?只要你情我愿,就可以肆意妄為,顛鸞倒鳳?
性,從來都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丹尼爾把女孩的投懷送抱,看作是靈魂崇拜。而女孩的目的卻很世俗。作家接受了女孩的肉體,卻沒有幫她實現(xiàn)愿望。等安東尼奧向他炫耀與艾琳有多恩愛時,作家竟向安東尼奧炫耀女粉絲有多瘋狂。活該他最后被女孩男友的一顆子彈送離故鄉(xiāng)。
后來在新書《杰出公民》的發(fā)布會上,作家居然還有臉把肩窩邊的那塊彈痕向觀眾展現(xiàn)。鬼知道在書里,他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寫成了啥樣?正如他自己所說,世間沒有事實,只有解讀,真相就是被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那種解讀。
導演在此給的是近鏡頭,當作家滿臉得色、肆無忌憚地說完這話,觀眾就應該能發(fā)現(xiàn),導演對丹尼爾抱有的善意,并不比薩拉斯人多一分。換句話說,導演只是冷峻地站在公正立場,來呈現(xiàn)作家的這次故鄉(xiāng)之行。他兩不相幫,只客觀呈現(xiàn)雙方在觀念、文化、思想和利益上的對撞。
三
丹尼爾的這次返鄉(xiāng),最受傷的,還不是艾琳,而是艾琳的丈夫安東尼奧。這個可憐的男人,一輩子活在作家的陰影下。他一見到作家,就說在這場愛情戰(zhàn)中,自己贏了。
這話的信息量可大了,當年艾琳、作家和他,應該是三角戀。可他贏了嗎?作家走后15年,艾琳才嫁給他。艾琳一生沉溺在作家的書中無法自拔,接著女兒也成了作家的粉絲。同在一個屋檐,安東尼奧成了心靈上的孤家寡人。
他一邊說與艾琳的感情如何好,每晚兩人都抵足而眠,并希望艾琳是他共度余生的女人,一邊又厚顏無恥地向作家宣稱,小鎮(zhèn)妓院里的所有妓女,都與他做過二三十次。他說男人可以一夜風流,只要每晚記得按時回家,就是對妻子的尊重。反過來,妻子也可以與別人有婚外情。最后,他落寞地把頭扭到一邊,自言自語:“不然,你又能怎么樣呢?”這話,把所有觀眾的心都弄疼了。
安東尼奧扭曲的情愛觀,顯然是在妻子那里得不到情感滿足而形成的。追根溯源,癥結就在作家這里。作家離開故鄉(xiāng)40 年,可他的影子在這個家仍無處不在。難怪安東尼奧會放浪形骸,喝酒買醉。誰知道他曾與艾琳干過多少架,事后又有多少次乞求艾琳原諒呢?他當著作家的面,狠吻艾琳,然后又搖搖頭,說自己就是個混蛋。內心太糾結了。
很顯然,丈夫非常擔心妻子與作家舊情復燃,所以處處要秀恩愛。沒想到,這回作家的目標是他女兒。實在是太操蛋了?;蛟S是女兒與作家的緋聞被人知道了,或許是妻子與作家的舊情被人傳開了,酒吧有人說了傷面子的話,他才大打出手,把對方送進了醫(yī)院,自己也是一臉的血肉模糊。最后,安東尼奧又與女兒的男友一起開槍,將作家送出了薩拉斯。是的,作家差點性命不保,但誰知道這起槍擊案,薩拉斯的兩個倒霉男人最后會判多少年徒刑呢?
薩拉斯視覺藝術協(xié)會會長羅梅羅博士扯掉了作家最大的遮羞布。他直言作家對故鄉(xiāng)充滿了怨恨與憎惡,他對繪畫的欣賞品位,只符合外國人的習慣,卻又想像他的文字一樣,把自己的感覺和意志,強加在故鄉(xiāng)頭上。他在文學作品里,視父老鄉(xiāng)親為無知反常的人,把他們看作垃圾,試圖把最骯臟的人類行為歸咎于故鄉(xiāng)人。這個百萬富翁四十年來所有的工作就是誹謗故鄉(xiāng)。他向歐洲人卑躬屈膝,是歐洲人的奴仆??吭g毀故鄉(xiāng)在歐洲混得風生水起,他就是一個小丑,一個叛徒,卑賤下流。但丁的《神曲》將這類人鎮(zhèn)壓在地獄最底層,因為背叛是最大的罪惡。一邊出賣故鄉(xiāng),一邊還想贏得受害人的信任和喜愛,他就是《最后的晚餐》里的那個猶太。
很顯然,羅梅羅會長的這番話,充滿了夸張和惡毒。因為作家沒讓他如愿以償獲獎,他才這么氣急敗壞,口不擇言。在這里,導演又一次表現(xiàn)出了他的公正立場,把一部分故鄉(xiāng)人的觀點,借這張挾私泄憤、毫無遮攔的嘴巴說出來。
那么,會長的這份評判,究竟有幾分真實,又有幾分公正?就留給讀者去揣測吧,但作家真實的模樣,由此可以管窺一斑。艾琳說作家不管是天真,還是自戀,都讓她覺得震驚。意思是說,作家不應該選擇在故鄉(xiāng)與他人起沖突。羅梅羅會長罵他把一切搞得無法收拾后就跑了。以前是不是這樣,編劇沒給答案但這一回確實是這樣的。當年故鄉(xiāng)是強大的,他是弱小的。現(xiàn)在故鄉(xiāng)依然強大,而他也成了龐然大物,兩者對撞,自然比以前更加劇烈。
艾琳懇請丹尼爾一生中就聽她一次勸,一定要盡快離開薩拉斯,否則后果難料。這話透露了作家的固執(zhí)。從前,一意孤行的他肯定是很少能聽進別人的話。這次,他算是聽進去了??上砹耍褵o法擺脫被槍擊的命運。搞笑的是,傷害他的,居然是最不可能傷害他的那家人。由此可見,他被故鄉(xiāng)厭棄到了何種程度。
現(xiàn)在問題來了,作家是對的嗎?如果他是對的,那么整個故鄉(xiāng)都錯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握玫瑰,必受其傷。丹尼爾衣錦還鄉(xiāng),官方給他授予“杰出公民”的榮譽稱號,并為他豎立了一尊雕像。這是多大的榮耀。隨著榮耀而來的,是有人想請他吃一頓飯,希望他捐助一臺輪椅,想以采訪他的名義打個廣告,請他做繪畫大賽評委并稍微照顧一下當?shù)刂耸?,這其實都是幸福的小煩惱,他可以委婉拒絕,拒絕不了,也可以入鄉(xiāng)隨俗,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生于斯,長于斯,故鄉(xiāng)的這一套,他又不是不知道。在這個偏僻小鎮(zhèn),一些人囿于見識和思維的局限,做出某些出格的事來,作為大人物的自己,難道不應該加以理解和同情嗎?
這里是薩拉斯,不是每個人都具有巴塞羅那市民的品質和素養(yǎng)。正因為文明化程度不高,才讓作家有機會在書中販賣故鄉(xiāng)的落后與愚昧。他不能喜歡的就收入囊中,比如年輕女粉的獻身。不喜歡的就拒之門外,比如老年男人的請飯。丹尼爾回到故鄉(xiāng),大談歐洲“先進”文化,而事實上,文化這東西,互相包容,才能誕生新文化,互相對抗,只會兩敗俱傷,或是一方毀掉一方。再說了,文化的背后絕對是站著利益的。離開利益談文化,只會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無法拔足。就問丹尼爾文學作品的利益出發(fā)點,是放在了哪邊?他真的是在為全人類謀取精神利益嗎?
也許是覺察到了自己的錯誤,作家才想起要為那個可憐的癱瘓者訂購一臺輪椅,要去看看童年時與父母居住的房子,以及父母的墳塋。這其實都是一些最樸素的情感,被痛罵之后,丹尼爾才醒悟過來。他是一個情商很低的斗士,偏偏成了作家,而且是著名作家。這個世界,可真奇怪。這個諾貝爾文學獎,令人生疑。難怪作家自己都不以為然,在頒獎典禮上,怪話連篇。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一個細節(jié),作家上墳,并沒有為父母送去鮮花,而是在母親墳前采了一朵黃花,夾在書頁之中?這其實透露了他的處世原則,對這個世界,他沒有付出的想法,只有獲取的念頭。這朵黃花帶給他的心靈慰藉,要遠比他對父母的掛念多。換句話說,他需要這朵黃花來撫慰異鄉(xiāng)不安的靈魂,而不是靠它來睹物思人。
他不停攫取故鄉(xiāng)的人和事,衍生成文學作品,以此來謀生謀名,來證明自己離開糟糕故鄉(xiāng)的正確性,通過輸出故事、情緒、觀念和價值來撫平內心的激蕩與焦慮。至于正確與否,對世界會帶來什么,則不在他的考慮之列。
他是這么想的:作家就算是一個不道德的怪物,也不會使他的身份貶值。作家只是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不是寫道德倫理宣傳冊。書中人物的可恥行徑,只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贊同或反對這種行為。他就喜歡寫故鄉(xiāng)的黑暗和陰冷,他拒絕寫那些所謂美好的東西。
也許美好的東西,他無法審美,也無法藝術化。批判與揭露才能引起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
四
很顯然,寫作道路上的順風順水,讓丹尼爾從自信變成了自大。就像他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大放厥詞后,還杵在臺上逼著觀眾給他鼓掌一樣,在故鄉(xiāng)的最后一堂講座,即便只有五個聽眾,他還在幻想成為民族英雄,他認為自己離民族英雄還差一步,那就是死亡。意思是說,等他死后,阿根廷必會視他為民族英雄。盡管這位民族英雄對故鄉(xiāng)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知所謂,并且可有可無。
但他還是高估了自己。事實上,并不是每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都能成為民族英雄,在阿根廷,也不需要等到死后,才能成為民族英雄。
市長把他與馬拉多納、教皇、荷蘭女王、梅西并列在一起,稱為阿根廷的民族英雄。那只是市長的個人看法,而且有恭維的成分。馬拉多納與梅西,因足球聞名于世,他們帶給了全世界熱情、熱血、雄性美感和力量,確實能光大阿根廷門楣。教皇是指阿根廷首都主教貝戈利奧。他被梵蒂岡選為第266 任教皇,這是拉美地區(qū)的首位教皇,也是1300 年來第一位不是產生于歐洲的教皇,確實是阿根廷的巨大榮耀。荷蘭女王是指阿根廷女孩馬克西瑪。她嫁入荷蘭成為王后,不但是歐洲的政治明星,還多次為家鄉(xiāng)阿根廷在國際上站臺撐腰,也算得上是阿根廷的民族英雄。以上四位,現(xiàn)在都還健在。
如果沒有弄錯的話,迄今為止,阿根廷還沒有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丹尼爾只是一個虛構人物。阿根廷偉大作家博爾赫斯舉世聞名,若把他看作阿根廷的民族英雄,一點也不為過。反倒是類似于丹尼爾這種作家,能不能成為民族英雄,則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電影對丹尼爾的塑造,跟中國某個旅法作家很相似。假設未來阿根廷真有一個旅歐作家靠書寫故鄉(xiāng)的冷漠、愚昧、落后和殘酷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估計阿根廷人也會棄之如敝屣。
文學究竟要怎么寫,并無定法。丹尼爾說,作家只寫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理解到的那一面。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解讀。作家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參照,自戀又自負。虛榮心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最大動力。
不能說他錯了。從某個角度來看,他應該是對的。不對的是那些評審機構和權威人物,憑什么世界名著就由他們來欽定?丹尼爾討厭那些文化機構和文化政策,說文化不需要保護和弘揚,有生命力的文化,能傲立于任何寒冬時代??伤乃歇勴棧际侨f里之外的文化機構評推出來的。他寫的是故鄉(xiāng),卻在故鄉(xiāng)水土不服。一書本都沒有拿回故鄉(xiāng)實踐檢驗,這又算什么呢?
網絡時代之前,都是用權威復制權威,用權威塑造權威。這樣的時代將一去不返??纯磭鴥让磕陙y哄哄評出來的文學獎項就知道了,社會不買賬,人民不買單。獲獎作品只能束之高閣,其傳播力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可以不唱政治和文化的高調,可好的文學作品至少不能讓人心墮入黑暗,不能讓社會產生更大矛盾,不能讓文明失去助推力量。它得給人心溫暖,給社會生機,給未來希望。
時代不同了,未來就把文學直接交給人們吧。請相信人們,他們的判斷力不會比所謂的權威差。事實上,即便我們不放權,人們也已通過網絡途徑,選擇了屬于自己的文學。這個時代的所有文學獎項,只是評了個寂寞,包括諾貝爾文學獎。
其實不僅僅是文學,所有的藝術門類,在互聯(lián)網時代,都屬于民間,也歸于民間。所有的文藝權威,都將退出社會舞臺,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