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發(fā)現》雜志網站10月16日報道,隨著冬季臨近,動物開始準備休眠至春天。冬眠是某些動物在嚴冬條件下使用的一種生存策略。動物顯著減少代謝活動并降低體溫,以保存能量。
人類為什么不冬眠?因為我們的祖先是在常年食物充足的熱帶環(huán)境中進化出來的,人類從來沒有為冬眠生成過生物機制。此外,當他們最終遷徙到氣候較冷的地方時,他們學會了如何利用火、住所和保暖衣物來熬過冬天。
雖然人類不會冬眠,但用降低體溫來實現醫(yī)療目的是司空見慣的做法。假設你中風或突發(fā)心臟病,這時流向大腦和心臟的血液(及其攜帶的氧氣)就會中斷。在正常情況下,血流中斷幾分鐘就會致命。但當體溫降至冬眠水平時,人體組織需要的氧氣就會減少,為搶救贏得時機。這只是一種暫時的停滯?,F在還不太清楚我們如何才能安全地冬眠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但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將大大有助于解鎖最后的領域:深空探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自2014年以來一直在資助有關長期冬眠可能性的研究。宇航員所需的食物、補給和基礎設施(按每磅1萬美元計算)輕易就會讓遙遠的太空之旅成本高得驚人。但是,如果這些宇航員能夠在睡眠中度過飛行時間,他們的需求就會大幅減少(還能輕松避開許多無聊的月份)。
專家指出,雖然沒有開展過人體試驗,但動物試驗證明,在并非天生就能冬眠的物種中,誘導冬眠是可能的。生活在寒冷氣候下的北極地松鼠之所以會冬眠,是因為它們體內會生成一種能夠刺激其腺苷受體的分子。2011年,美國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發(fā)現,在給大鼠(不會冬眠)注射類似物質后,它們同樣會打瞌睡。
最近,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向大鼠的下丘腦發(fā)射超聲波,使它們陷入停滯狀態(tài)。下丘腦是大腦中一個控制睡眠和體溫的區(qū)域。
(摘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