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云
(合肥市望湖小學 安徽合肥 230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勞動開創(chuàng)未來”,勞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將勞動教育融入語文課堂內外,能夠讓學生形成勞動觀念、提升勞動能力、培養(yǎng)勞動精神。
勞動觀念其實就是對于勞動和勞動人民以及勞動所取得的收獲的看法、態(tài)度和情感。在語文學科中,無論是課內的文本閱讀,還是課外的延伸閱讀,很多文章都能讓學生正確理解勞動對于個人生活、家庭幸福、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和人類發(fā)展的意義,閱讀這些文章有助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崇高的觀念。
在現行小語教材里面有很多課文蘊含勞動教育元素,語文老師應當善于挖掘,在學習和理解課文中幫助學生形成勞動觀念。如我在進行《挑山工》一課的教學時,播放了挑山工挑貨上山的視頻,使學生通過畫面非常直觀地感受到了挑山工這些勞動者的不容易。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我組織學生就“挑山工的勞動給你什么感受”“在山上已經有纜車的情況下,挑山工有何存在的價值”等話題展開探討,通過討論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勞動光榮感。再如在《落花生》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在學生充分了解種花生和收花生整個過程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在學校種植園的勞動實踐,描述勞動的場景,分享勞動的喜悅。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進一步體會到勞動的偉大與勞動的美麗,增強勞動觀念。
語文老師一定要抓住契機,通過這些具有導向性的課文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他們體會勞動的光榮、偉大,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勞動的認識,培養(yǎng)他們熱愛勞動的情感。
很多文學作品對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指導學生進行課內文本的閱讀,也經常鼓勵他們進行課外閱讀,特別是閱讀一些和勞動相關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如在學完《刷子李》這一文本之后,我讓學生課外再閱讀大作家馮驥才先生的小說《俗世奇人》,感受作品中所蘊含的勞動思想。馮驥才在這部作品中通過對刷子李等奇人奇事的描寫,贊美了千千萬萬個像刷子李這樣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者。在之后的閱讀交流課上,學生紛紛表達了對勞動者的敬佩之情,像賣糖果一抓準的張秉貴、公交車售票員李素麗等。學生由此明白,正是無數勤勞勇敢的中國人用自己雙手、用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在的輝煌,在閱讀中進一步夯實了勞動觀念。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的“快樂讀書吧”推薦閱讀的是中國民間故事,其中許多故事贊頌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這是進行勞動教育非常好的素材。牛郎織女用辛勤的勞動共創(chuàng)美滿的生活;木蘭在替父從軍前織布勞作;《美麗的壯錦》中老媽媽沒日沒夜地織錦,最終美景成真……民間故事代代傳承,故事里主人公的勞動精神對于學生形成勞動觀念具有促進作用。
在課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勞動思想,通過語文課堂內外結合,學生對勞動形成正確的情感和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勞動精神是關于勞動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質,學生要領會勞動精神的內涵,明白勞動精神的意義,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寫作讓學生表達感悟,進而培養(yǎng)孩子們的勞動精神。
在寫作前引導學生去觀察,在觀察中去感悟,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我校位于城鄉(xiāng)接合部,很多學生生長在農家,所以每年春天我都會讓學生去觀察稻田,觀察稻谷生長和收獲的過程。小雨同學觀察后在日記中寫道:“我期待著去外婆家的田野奔跑。遠遠看去,一定是一片金黃的地毯吧,等我走近,微風一吹,沉甸甸的谷穗肯定會微笑著向我招手致意!”薇薇同學這樣寫道:“這些天,我來到了田間地頭,看到了秧苗是如何長高的,看到了稻谷是如何長出來的,我還參與了稻谷的收割,這個過程太奇妙了,我不僅學會了連續(xù)觀察,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甚至覺得我的意志力都在提升,這次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涵天同學寫了這樣的話語:“‘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秧苗長大變成稻谷的過程讓我明白了何為春種秋收,我更能感受到農民伯伯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以后,我要更加珍惜糧食,積極響應光盤行動,拒絕鋪張浪費?!?/p>
水稻種植和收割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的,觀察這一過程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勞動精神,進而繼承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所以我們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近距離觀察勞動過程中不斷感悟勞動精神。
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勞動人民的辛勤與創(chuàng)造,所以我不僅讓學生去觀察,更鼓勵學生用筆去描寫勞動的場面,弘揚勞動精神。在一次“我給小樹穿衣服”的活動結束后,小阮同學在習作里寫道:“語文老師取出來一袋白灰,只見他把這些白灰倒一些在盆里,接著他又倒入半盆水攪了攪,就用刷子在樹上刷了起來,老師給我們示范了兩棵,剩下的交給了我們。我們照著老師的樣子,蘸了一下白灰水,可刷子老不聽話,老是搖搖晃晃的,我的身上很快被濺了好多白點兒。一開始我們刷得特別有勁兒,可是刷了一會兒,我們就累得不想動了,個個汗流浹背,老師鼓勵大家一定要堅持下去,大家又提起精神,刷了起來……這次勞動令我難忘,因為我們用勤勞的汗水為樹木的成長護航,我真感到自豪。”
我也經常鼓勵學生用筆去記錄勞動的所思所想,抒發(fā)自己對于勞動的感悟。小陳同學在日記中寫道:“媽媽不在家,我要給媽媽一個驚喜,我用掃把將每一個角落都清掃得干干凈凈,又拖地和擦桌子,擦干凈后我累倒在床上……媽媽回來夸贊我長大了,聽完媽媽的話,我心里美滋滋的。我突然發(fā)現,雖然勞動很辛苦,可是當我們看到勞動成果后,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終于理解了這句話——幸福生活靠我們的雙手勞動來創(chuàng)造?!?/p>
沒錯,勞動是崇高的,是偉大的,更是光榮的,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勞動,只有勞動才有收獲。學生在習作中充分表達對勞動的感悟,并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弘揚勞動精神。
勞動能力指的是正確使用常用的勞動工具進行實踐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在語文課堂上和課外,老師可以經常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勞動能力在實踐操作中不斷提升。
最新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中國美食》這篇文章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很多美食——涼拌菠菜、紅燒茄子、水煮魚、小雞燉蘑菇等,而且還提到了很多美食的做法。我在上這一課的時候開展了一次“我是小小美食家”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和家人一起開啟美食之旅。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積極動手自己制作美食。在班級群的展示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份份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笑臉。有學生表示: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餓肚子啦!家長們對這樣的活動贊不絕口,紛紛表示孩子在家里能做好家務,鍛煉了勞動能力。
新課標提倡跨學科教學,為此我在教學中經常與美術老師合作,在美術活動中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如在元宵節(jié)活動中,我們設計了“花燈制作”這個環(huán)節(jié),讓美術老師同步教授相關美術知識,在“花燈造型”方面對學生作具體的指導,要求學生變廢為寶,充分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或者廢棄的材料。學生利用小瓶子、塑料碟、瓶蓋、牙簽、廢舊紙箱等做出了形態(tài)各異又獨具特色的花燈,掛在班級走廊上,令人賞心悅目。
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自己動手進行勞動實踐,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而且充分鍛煉了勞動能力。
最新版四年級語文教材有一個單元的寫作主題是“記一次活動”,為此我提前和學校食堂聯系好,帶學生在學校食堂舉行了一次包餃子活動。當天上午,大家齊聚食堂開始忙碌起來。食堂工作人員提前準備好包餃子所需要的材料,還指導學生如何和餃子餡,學生學著將肉和白菜和在一起,然后進行調味。接下來大家分工合作,秩序井然,忙得不亦樂乎。大概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學生包出了一排排有大有小、有圓有扁的餃子,每一個都獨具特色、有模有樣。最后廚師幫我們下餃子,一盤盤有著熱氣和香氣的餃子端上了桌,寒冷的冬日在學生們開懷的笑容里也變得無比溫暖。學生們在快樂地包餃子和品嘗餃子的過程中收獲了友誼和樂趣,也讓自己的勞動能力在團結合作中進一步提升。
此外,我還經常從課文中選擇適合學生參與的勞動項目,進一步凸顯勞動教育。在學習《祖父的園子》《四時田園雜興》等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根據文本,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進行種植。學生在學校的百草園中選擇“種植角”,以小組為單位認領、培育植物,并且進行觀察記錄,進一步感悟勞動的價值,體驗勞動的快樂,不僅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不斷提升勞動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探尋語文教學和勞動教育的融合策略與路徑,讓勞動教育在語文課堂內外不斷生長,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