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釋古文字中出現(xiàn)的“覓”

      2023-12-21 15:23:46陳陶然
      漢字漢語研究 2023年2期
      關(guān)鍵詞:構(gòu)形古文字金文

      陳陶然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提 要 古文字中從爪從見舊釋為“覓”的字有一些學者認為是今文字“覓”的同形字,兩者并非一字。本文詳細梳理古文字階段出現(xiàn)的所有“覓”字字義,認為與今文字“覓”字“求、取”的本義相符,還可以引申作“貪求”義,兩字應(yīng)當是同一字。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表示相同語義常用“求”字,導致這一階段的文獻中不見“覓”字用例,到了魏晉時期隨著“求”字詞義的發(fā)展,“覓”字重新承擔“尋找”義的功能,“覓”字才重新興起。

      對于古文字中出現(xiàn)的與今文字字形相同的“覓”字,學界主流觀點是將其與今文字中的“覓”字聯(lián)系起來認為是一字,《漢語大字典》《古文字詁林》《王力古漢語字典》等字典辭書均將古文字“覓”字收在“覓”字條下。也有學者認為古文字中出現(xiàn)的與今文字“覓”字字形相同的字并不是今天的“覓”字,兩者只是字形相同,表達的意思并不同;認為今天當“尋找”意義講的“覓”字是東漢以后才出現(xiàn)的,但對于古文字中出現(xiàn)的“覓”字并沒有很好的解釋(史文磊,2017)。想要真正解釋古文字與今文字“覓”的關(guān)系需要將其用法梳理清楚,解決好古文字中“覓”的意義才能討論今文字“覓”字的來源,下文先討論古文字中出現(xiàn)的每個“覓”字的用法,找尋其表達的共同義素,進而分析古今“覓”字的關(guān)系。

      1.金文中所見“覓”字考釋

      與今文字“覓”字構(gòu)形相同的字目前所見最早出現(xiàn)在西周中期的金文中,共出現(xiàn)三次,分別出現(xiàn)在三篇重要銘文中。這三個“覓”字學界都有不同的理解,而對“覓”字的不同理解也影響了對全篇銘文的解讀。這三篇銘文均為西周文獻,相隔時間并不是很遠,因此其中“覓”字的意義應(yīng)當表達相同或相近的意思,通過分析這三處“覓”字用例可以歸納出古文字“覓”字的字義和用法,下面按照時間順序分別分析一下三個“覓”字所表達的意義。

      較早出現(xiàn)的“覓”字是在西周中期的班簋(《銘圖》05410)中,其銘文作“班非敢覓,唯乍(作)卲(昭)考爽,益(謚)曰大政”。其中的“覓”字如何理解,歷來有多種說法。郭沫若(2002:63)認為“‘覓’即眽,若覛字。此覓謂希冀也”。白川靜(2000:113)認為此句是說明作器原因之語;將其與金文中常見的“非敢”“毋敢”句式聯(lián)系起來,因“覓”與夢、忘音近,所以認為“覓”是用如“忘”的假借字,讀作“班非敢忘”。馬承源(1988:110)注釋此句為“班不敢有所企求”。以上諸說或用“覓”之本義,或用假借?!巴睘槊骷~陽部,“覓”為明紐錫部①本文所標注古音聲紐和韻部均來自郭錫良編著、雷瑭洵校訂《漢字古音表稿》,中華書局,2020 年。,兩字雖然聲紐相同但是韻部相隔較遠,因此說“覓”假借為“忘”于音理上并不可通。

      想要正確理解“覓”字的字義還應(yīng)當從文本語境出發(fā)。此句前文班夸贊了先祖?zhèn)ゴ蟮墓?,“班非敢覓”一句后說自己制作了祭祀父考的祭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唯”字,金文中“作某器”一句為金文常語,但是少有“作”字前加“唯”字的。“唯”字在金文中有多種用法,常用作句首語氣詞,或通“惟”作副詞意為“只有”,或通“雖”作連詞表示“雖然”,或意為“有”(參見方述鑫等編著,1993:72)。從文意來看這里“唯”字不能釋作句首語氣詞,而當通“惟”表示“只有”,全句可以大致翻譯為“(先祖)成就如此高的功業(yè),文王孫輩沒有不以他為榜樣的,也沒有能夠與他的成就比擬的。班不敢有所奢求,只有制作我父考的配饗器,名為‘大政’”。這里將“覓”釋作“奢求”一方面符合“覓”字的本義,另一方面也符合語境。固然如白川靜所說金文中“非敢”句式多表達作器者不敢忘記先祖的教誨,但是將此處釋作“不敢忘記”與后文“唯”字語氣不符,還是應(yīng)當釋作“奢求、祈求”更符合語境。

      曶鼎(《銘圖》02515)銘文末有“曶覓匡三十秭”一句。其中“覓”字的解釋大致有兩種。一是李學勤(1985)認為同“抑”,此指減免、扣除,與之類似如馬承源(1988:172)認為“覓”音假為免,同樣意為免除。另一種如姚孝遂(1962)認為當作“求取”解,松丸道雄(1993:169)、張經(jīng)(2002)和王晶(2006)支持姚孝遂的說法。對于此處是免除還是求取,之前學者已經(jīng)多有論證,從此篇銘文的文義來看,曶沒有理由免除匡三十秭,并且上文“田七田,人五夫”均是曶從此案中所得總數(shù),因此此處的三十秭也應(yīng)當是曶所得糧食的總數(shù)。由此可知,此句銘文中的“覓”所用的應(yīng)當是“求取”義。

      還有一點需要討論的是“覓”是否同“抑”。從語音上來看,“抑”為影紐職部字,“覓”為明紐錫部字,兩字韻部旁轉(zhuǎn),但是聲紐相差較遠,古書中“抑”多與緝部質(zhì)部字通假,目前尚未見到與錫部字通假的例證。從字形上來看,“抑”字字形源流清晰,甲骨文作“”,金文延續(xù)此字形作“”,后世將其變作左右結(jié)構(gòu),除甲骨文跪坐之形后變?yōu)椤摆唷敝?,基本?gòu)形不變,象用手按壓使跽坐之義。而“覓”金文均作“”,從爪從見,兩字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覓”字強調(diào)眼睛,用眼睛看因此有尋求之義。

      筆者認為這句話應(yīng)當分開理解。“女(汝)覓我田”后當為句號,此句是比在周王面前控告攸衛(wèi)牧的話,下一句“牧弗能許比”當為陳述句,陳述攸衛(wèi)牧聽到比控告之后不能夠響應(yīng),因此周王命令調(diào)查這件事。這樣此句就可以斷為:

      后文攸衛(wèi)牧誓言句王暉(2014)認為是與周代的大射禮比賽有關(guān),將“射”字徑直理解為“射禮”,此說不確。應(yīng)當按照裘錫圭的理解,“射”通“斁”,此句應(yīng)理解為“我如果沒有完整地把田地交付給比,有所阻礙、破壞的話就將受到懲罰”。

      《清華簡(十)·四告》①簡40 中同樣出現(xiàn)了此字,但辭例殘損嚴重,本文暫不進行討論。中同樣出現(xiàn)了“覓”字,字形作“”(簡10),辭例作“箴告孺子誦,弗敢憃覓”①有學者認為此字并非“覓”而是“曼”之或體,并將其讀為“慢”或“嫚”(見《清華十〈四告〉初讀》第73 樓王寧的發(fā)言,簡帛網(wǎng)“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 wthread&tid=12624&page=8)。仔細比較字形,其字下從“見”無疑,清華簡中“見”字均寫作此,可以參看李學勤主編(2017:197)“見”字條下字形。而“曼”字寫作“”,下部很明顯從“又”,與“見”字區(qū)別很明顯,因此此處以釋作“覓”為宜。也有學者將其釋作“冥”,但是此處當用為動詞,因此釋作“冥”并不合適。。出土和傳世文獻中多見“弗敢”一詞,其后多為動詞或動賓短語,如《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禹鼎(《銘圖》02498)“肆禹亦弗敢憃”,召伯虎簋(《銘圖》05340)“余弗敢亂”。此處“弗敢”后的“憃覓”二字應(yīng)當理解為兩個動詞并列,如《左傳》昭公七年“嬰齊受命于蜀,奉承以來,弗敢失隕”中“失隕”二字并列,并且“失隕”兩詞均有“掉落、遺失”的意思,所以此處并列的兩個動詞表達的意思應(yīng)當相近。“憃”字所表達的意思可與同篇上文“?(肆)隹(唯)喬(驕)憃(縱)忘(荒)(?。币痪鋵ψx,因此此處的“憃”字當通“縱”,理解為“驕縱”②也有學者將“憃”字不破讀,徑直讀為“憃,愚也”(見《清華十〈四告〉初讀》第96 樓蜨枯的發(fā)言,簡帛網(wǎng)“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24&page=10)。但是根據(jù)上文所述,“弗敢”后多接動詞,而“愚蠢”更偏向為形容詞,并且“驕憃荒怠”一句“荒怠”兩字義近,“驕憃”兩字也當義近,因此理解為“愚蠢”不如理解為“放縱”更合適。?!耙挕弊衷诖颂幰伯斒琴H義的動詞,聯(lián)系上述金文中“覓”字有“求”的意思,此處“覓”字應(yīng)當與班簋中“班非敢覓”的“覓”意義相近,均表示“貪求、奢求”之義。這樣《四告》中此句就可以理解為“箴告孺子姬誦(周成王),不要驕縱貪求”。

      2.“覓”字詞義演變序列

      我們通過上文對先秦時期出現(xiàn)“覓”字的文例進行分析可以勾畫出“覓”字詞義發(fā)展的序列?!耙挕弊肿畛鯌?yīng)當表示“尋覓、尋找”之義,即字書中“覓,求也”。曶鼎中的“覓”就是這種意思,后來又引申出“奢求、貪求”之義,詞義向貶義引申,攸比鼎、班簋和《四告》中的“覓”即這種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覓”字目前所見最早出現(xiàn)在金文中,最晚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中期的清華簡中,但是先秦兩漢傳世文獻中未見“覓”字,《說文》中也未收此字。過去郭沫若(2002:63)將金文中的“覓”字與《說文》中的“覛”字聯(lián)系起來,認為此字為“覓”字古形,今形誤作“覓”,但是從金文來看“覓”字形出現(xiàn)很早,并且從用例來看兩字的詞義并非等同③對于兩字的用例和意義可以參看史文磊(2017)。,因此將兩字理解為正俗字或古今字關(guān)系是有問題的。史文磊(2017)猜測“‘覓’字最初或是專為‘覛’之‘相視’義所造的異體俗字,并未被當時正規(guī)的書面文獻記載。但是自此以降逐漸與‘覛’分離而獨立發(fā)展,用來記錄新義‘尋覓、尋找’,后來獲得了獨立的記詞地位,不再記錄‘相視’義?!殹瘎t慢慢廢棄”。雖然有此猜測,但是他并沒有找到“覛”有尋找意義的例證,也沒有“覓”表相視意義的證據(jù),因此這種猜想的可信度較低?!耙殹弊帜壳八姷挠美潜硎尽跋嘁暋钡囊馑?,而史文磊針對“覛”字構(gòu)形而認為其本義是“邪視”的說法也存在問題。“覛”字從從見為會意字,字其實就是永字,古文字正反無別,像河水流行之貌(季旭昇,2014:809)。因此“覛”字構(gòu)形應(yīng)當是像人在水邊照著水面看,這與古文字中的“監(jiān)”字構(gòu)形很像,均是人照水面(季旭昇,2014:660),并且均有“視、查看”之義,由此來看“覛”字的本義應(yīng)當是“視”?!墩f文》“覛”所謂“衺視也”只是許慎認為“”與“永”字形相反,因此將“”理解為與“永”意思相反的“水之衺流別也”,而“覛”又是在對“”構(gòu)形意義錯誤的理解上被認為從見從衺會意,因此將其解釋為“衺視也”。由此可知“覓”和“覛”兩字造字的本義并不相同,后世的用法“覛”均表示“視”而“覓”均表示“尋找”,兩字構(gòu)形不同、字義不同,因此“覓”與“覛”只是音近,字形字義均無關(guān)聯(lián)。

      “覓”字的使用比較難以捉摸,在金文中出現(xiàn)幾處用例,戰(zhàn)國文字中目前所見只出現(xiàn)在《清華簡(十)·四告》中,尚未見于其他出土戰(zhàn)國文獻中,并且《四告》是西周文獻,此字的出現(xiàn)也可以證明《四告》的文本底本來源應(yīng)當很早,因此在《四告》中出現(xiàn)并不能證明戰(zhàn)國時期人們使用“覓”字。如此來看可以肯定的是“覓”字在西周時期是存在的,但是戰(zhàn)國時期是否有“覓”字的用例尚未可知,《說文》中沒有收“覓”字,兩漢之前傳世文獻中不用此字,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覓”字才被廣泛使用。

      從字用來看,魏晉時期“覓”字的用法與先秦兩漢“求”字的用法相同,《廣韻》中就將“覓”解釋為“求也”。對于表示“尋找”義漢語詞匯的演變,汪維輝(2017:144)有詳細的分析,其結(jié)論是上古漢語表示“尋找”義用“求、索”,在魏晉南北朝口語中已經(jīng)被“尋、覓”所取代,兩詞在“尋找”意義上的細微差別是“尋”的對象大都是已知的特定的某一個,而“覓”往往是無定的。汪維輝同樣認為“覓”是代替“求”的語義而產(chǎn)生的,只不過他認為金文中“覓”字與魏晉時期“覓”字無關(guān),但是沒有對金文中寫作“覓”形的字進行解釋。如上文所述,古文字中隸定為“覓”的字按照后世“覓,求也”的詞義是完全可以解釋清楚的,因此古文字中的“覓”字釋作“求”是可以的。只不過到了東周秦漢時期,“求”字更加常用,因此在這一時期的文獻中大家都用“求”來表示“尋找”之義,早期“求”字同樣也如早期“覓”字有“貪求”的意思,如《詩經(jīng)·邶風·雄雉》“不忮不求”,其中“求”字就意為“貪求”。到了魏晉時期“覓”字被大量使用的原因可能是“求”字后來主要詞義轉(zhuǎn)向“祈/乞求、要求”,因此“覓”字興起,承擔了“求”字“尋求”的語義。而今文字中“覓”的寫法可能是與古文字“覓”的寫法一脈相承,也有可能是“覛”寫法的訛變,也有可能是新造字。總之,今文字“覓”與古文字“覓”雖然存在東周秦漢這一長時段的空白,但是兩字的字用都是作動詞表達“尋求”之義,字形構(gòu)形相同,因此兩者很有可能是一脈相承而不是異曲同工,只是在魏晉之前“覓”字用例較少且文獻湮滅,尚未有足夠的證據(jù)將兩者完全系聯(lián)起來。

      綜上,“覓”字無論在古文字階段還是在今文字階段均是從爪從見的會意字,構(gòu)形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字義上古今都是表示“求、尋找”和在此基礎(chǔ)上引申出的“貪求、奢求”之義。

      附記:本文寫作完畢后蒙石小力老師見示蔡一峰新作《釋古文字“覓”及相關(guān)問題考辨》(未刊稿)①此文蔡一峰在2022 年12 月17-18 日舉行的“首屆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彰化師范大學國文系、成功大學中文系、臺灣出土文獻研讀會主辦)上曾進行宣讀。。該文作者認為“覓”字構(gòu)形“像以手掩蔽遮蒙其目使不得見,是‘眛’的表意初文,和后世覓求的‘覓’是歷時同形字”,并將《清華簡(十)·四告》中的“憃覓”讀為“憃眛”,解釋為“辦事不敢胡涂無知”。按,蔡一峰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其說想要成立需要解決幾個問題。

      第一,作者將“覓”字構(gòu)形解釋為“像以手掩蔽遮蒙其目使不得見”,并將其字形與甲骨文“曼”字作對比。但是甲骨文中有“”字,舊釋為“見”,此字在“見”眼睛的右邊多一弧形筆畫,于省吾(2010:113-114)將其釋作“蒙”,其辭例作“壬辰卜,內(nèi),翌癸巳雨。癸巳△,允雨”。釋作“蒙”表示天氣昏暗,辭例很通順。如果“”釋作“蒙”的話,那么此字可能是“蒙眛”的本字,字形像眼睛被東西遮住。如此一來“覓”字的構(gòu)形就很難解釋為“像以手掩蔽遮蒙其目使不得見”。

      第二,出土和傳世文獻中“弗敢”后面所加詞均為動詞,而“眛”是一個形容詞,并且在文獻中“眛”沒有用作動詞表示“胡涂無知”的辭例,因此如果將出土文獻中從爫從見的字釋作“眛”,還需要明確其詞義引申序列并舉出相關(guān)的辭例。

      第三,作者將曶鼎銘文中“曶覓匡卅秭”的“覓”解釋為“眛”,訓為減免之義,而學界目前流行看法是將“覓”解釋為“求、取”,認為“卅秭”是匡需要給曶的總數(shù),而不是免除的數(shù)量,這種解釋更符合銘文大意。銘文中匡原本想要給曶“五塊田和四名奴隸”來賠償曶損失的十秭,但是曶沒有同意,堅持要賠償損失的糧食,于是東宮判處匡賠償給曶“二十秭”,如果明年還沒有賠償就要賠償“四十秭”??镒詈笥衷黾恿藘蓧K田和一名奴隸,一共賠償了“七塊田和五名奴隸”,如果將“覓”釋作“免除”的話,那就等于“七塊田和五名奴隸”等價于“三十秭”,但是很明顯匡用“五塊田和四名奴隸”來賠償曶損失的十秭曶都不滿意,更別說增加兩塊田和一名奴隸來頂替三十秭。因此此處的“覓”還是以釋作“求、取”義更好,三十秭是曶得到糧食賠償?shù)目倲?shù)。并且“眛”字訓為“減免”義文獻中也沒有例證,作者在文中只是用與之音義相近的“免”“蔑”“弗”等字來作平行例證,也沒有解釋為什么銘文作者要用不常用的“覓”來表示“減免”,而不用常用的“免”等字。

      猜你喜歡
      構(gòu)形古文字金文
      釋古文字中的“杪”及相關(guān)字
      雙星跟飛立體成像的構(gòu)形保持控制
      通有構(gòu)形的特征多項式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簡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2:36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jù)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對一個幾何構(gòu)形的探究
      從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陽冰對《說文》的說解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4:01
      語法填空專練
      海城市| 利川市| 湟中县| 康马县| 营口市| 鄂托克旗| 静海县| 德州市| 怀集县| 丽江市| 咸丰县| 海兴县| 探索| 宁乡县| 桦南县| 元朗区| 海丰县| 唐海县| 龙南县| 龙陵县| 黑山县| 凌云县| 天峻县| 基隆市| 蓝田县| 高邮市| 收藏| 德惠市| 临安市| 湘潭市| 巢湖市| 永嘉县| 江阴市| 凌源市| 厦门市| 屏山县| 勐海县| 辉南县| 苗栗市| 广饶县|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