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娟
白內障是眼科中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晶狀體渾濁所致,是全球致盲性眼病的重要病因之一[1]。隨著晶狀體超聲乳化技術的不斷進展,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PHACO)+人工晶狀體(IOL)植入術目前已成為白內障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有助于促進患者視力恢復[2-3]。而手術的規(guī)范操作也是保證療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PHACO+IOL 植入術中,完整的環(huán)形撕囊是確保手術成功的主要因素,可直接關系到后續(xù)手術步驟的順利進行,若環(huán)形撕囊處理不當,也會對術后視覺質量產生不良影響,不利于視力的早期恢復。有研究顯示,在白內障術中使用囊袋染色劑,有助于提高囊袋的可視性,從而降低撕囊難度,在提高手術安全性方面有重要意義[4]。吲哚菁綠屬于一種活體組織染色劑,既往多用于胃腸手術、甲狀腺手術中,可明顯提高手術精準性,改善患者預后[5-6]。本研究探討吲哚菁綠輔助PHACO+IOL 植入術治療白內障的效果及對眼壓、角膜內皮細胞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0 年1 月到2022 年10 月本院接受PHACO+IOL 植入術治療的白內障患者86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白內障診斷標準,通過裂隙燈、視力等檢查確診[7];②晶狀體核硬度分級II~III 級;③單眼手術;④中央角膜內皮細胞計數>2,000 個/mm2。排除標準:①同時伴有其他眼部疾??;②既往眼部受過外傷;③伴有玻璃體積血、視神經病變、視網膜剝離等情況;④伴有神經系統(tǒng)性疾病、顱內腫瘤等;⑤先天性白內障;⑥既往已接受過眼部手術;⑦精神異常。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 例。見表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PHACO+IOL 植入術治療,手術均由同一組醫(yī)師操作完成。手術步驟:術前使用托吡卡胺充分散瞳處理,用2%利多卡因進行球后神經阻滯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上方透明角膜做切口,于3 點位置15°穿刺刀行輔助切口。觀察組在前房注入0.25%濃度0.1~0.2 mL 吲哚菁綠(丹東醫(yī)創(chuàng)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前囊膜染色,停留時間30 s;對照組不使用吲哚菁綠。充分沖洗前房,再注入透明質酸鈉后進行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處理,直徑5~6 mm。采用常規(guī)囊袋內超聲乳化處理,植入IOL,吸出殘余的粘彈劑,水密切口,確保切口無滲漏情況。結膜囊中涂抹典必殊眼膏,包扎術眼,完成手術,術后均常規(guī)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進行滴眼處理,1~2 滴/次,4 次/d,連續(xù)滴眼1~2 周。
1.3 觀察指標 (1)撕囊情況:比較兩組術中撕囊成功率,判定標準為:前囊撕開連續(xù)、光滑,無鋸齒狀或者撕裂狀的豁口,前囊膜緣也連續(xù)完整,直徑范圍5.5~6.0mm,且前囊口位置居中。(2)視力、眼壓、角膜內皮細胞數量:分別于術前、術后1 周及1 個月時評價,采用標準對數近視力表記錄最佳矯正視力(BCVA),日本NIDEK NT-510 非接觸式眼壓計測定眼壓,日本TOPCON SP-3000P 角膜內皮顯微鏡記錄角膜內皮細胞數量。(3)安全性:記錄觀察組術后是否有吲哚菁綠染料殘留等情況,比較兩組術眼對手術的反應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撕囊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撕囊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BCVA 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BCVA比較[(±s),logMAR]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BCVA比較[(±s),logMAR]
注:與術前比較,*P<0.05
?
2.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眼壓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點眼壓比較[(±s),mmHg]
表4 兩組不同時間點眼壓比較[(±s),mmHg]
?
2.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角膜內皮細胞數量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角膜內皮細胞數量比較[(±s),個/mm2]
表5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角膜內皮細胞數量比較[(±s),個/mm2]
注:與術前比較,*P<0.05
?
2.5 安全性評價 術后24 h 后,觀察組患者均接受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前囊膜、角膜內皮、虹膜、前房、人工晶狀體等部位均無吲哚菁綠殘留或著染情況,該組患者有3 例角膜水腫、4 例前房炎癥反應[其中3 例(+)、1 例(++)]、3 例術后發(fā)生囊膜渾濁,術眼對手術的反應率為23.26%。對照組術后有6 例角膜水腫、9 例前房炎癥反應[其中2 例(+)、4 例(++)、3 例(+++)]、5 例術后發(fā)生囊膜渾濁,總發(fā)生率為46.51%,觀察組術眼對手術的反應率低于對照組(χ2=5.119,P=0.024)。
白內障的發(fā)生主要和多種因素所致的晶狀體代謝紊亂、蛋白質變性等相關,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視力模糊、視力減退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可失明[8-9]。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PHACO+IOL 植入術在該病的治療中已體現(xiàn)出獨特的優(yōu)勢,而成功的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處理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若在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期間,術者無法清晰的辨別晶狀體前囊膜和皮質的關系,易造成囊膜口放射狀撕裂,導致環(huán)形撕囊失敗,或是在撕囊時過于謹慎,導致撕囊口偏小,這同時會加劇術中操作難度,影響到手術的順利進行。
研究顯示,有效的前囊膜染色劑能提高術中撕囊的精確性,同時能相應的提高手術安全性及總體療效[10-11]。吲哚菁綠是一種外源性的組織染色劑,注射后可迅速顯影,同時半衰期較短,15~20 min 則可被機體代謝,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較高[12-13]。近年來,關于其在白內障患者術中的應用也受到廣泛關注,相關報道顯示,吲哚菁綠染色能有效提高前囊膜的能見度,并降低術中撕囊難度,進一步提高手術成功率,應用效果明顯[14]。馮希敏等[15]研究將吲哚菁綠應用于白內障合并角膜斑翳患者術中的前囊膜染色中,結果顯示其不僅能緩解角膜損傷、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且不會增加手術時間,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本研究顯示,應用吲哚菁綠輔助治療的患者撕囊成功率明顯更高,且術后1 周、1 個月時角膜內皮細胞數量更多,術眼對手術的反應率更低。分析原因:(1)PHACO+IOL 植入術術者視野不清,可能會導致超聲乳化機頭或劈核鉤對前囊膜造成不必要的損傷,而通過吲哚菁綠進行前囊膜染色后,囊膜和晶體皮質之間有明顯的綠色和白色對比,術者可更清晰觀察到眼內組織,有利于分辨囊膜邊界及撕囊位置,提高手術可視性,也便于術中及時的控制及調整撕囊方向,提高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成功率。(2)若術者無法辨別眼內組織關系,在超聲乳化時可能會出現(xiàn)超聲操作平移等情況,損傷角膜內皮,導致角膜內皮細胞數量丟失過多,容易增加術后角膜水腫、囊膜渾濁等發(fā)生率,而吲哚菁綠前囊膜染色后可降低手術風險,避免對角膜內皮的損傷,降低囊膜渾濁發(fā)生率,積極減少術眼對手術的反應率。而在前房炎癥反應中,觀察組炎癥反應程度為3 例(+)、1 例(++),對照組為2 例(+)、4 例(++)、3 例(+++),使用吲哚菁綠輔助治療的患者總體術后前房炎癥反應程度更輕微,主要原因是由于吲哚菁綠進行前囊膜染色后,在減少術中損傷的同時,也能降低手術所致的炎癥反應,緩解前房炎癥反應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眼壓、BCVA 比較均無明顯差異,表明輔助吲哚菁綠不會對患者的眼壓及視力恢復產生不良影響,同時應用吲哚菁綠的患者術后無染料殘留,具有較好的應用安全性。
綜上所述,吲哚菁綠輔助用于白內障患者PHACO+IOL 植入術中可提高撕囊成功率,并能減少角膜內皮損傷,且不影響眼壓及視力恢復,能更好的提高手術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