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虎 蔣春濤
(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仲尼相魯,景公患之。謂晏子曰:“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彼魯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陰重孔子,設(shè)以相齊??鬃訌娭G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納也。夫絕于魯,無主于齊,孔子困矣?!本悠谀?,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外篇》)
材料二:
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注,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斗雞故得罪魯昭公,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于齊,齊處昭公乾侯。其后頃之,魯亂??鬃舆m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xué)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復(fù)問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節(jié)財。”景公說,將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chǎn)厚葬,不可以為俗;游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jié),累世不能殫其學(xué),當(dāng)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
俗,
非所以先細(xì)民也。”后,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饼R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笨鬃铀煨?,反乎魯。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注:五羖,五羖大夫,指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見《史記·秦本紀(jì)》:“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姽笳f,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平子與孟氏A叔孫氏B三家C共攻D昭公E昭公師F敗G奔H于齊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驕,認(rèn)為……驕橫,和“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的“固”用法不同。
B.秦穆公,即《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秦伯”,嬴姓,“穆”是謚號,“公”是爵位。
C.太師,古代樂官之長,并非“三師”或“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中的“太師”。
D.諸,兼詞,和“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乃賞成,獻(xiàn)諸撫軍”中的“諸”意義都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本可以在魯國施展自己的才能,但魯國君主不夠圣明,聽不進孔子的建議,孔子無奈,兼之受到齊國的誘惑,只能投奔齊國。
B.孔子分析秦國稱霸的原因,向齊景公宣揚秦穆公志大中正,贊揚他任用賢人,獲得了齊景公的歡心,說明他們有良好的合作基礎(chǔ)。
C.按照孔子的理論,若想維護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需要建立完整而森嚴(yán)的上下等級倫理關(guān)系和禮樂制度,魯國的動亂就是缺失了這種關(guān)系和制度。
D.齊景公兩次問政于孔子,都大有收獲,準(zhǔn)備封賞孔子,但晏子嫉妒孔子的才能,就說孔子的禮制太繁瑣,不適合用來改變齊國風(fēng)俗。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居期年,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4分)
(2)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4分)
14.孔子沒有得到齊國的重用,對于原因的分析,《晏子春秋》和《史記》有何不同?(3分)
(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dāng)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絳、灌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xué),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艘再Z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文帝復(fù)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可稍削之。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
(節(jié)選自《史記·賈生列傳》)
材料二:
論曰:漢興,本恭儉,革弊末、移風(fēng)俗之厚者,以孝文為稱首;儀禮樂、興制度、切當(dāng)世之務(wù)者,惟賈生為美談。班史贊之以“誼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予切惑之,嘗試論之曰:
孝文之興,漢三世矣。誼指陳當(dāng)世之宜,上徒善其言,而不克用。諸所以日不可勝,而文帝卒能拱默化理、推行恭儉、緩除刑罰、善養(yǎng)臣下者,誼之所言略施行矣。況用于朝廷之間坐于廊廟之上則舉大漢之風(fēng)登三皇之首。奈何俯抑佐王之略,遠(yuǎn)致諸侯之間!故誼過長沙,作賦以吊汨羅。而班固不譏文帝之遠(yuǎn)賢,痛賈生之不用,但謂其天年早終。且誼以失志憂傷而橫夭,豈曰天年乎!則固之善志,逮與《春秋》褒貶萬一矣。謹(jǐn)論。
(節(jié)選自歐陽修《賈誼不至公卿論》)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況A用于朝廷B之間C坐于廊D廟之上E則舉大漢F之風(fēng)G登H三皇之首。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班史贊之”中的“贊”字,與成語“贊不絕口”中的“贊”字的含義不相同。
B.《春秋》是古代 “六經(jīng)”之一,語言極為簡練,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
C.“賈生既辭往行”與“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兩句中“辭”的含義相同。
D.諸侯是我國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統(tǒng)稱,一般認(rèn)為在西周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賈誼十八歲時,就憑誦詩作文在當(dāng)?shù)爻雒?,精通諸子百家,后得到河南郡守吳公舉薦,被孝文帝征召為博士。
B. 賈誼在朝論中表現(xiàn)優(yōu)異,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他提出的修歷法、變服色等措施當(dāng)時就得到皇帝認(rèn)可實施。
C.賈誼認(rèn)為封淮南厲王的兒子為列侯,會給國家招致禍患,后多次上書提議應(yīng)逐漸削弱諸侯勢力,可見其政治遠(yuǎn)見。
D.歐陽修對賈誼的才能給予極高評價,認(rèn)為漢文帝能治理好天下,就在于實行了賈誼的建議,可惜實行的太少。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4分)
(2)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4分)
14.兩則材料中都提到賈誼憑吊屈原這一事件,請分析其用意。(3分)
(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夫天下未嘗無財也。昔周之興,文王武王之國不過百里。當(dāng)其受命,四方之君長交至于其廷,軍旅四出,以征伐不義之諸侯,而未嘗患無財。方此之時,關(guān)市無征,山澤不禁,取于民者不過什一,而財有余。及其衰也,內(nèi)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國之貢,而不足于用。由此觀之,夫財豈有多少哉!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功;仰人以援己,則難為力。是故廣取以給用,不如節(jié)用以廉取之為易也。
臣請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窮困時,所望不過十金之資;計其衣食之費,妻子之奉,出入于十金之中,寬然而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則心意之欲,日以漸廣;所入益眾,而所欲益以不給。不知罪其用之不節(jié),而以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貪,求愈多而財愈不供,此其為惑,未可以知其所終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豈能寒而不衣、饑而不食乎?
今天下汲汲乎以財之不足為病,何以異此?國家創(chuàng)業(yè)之初,四方割據(jù),中國之地至狹也。然歲歲出師以誅討僭亂之國,南取荊楚,西平巴蜀,而東下并潞,其費用之多,又百倍于今可知也。然天下之士未嘗思其始,而惴惴焉患今世之不足,則亦甚惑矣。
夫為國有三計:有萬世之計,有一時之計,有不終月之計。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以三十年之通計,則可以九年不饑也。歲之所入,足用而有余,是以九年之蓄,常閑而無用。卒有水旱之變、盜賊之憂,則官可以自辦而民不知。如此者,天不能使之災(zāi),地不能使之貧,四夷盜賊不能使之困,此萬世之計也。而其不能者,一歲之入,才足以為一歲之出。天下之產(chǎn),僅足以供天下之用。其平居,雖不至于虐取其民,而有急則不免于厚賦。故其國可靜而不可動,可逸而不可勞,此亦一時之計也。至于最下而無謀者,量出以為入,用之不給,則取之益多。天下晏然無大患難而盡用衰世苛且之法不知有急則將何以加之此所謂不終月之計也。
(節(jié)選自蘇軾《策別厚貨財一》)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天下晏A然無大患B難C而盡用D衰世E苛且之法F不知有急G則將何以加之H此所謂不終月I之計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伐下,“有道”伐“無道”叫“征”;“伐”,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頭,指討伐、進攻。
B.“臣請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與“此言得之”(《六國論》)兩句中的“得”字的含義相同。
C. 割據(jù),以武力占據(jù)部分地區(qū),在一個國家內(nèi)形成獨立地區(qū),對抗中央朝廷,比如藩鎮(zhèn)割據(jù)。
D.“取于民者不過什一”與“宮車過也”(《阿房宮賦》)兩句中的“過”字的含義不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周文王、周武王的國土不過方圓百里,當(dāng)他們掌管天下時,從民眾那里收的賦稅不多,但財力還有盈余,從未為征伐缺少錢財而發(fā)愁。
B. 衰敗時的周朝入不敷出,說明君主治理天下,廣泛地索取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不如節(jié)約用度而減少索取更容易治好國家。
C. 蘇軾用百姓之家為例說明了人的收入越多,他的欲望就越不能滿足,賺錢越多越貪婪,需求越多錢財越不夠用,這也使人深陷于困惑之中。
D. 作者圍繞財富的積累和使用來發(fā)表看法,并列舉事例,最后一段指出治國有三種方法,只要君主知道節(jié)儉,國家就可以實現(xiàn)長治久安。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則易為功;仰人以援己,則難為力。(4分)
(2)然天下之士未嘗思其始,而惴惴焉患今世之不足,則亦甚惑矣。(4分)
14.蘇軾在文中指出國君治理國家有三種方式,請簡要概括其帶來的不同結(jié)果?(3分)
參考答案
(一)
10. AEG(原文斷句“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于齊”。)
11.B( “公”是一種敬稱,不是爵位,秦穆公的爵位是“伯”。A“驕”為意動用法,“固”為使動用法,用法不同;D文中的“諸”是兼詞,意義為“之乎”,后兩句中的“諸”也是兼詞,但意義為“之于”。)
12.D(“嫉妒孔子的才能”說法不當(dāng),晏子是不認(rèn)可孔子的學(xué)說。)
13.(1)過了一年,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齊景公也不接納他,因此(孔子)在陳、蔡兩國之間被困。(關(guān)鍵點“期年”“之”“故困于陳、蔡之間”狀語后置各1分,大意1分。)
(2)秦穆公親自舉拔用五張黑羊皮贖來的賢士百里奚,封給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從奴隸的拘禁中救出來,和他談?wù)撊?,就把掌政大?quán)交給了他。(關(guān)鍵點“舉”“爵”“累紲”各1分,大意1分。)
14. 《晏子春秋》認(rèn)為晏子為瓦解魯國的政治力量,讓齊景公對孔子采取既拉攏又不收留的辦法,孔子只是中了計;《史記》認(rèn)為齊景公聽取晏子進言,認(rèn)為孔子的學(xué)說不適合齊國,因此不重用他。(答對一點得2分,答對兩點得3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到魯國做宰相,齊景公憂慮這件事,對晏子說:“邊鄰國家有圣人,這就是敵對國家的憂患?,F(xiàn)在孔子在魯國做宰相怎么辦?”晏子回答說:“君主一定不要憂慮。那魯國的國君,是個軟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眾的宰相。國君你不如暗地里表示重視孔子的才能,假說許他到齊國做宰相。孔子努力勸諫而魯君不聽從,孔子一定會認(rèn)為魯君驕橫而來到齊國,國君你不要接納他。這樣,他和魯國斷絕關(guān)系,又不能在齊國主事,孔子就窘迫了?!边^了一年,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齊景公也不接納他,因此(孔子)在陳、蔡兩國之間被困。
材料二
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約年齡三十歲了。齊景公跟晏嬰來到魯國,景公問孔子說:“從前秦穆公國家既小地域又偏僻,他能夠稱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說:“秦國,國家雖然很小,他們的志向卻很遠(yuǎn)大;地域雖然偏僻,卻能施行正當(dāng)之政。秦穆公親自舉拔用五張黑羊皮贖來的賢士百里奚,封給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從奴隸的拘禁中救出來,就和他談?wù)撊?,把掌政大?quán)交給了他。從這些事實看來,就是統(tǒng)治整個天下也是可以的,他稱霸諸侯還算成就小了呢!”景公聽了很高興。
孔子年齡三十五歲時,季平子和郈昭伯因為比賽斗雞的緣故被魯昭公怪罪,昭公帶了軍隊攻打季平子。季平子就聯(lián)合了孟孫氏、叔孫氏三家一起進攻魯昭公,魯昭公軍隊失敗,逃到了齊國,齊國把昭公安置在乾侯(在今河北成安縣)。那以后不久,魯國動亂,孔子來到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過昭子見到景公??鬃雍妄R國的樂官之長討論音樂,聽到了舜時的《韶》樂,學(xué)習(xí)它,三個月期間,連吃飯時的肉味都覺不出來了,齊人稱道這件事。
齊景公向孔子問為政之道,孔子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聽了說:“太好了!如果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們怎么能夠吃到它呢!”后來他又再次向孔子問為政之道,孔子說:“為政最要緊的在于節(jié)省財力?!本肮犃撕芨吲d,打算把尼谿地方的田地封賞給孔子。晏嬰進言說:“儒者這種人,能言善辯混淆是非,他們的說法不能作為法度讓人遵循;態(tài)度高傲,自以為不可以任為臣下;他們重視喪禮,竭盡哀情,傾家蕩產(chǎn)實行厚葬,不能讓這種做法成為禮俗;他們到處游說請求任職,不能用來掌理國事。自從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大賢去世,周朝王室已經(jīng)日益衰微,禮樂的缺失也有一段時間了?,F(xiàn)在孔子刻意講究儀容服飾,使進退禮節(jié)繁瑣,實行繁文縟節(jié),就是連續(xù)幾代也學(xué)不完他的學(xué)問,幾輩子也弄不清楚它的禮節(jié)。君上想用這一套東西來改革齊國的禮俗,這不是用來引導(dǎo)教育小百姓的好辦法。”此后,景公只是很客氣地接見孔子,不再問起那禮的事情了。后來,景公拒絕孔子說:“要用魯國給季孫氏那樣高的待遇奉養(yǎng)您,我做不到,我給予您低于季孫氏而高于孟孫氏的待遇吧?!饼R國的大夫嫉恨孔子,孔子得到了消息。景公也說:“我老啦,不能重用你了。”于是孔子就離開齊國,回到了魯國。
(二)
10. C E G(斷對一處1分,超過三處0分。 原文斷句為:“況用于朝廷之間,坐于廊廟之上,則舉大漢之風(fēng),登三皇之首”。)
11.C(第一個“辭”是“辭別、告別”的意思,第二個“辭”是“講究、計較”的意思。)
12.B(從文中“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可知,賈誼提出的修歷法、變服色等措施并不是在當(dāng)時就得到皇帝認(rèn)可實施。)
13.⑴文帝因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就詳細(xì)說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關(guān)鍵詞:本,本原,根本;具,詳細(xì);所以,表示原因,此處可意譯。每處1分,大意1分)
⑵于是他草擬了各種儀法,崇尚黃色,遵用五行之說,創(chuàng)設(shè)官名,完全改變了秦朝的舊法。(關(guān)鍵詞:草,草擬,擬寫;尚,動作動詞,崇尚;更,改變。每處1分,句意通順1分。)
14.材料一,歐陽修借此反駁了班固的觀點,認(rèn)為漢文帝疏遠(yuǎn)賈誼,不重用人才,賈誼人生失意,導(dǎo)致了他的早死。材料二,司馬遷用史傳方式記敘賈誼人生經(jīng)歷,以此表明賈誼與屈原命運相似,忠心被逐,寄托同情之意。(答出一點2分,答出兩點3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賈生名叫賈誼,是洛陽人。十八歲時就因能誦詩作文聞名當(dāng)?shù)?。孝文皇帝即位之初,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yōu)槿珖谝?,于是就征召吳公?dān)任廷尉。吳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薦賈誼,說他年輕有才,很精通諸子百家的書。孝文皇帝就征召賈誼,讓他擔(dān)任博士之職。當(dāng)時賈誼二十多歲,在同僚中年紀(jì)最輕。每次皇帝下令讓臣子們討論問題,各位老先生們都無法應(yīng)對回話,而賈誼就替他們一一應(yīng)答,人人都覺得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各位老先生們都認(rèn)為賈生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歡他,破格提拔,賈誼一年之內(nèi)就升任到太中大夫。賈誼認(rèn)為漢朝從建立到孝文皇帝時已有二十多年了,國家安定團結(jié),正是應(yīng)該修正歷法、變易服色、制訂法令制度、振興禮樂的時候。于是他草擬了各種儀法,崇尚黃色,遵用五行之說,創(chuàng)設(shè)官名,完全改變了秦朝的舊法。孝文皇帝剛剛即位,多謙讓而無暇變法改制。而絳侯周勃、灌嬰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誹謗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紀(jì)輕而學(xué)識淺,只想獨攬大權(quán),把政事弄得一團糟?!庇谑腔实垡院笠簿褪柽h(yuǎn)了賈誼,就派他去擔(dān)任長沙王太傅。賈誼辭別皇帝后前往長沙赴任,因為是受到貶謫離開,內(nèi)心很不自在,在渡湘水的時候,寫下一篇辭賦來憑吊屈原。又過了一年多,賈誼被召入京城拜見皇帝。當(dāng)時孝文帝坐在宣室里接見賈誼。 文帝因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就詳細(xì)說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到聽完之后,文帝慨嘆道:“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rèn)為超過他了,現(xiàn)在看來還是不如他?!边^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賈誼為梁懷王太傅。孝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賈誼勸諫,認(rèn)為國家禍患就要從此興起了。賈誼又多次上書皇帝,說有的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達(dá)幾郡之地,應(yīng)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幾年之后,梁懷王因騎馬不慎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賈誼認(rèn)為這是自己做太傅沒有盡到責(zé)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時候年僅三十三歲。
材料二
漢朝建立以后,以謙恭節(jié)儉為根本,革除弊政,使風(fēng)俗趨于淳厚的,應(yīng)當(dāng)首推漢文帝;而討論禮義樂章,制定新的制度,切中那時當(dāng)務(wù)之急的,則賈誼最被人稱道。班固的《漢書》用“賈誼壽短早死,雖沒有達(dá)到公的地位,也不算遭遇不好”來評價他。我很懷疑這個評價,且試著討論一下吧:
漢文帝即位,漢朝已經(jīng)傳了三代。賈誼便陳述了適合當(dāng)時的措施,漢文帝空空地稱贊他的言論卻不能采用。他向朝廷呈獻(xiàn)的建議,每天都不間斷。漢文帝終于能夠不動聲色地使天下潛移默化,得到治理,推行謙恭節(jié)儉,減輕刑罰,客氣地對待大臣百姓,其原因便在于將賈誼的建議略略施行了一部分。如果能夠讓賈誼在朝廷擔(dān)任公卿,決定國家大事,那么使?jié)h朝的風(fēng)尚遠(yuǎn)遠(yuǎn)超過三皇時代。為什么要壓抑他輔佐帝王的雄才大略,而把他遠(yuǎn)遠(yuǎn)地送到諸侯國中去呢?所以,賈誼貶到長沙時,作賦吊念自沉汨羅的屈原??墒牵喙滩慌u漢文帝疏遠(yuǎn)賢才,不痛惜賈生不被重用,只推說他壽短早死。何況,賈誼是因為失意憂傷才意外夭折的,難道可以說是天生壽短嗎?由此看來,班固號稱善于寫史書,大概在褒貶人物方面只趕得上《春秋》的萬分之一吧!我很恭敬地作如上議論。
(三)
10.C F H(斷對一處1分,超過三處0分。 原文斷句為:“天下晏然無大患難,而盡用衰世苛且之法,不知有急則將何以加之,此所謂不終月之計也?!保?/p>
11.B(B項,第一個“得”是“能夠”的意思,第二個“得”是“適宜,得當(dāng)”的意思。)
12.D(從文中可知,最后一段作者論述的重點是要做能長遠(yuǎn)規(guī)劃的君王,這樣外在的威脅是不能使他的國家困窘的,而不是“只要君主知道節(jié)儉,他的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13.(1)君主治理天下,如果能自己儉樸而多施惠于民,就容易取得成功,仰仗著別人的供奉來滿足自己,就很難使百姓畏服聽命。(關(guān)鍵詞:就,施恩慧;援己,滿足自己。每處1分,大意2分。)
(2)然而天下的士子都不愿回想當(dāng)初的情形,只是惴惴不安地憂慮當(dāng)今用度不足,這也是十分糊涂的想法。(關(guān)鍵詞:患,憂慮;惑,糊涂。每處1分,大意2分。)
14.第一種:國家積蓄豐盈,即便發(fā)生水旱災(zāi)害、盜賊入侵,也不會增加百姓負(fù)擔(dān);第二種:國家只能暫保安定,一旦遭受戰(zhàn)爭等百姓的賦稅就會增加;第三種:依據(jù)支出向百姓征稅,對人民橫征暴斂,國家時刻處于危機之中。(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天下不是沒有財富。當(dāng)年周剛剛立國的時候,周文王、周武王的國土不過方圓百里。當(dāng)他們受命于天,掌管天下時,四面八方的諸侯王相繼來到朝堂之中俯首稱臣,軍隊四面出征,討伐不愿臣服的諸侯,卻從未發(fā)愁缺少錢財。那個時候,邊關(guān)集市都不征收稅款,山林湖澤也沒有漁獵之禁,從民眾那里得到的不過是他們收成的十分之一,而財力尚有盈余。到了周朝衰敗的時候,收取王畿千里之內(nèi)的租稅,又獲取一千八百諸侯的朝貢,還不夠用。由此看來。財物哪里有多和少的標(biāo)準(zhǔn)呢!君主治理天下,如果能自己儉樸而多施惠于民,就容易取得成功,仰仗著別人的供奉來滿足自己,就很難使百姓畏服聽命。因此廣泛地索取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不如節(jié)約用度而減少索取更容易治好國家。
臣蘇軾請求能夠用百姓之家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人在窮困的時候,他所期望的不過是擁有十金之資,因為他計算家中衣食的需求,贍養(yǎng)妻子兒女的費用,不會超過十金之費,有了這些錢財,生活就寬松而有余;到他稍微有些積蓄,衣食已經(jīng)滿足,他心里的欲望就漸漸膨脹起來,收入越多,他的欲望就越不能滿足。他不知道反省自己用度奢費,卻認(rèn)為賺的錢不夠多。所以賺錢越多越貪婪,需求越多錢財越不夠用,這就使他陷于困惑之中,不知道最終怎么辦好。他為什么不想想當(dāng)初:那時收入并不多,難道出現(xiàn)寒冷沒有衣穿、饑餓沒有飯吃的情況了嗎?
如今國家整天發(fā)愁財用不足,與這個人有什么不同呢?國家創(chuàng)業(yè)之初,四方諸侯各霸一方,宋朝的疆域相當(dāng)狹小。然而年年發(fā)兵討伐不肯臣服的國家,南方攻取了荊、楚之地。西方掃平了后蜀孟氏,東面攻克了太原和潞州。所需費用之多,超過現(xiàn)在一百倍是無可辯駁的。然而天下的士子都不愿回想當(dāng)初的情形,只是惴惴不安地憂慮當(dāng)今用度不足,這也是十分糊涂的想法。
治理國家有三種方法:有的是做長遠(yuǎn)規(guī)劃;有的只為一時打算;有的只是過一天算一天。古時候三年耕作一定會余出一年積蓄,用三十年來合計,就可以有九年不受饑餓的威脅了。每年的收入,足夠本年的用度并且有余。因此那九年的積蓄常常閑置而無用,就是有水旱災(zāi)害突然發(fā)生,以及盜賊侵?jǐn)_的憂患,官府也可以自行操辦而不增加百姓的負(fù)擔(dān)。如果能達(dá)到這種情況,天災(zāi)不能給國家?guī)砦:Γ恋厍甘詹荒苁箛邑毟F,外虜盜賊不能使國家困窘,這就是長遠(yuǎn)的規(guī)劃。有的君王做不到這一步,一年的收入,只夠一年的支出;全國的物產(chǎn),僅夠全國的人使用,平日雖然還不至于對人民橫征暴斂,但是遇到緊急情況時就免不了增加賦稅。因此國家只能平靜而不能動亂,只能安逸而不能勞頓,這就是只為一時打算。至于才能最低下沒有治國謀略的君王,根據(jù)支出來決定向人民收取多少租稅,收入總是抵不住支出,因此向人民收取的租稅就日益增多。在天下太平時還不至于造成多大的禍患,然而他所采用的都是末世應(yīng)急的辦法,不知道真有了急難時還能增加多少賦稅,這就是所謂的過一天算一天。
責(zé)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