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碩
日本當代作家村上春樹于1979年憑借小說處女作《且聽風吟》獲得日本群像新人文學獎,后創(chuàng)作出暢銷作品《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村上春樹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壇享有極高的聲譽,其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而廣為傳播?!缎D木馬鏖戰(zhàn)記》發(fā)表于1985年,是一部由八篇短篇小說組成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集,《背帶短褲》是其中之一,故事梗概如下:
妻子的一位女性朋友,向“我”講述了她父母的故事。在她大學二年級時,五十五歲的母親獨自一人去德國旅行。其間,母親應父親的委托去給他購買背帶短褲,但進行得并不順利,因為店主執(zhí)意不賣給沒有親自前來試穿的顧客。無奈,母親只能在街道上尋來一位和父親身材相近的德國男性來幫忙試衣,在目睹此男子試衣的過程中,母親的心頭逐漸產生起對父親的厭惡,之后毅然決然地與父親離了婚。
通過閱讀可知,文中的父親與母親的婚齡為二十年左右,父親大約六十歲,正是接近退休的年紀,大學二年級的女兒已成年自立,且離婚是由母親提出。因此,《背帶短褲》是一篇講述日本熟年離婚的作品。接下來,筆者將通過梳理文章的發(fā)展脈絡,分析母親、父親、女兒這三個人物,以嘗試對日本的熟年離婚這一社會現(xiàn)象進行探討。
為了給父親購買背帶短褲,母親獨自一人乘坐電車去往德國的小鎮(zhèn)。這對于完全不懂德語,甚至之前從未出過國的母親來講,本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情,但母親的旅程卻是悠然自得。作為英語教師的母親先是在電車里用英語和一對德國夫婦愉快地聊天交流,然后在街景優(yōu)美的咖啡館里愜意地享受了午餐。而后,母親走在鋪滿鵝卵石的路上感嘆“一個人的旅行是何等美妙啊”。
“一個人來德國旅游,這期間她一次也沒感到寂寞、惶怵和無聊。所有的風景都那么新鮮,所有的人都那么親切,并且這一個個體驗都在喚醒她體內蟄伏而從未啟用的種種感情。這以前她生活中一向視為珍寶的許許多多——丈夫、女兒、家庭——現(xiàn)已遠在地球的另一側,她完全沒有必要為之操心和煩惱?!蓖ㄟ^這段描寫可以看出,母親在這段短暫的旅途中收獲了愉悅的心情,她十分享受獨處的時間。在這里沒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和日常生活中瑣事的困擾,能夠暫時逃離自己作為一個妻子和母親的勞苦??梢哉f,此時母親的感受像是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在這個世界里一切都是新鮮、親切的,她體會到生活的其他方式,不被別人打擾的日子竟然如此的美妙,這個世界里美好的事物仿佛變成自由的光束照進了母親的心里。但此時的母親應該是沒有要離婚的想法的,離婚的關鍵在于“背帶短褲”。
“背帶短褲”(或是簡稱“短褲”)在文中共出現(xiàn)了三十八次,可見這一詞語在作品構成中的重要性,它對母親下定決心離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接下來,母親順利地到達了售賣背帶短褲的店鋪,因兩位男性店主執(zhí)意不將商品出售給不存在的客人(即在日本的父親),母親只好找來一位和父親體型相近的德國人。但在看到這三個德國男人談笑風生地試穿時,母親卻逐漸在心里產生出一種對父親無可遏制的憎惡之情,并立即決定和父親離婚。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母親究竟受到了怎樣的沖擊,才會態(tài)度如此堅決地要與父親離婚呢?關于此,酒井英行這樣表述:
可以說,父親和女兒為了穿用適合其“體型”的背帶短褲而對母親施行了“細微調整”。丈夫對妻子施以“細微調整”以使之適合男性中心社會中的自己的“體型”。
所以,應該說母親在德國的背帶短褲商店中看到的是她本身(的形象)。店里的人為了適合同丈夫“體型一模一樣”的德國人而將背帶短褲“到處拉來拉去”——那背帶短褲不外乎是母親的本體。她在旅行地凝視著為適合丈夫“體型”而被“到處拉來按去”的自身形象……
筆者認同上述觀點。“背帶短褲”已不是服裝,而是隱喻母親本體。被不斷拉扯調試的“背帶短褲”,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丈夫和女兒而妥協(xié),被迫不停做出讓步的母親自身。在女兒講述母親去往德國前的家庭生活時,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這以前夫妻間盡管鬧過幾次別扭,但母親表現(xiàn)出很強的忍耐力——有時忍耐得甚至令人懷疑她未免缺乏想象力——基本以家庭為重,且很溺愛女兒?!弊鳛榕杂^者的女兒都感慨母親在生活中表現(xiàn)出的驚人的忍耐力。由此可見,母親曾經(jīng)為丈夫、女兒有著怎樣的辛苦付出和自我犧牲。如果說母親因為在旅途的獨處而釋放出的對自由的向往是離婚事件的萌芽,那么“背帶短褲”則是讓母親堅定這一想法的導火索,母親親手將之點燃,并讓其燃燒殆盡,不留任何余地。對比獨處時的舒適自在,在家庭中的母親是完全沒有自我、被任意擺布的。此時的母親必然回想起自己過去遭遇的種種心酸的過往,如果繼續(xù)回歸家庭,以后的痛苦生活必定周而復始,不會有任何改變。至此,母親的自立意識已完全覺醒,同父親離婚并開始自己新生活的決心不可動搖。
文中的母親,亦是日本千千萬萬已婚家庭中的女性的縮影。日本是一個深受中國儒家思想文化影響的國家,社會體制是以男性為中心。女性婚后往往會辭去工作,成為家庭主婦的人占多數(shù)。她們每天的任務就是照顧丈夫和孩子的起居以及打理好各種瑣碎的家務。如果家里的經(jīng)濟不寬裕,主婦還會利用空閑時間去打零工以增加家庭的收入,如此反復單調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主婦平時的放松主要是在丈夫上班和孩子上學后,約著同為主婦的朋友在外面小聚,以緩解來自生活和心理的壓力。這在丈夫退休之前是容易實現(xiàn)的,但一旦丈夫退休,這種偶爾的休閑聚會也會被阻斷,因為退休后的丈夫基本沒有社交,會日日待在家里,什么都需要妻子的照料。夫妻雙方?jīng)]有共同的話題和朋友,久而久之,妻子的抱怨必然會與日俱增。假設丈夫不能改變自己,在家依舊對妻子頤指氣使的話,夫妻間的矛盾會越來越深。而且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居全球首位,妻子一旦想到在今后的漫長歲月里自己一直要忍受如此辛勞的生活,便想要通過離婚來脫離苦海,這樣的女性也勢必會增多??傊?,隨著女性自立意識的覺醒,不堪家庭束縛的妻子想要幸福地度過余生,提出離婚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女兒的講述中,對“父親”這一人物提及不多。母親原本是希望父親請十天假陪自己一起去德國旅游的,但由于工作關系請不了假,父親沒有一起同行。父親之所以希望得到背帶短褲作為禮物,是因為他在那個年代里屬于身材高大的人,正適合穿這種短褲?!八侨诵愿癫诲e,工作也能干,只是男女關系上不很檢點。”在離婚事件中,母親態(tài)度堅決,絲毫沒有商量的余地。而父親則表現(xiàn)為沒有辦法拒絕,究其原因是“一來父親由于過去的諸多事情而心虛理虧,無法采取強硬態(tài)度;二來他性格上原本就無論對什么都傾向于適可而止”。
父親形象不錯,但有外遇。而且從父親“諸多事情而心虛理虧”的表現(xiàn)可知,他除了男女關系不檢點,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愧對于母親。父親性格隨和,工作上認真努力,但也正因為心力主要集中在工作上,致使他對家庭的付出微乎其微。至于對孩子的照顧,則只字未提,可以推斷是幾乎沒有的。因此,可以說父親是一個重事業(yè)、輕家庭的日本男性形象,他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對妻子而言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對女兒而言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離婚事件更是印證了這一點,最初父親也是和母親積極溝通,希望母親做出改變,但一是因為母親態(tài)度決絕,二是自知一直以來對母親的虧欠,導致無法拒絕母親提出的離婚要求而被迫離婚。如果說母親堅持離婚的目的是為了逃離被壓迫的、完全沒有自我的生活的話,那么父親三番兩次地拒絕離婚、挽留母親又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不是父親深愛母親的緣故,否則父親也不會有多次出軌的經(jīng)歷。一是因為母親突然提出離婚,沒有給父親精神準備,他一時間很難接受母親的決定。二是因為父親一直以來的生活都是由母親照料的,他即將面臨退休,因工作關系而形成的社交圈將不復存在,如果再失去母親的話,他晚年的光景是孤獨寂寞的。父親應該清楚地知道對于沒有獨自生活能力的自己來說,獨居是何等艱難。
父親的形象也影射了日本大部分的已婚男性。在家庭中處于有利位置的丈夫覺得妻子在家很輕松,沒有自己在外上班辛苦。他們認為自己是家庭的經(jīng)濟支柱,只要賺錢養(yǎng)家就行,所以在家里幾乎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不會主動照顧子女,也不會幫助妻子分擔家務,覺得那些都是妻子理所應當要做的。家對于他們來說就像是酒店一樣,有專門的服務人員(妻子),自己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工資)就可以享受所有服務。然而,家庭是一個整體,無論是妻子還是丈夫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只有共同努力才會創(chuàng)造出理想和諧的家園。一直保持這種生活模式的話,夫婦間的矛盾必然出現(xiàn)。可以說,正是日本男性這些大男子主義的行為,致使在熟年離婚的事件中將自己置于被動位置,成為被妻子厭惡而拋棄的對象。
在小說開頭對“女兒”有諸多介紹——“她長得相當高大”“肌肉結實”“對各種體育運動的熱情幾乎可以用發(fā)瘋一詞來形容”“職業(yè)是電子琴教師”“性格溫和”“談過幾次戀愛,也被人求過婚,她本身也動過心思。然而一到真要結婚的階段,其中必定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障礙,致使婚事告吹”。
通過以上敘述得知,“女兒”這一角色可謂是充滿了矛盾性。她瘋狂喜愛各種運動,身材健美,職業(yè)卻是給人以溫文爾雅印象的藝術教師。雖然對體育發(fā)瘋似的熱愛,但對其他事物卻沒有表現(xiàn)出病態(tài)或狹隘,反而性格沉穩(wěn)。談戀愛期間,有幾次要邁進婚姻的殿堂,卻由于自身的各種原因導致無疾而終。所以,“女兒”依舊做著電子琴教師的工作、瘋狂地運動和談著多舛的戀愛,過著這樣看似“規(guī)律”的生活。這些矛盾點在“女兒”身上神奇地以和諧的姿態(tài)共存,讓人不禁好奇為何她是如此特別的存在。
接下來,“女兒”給“我”道出了母親因為“背帶短褲”甩了父親的故事。內容已經(jīng)在上文提及過,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通過“女兒”的講述,也讓我們了解到她在性格上具有矛盾性的原因所在。
父母有過幾次爭吵,嚴重到女兒幾次都猜想父母會離婚并做好了精神準備,但母親每次都憑借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控制下來,且以家庭為重,并溺愛女兒。但最后,“母親卻連個像樣的解釋也沒有,更像同父親聯(lián)手似的把我拋棄了”??梢?,父母的離婚帶給女兒沉重的打擊。其后女兒給母親寫了很多信詢問原因,可母親卻對此保持沉默,甚至不想見女兒一面。
女兒自小和母親相依為命,母女的關系是“我始終站在母親一邊,母親也是信賴我的”。但是,沒有任何征兆地,母親因與父親離婚而對女兒完全置之不理,從溺愛她到和父親聯(lián)手拋棄她可以說是瞬間完成的,絲毫沒有留給女兒思考和準備的時間。而且,作品中提到父女二人都是身材高大的體形,這很容易讓女兒聯(lián)想是否是因為自己和父親的相似而遭到母親厭惡,從而給她造成進一步的心理創(chuàng)傷??傊瑢τ谡幵谌松^形成的重要時期的大學二年級的女兒來說,她甚至連原因都不知道,就受到母親帶給她的精神世界的沉重暴擊。在原本的家庭生活中,雖然父母表現(xiàn)出種種不和,但依賴于母親的忍耐,女兒是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傷害的,而且一直以家庭為重的母親亦是對她疼愛有加??梢哉f,女兒的成長是沒有遇到挫折的,她是一個被母親的愛包圍著長大的幸福孩子。而在經(jīng)歷父母離婚事件后,女兒不得不開始一個人的生活,最初的艱難可想而知,雖然成長之痛來得如疾風暴雨般猛烈,但也激發(fā)出女兒強烈的獨立自主的意識。所以,女兒溫和的性格應該是源于與她朝夕相處的母親的影響,而對運動的瘋狂追求恐怕是認為這種方式是鍛煉自己意志品質的有效手段。
從女兒一直談著戀愛且多次被求婚,可以看出女兒是向往家庭的,如果能找到一個和自己生活步調一致、思想上相互支持的伴侶的話,婚姻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選擇。但每當要走到這一步,卻“必定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障礙,致使婚事告吹”。那么,究竟“意想不到的障礙”是什么呢?通過分析作品,筆者認為是父母的離婚事件給女兒帶來的影響。結婚前的戀愛固然讓人感覺美好,但婚后的生活卻讓女兒感到恐懼。從父親的家庭角色缺失、母親因為家庭而失去自我,到最后父母聯(lián)手對她的拋棄,無一不讓她感到害怕。如果婚姻的走向都與自己的原生家庭一樣,那么倒不如只戀愛不結婚的好。所以,所謂的“障礙”就是女兒的恐婚心理,她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將父母的婚姻模式帶入自己的生活,致使她沒有勇氣走進婚姻。所以,女兒不結婚的原因亦如文中的“我”的猜想:“她之所以不結婚,恐怕是由于她并不誠心希望結婚?!?/p>
在作品的最后,原本不打算原諒母親的女兒,在了解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后,感慨道:“聽后我無法繼續(xù)怨恨母親了。什么原因我解釋不好,肯定是因為我倆同是女人?!碑敗拔摇崩^續(xù)追問道:“假如——假設從剛才的話里把短褲去掉,而僅僅說是一名女性在旅途中獲得了自立,你能原諒母親拋棄你嗎?”“不成”,女兒當即回答道:“事情的關鍵在于短褲?!庇纱丝芍?,和母親同為女人的女兒,通過“背帶短褲”看到了母親在家庭生活中的艱辛與隱忍。女性在婚姻中是處于弱勢的一方,她們就像“背帶短褲”一樣,需要按照男性的要求而被任意調試剪裁,沒有任何的話語權?!氨硯Ф萄潯钡闹匾跃驮谟谕ㄟ^它女兒理解了母親做出的離婚決定,也看到了婚后的自己,所以她選擇了原諒母親。
通過上述考察可知,離婚事件對女兒性格的形成和婚姻觀的影響是消極的。文中的“女兒”亦可認為是日本普通家庭中經(jīng)歷過父母熟年離婚的女性。她們多處于二十歲左右的年紀,在親眼看到家庭中母親單方面的付出和父親不負責任的作為后,對婚姻的期待值也會降低。伴隨女性自立意識的覺醒,不婚主義者會不斷增加,成年男性結婚難和少子化等諸多的社會問題也會相應出現(xiàn)。
《背帶短褲》講述了母親在購買背帶短褲的過程中,因自立意識的覺醒而堅定地要與父親離婚的故事,牽涉出日本熟年離婚這一社會現(xiàn)象。如“背帶短褲”一般的母親,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日本社會中被不斷地“拉扯”與“修整”,以改造成符合家庭、丈夫、子女的形象。這種沒有自由、沒有話語權的生活令人窒息,其中的心酸與苦楚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深刻體會到。而作為千萬已婚女性中的一員,母親的反抗也預示著更多的日本女性將加入這個行列,這也是日本熟年離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由熟年離婚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相應出現(xiàn),如:離婚后丈夫因自理能力差帶給社會的負擔,對于子女尤其是女兒帶來的恐婚思想而導致結婚率下降等。這篇作品發(fā)表于1985年,因此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雖然如今日本女性的地位有一定的提升,但日本這種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故筆者認為此作品是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