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曉麗 王鐘坤
廣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學(以下簡稱桂林女中),前身為成立于1921 年的桂林道立女子師范講習所,由道尹雷殷開辦,旋因道制廢除,經(jīng)馬君武省長令飭為桂林堂20 縣合立師范講習所;1926 年改稱廣西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1929年改稱廣西省立第二女子中學[1];后更名為廣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學、廣西省立桂林女子師范學校,1950 年并入桂林師范學校[2]114-115。在20 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先后招收師范、初中、幼師、家政、簡師、高中班,共計約60 個班[3]。這所民國時期桂林中等教育唯一的女校,對近代桂林女子教育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但相關研究卻很少。
1936 年6 月,兩廣地方實力派發(fā)動兩廣事變,舉旗抗日反蔣,廣西各地民眾迅速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熱潮。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桂林,因大批文人聚集成為西南大后方著名的抗戰(zhàn)文化城,抗戰(zhàn)救亡文化運動迅速掀起,圍繞這一主題,桂林的學生活動也蓬勃地開展起來。本文以廣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學為個案,研究學生活動的管理情況,梳理學生活動的類型和內(nèi)容,力圖再現(xiàn)當時學生活動的圖景,以期對研究民國時期的廣西學生活動有所裨益。
民國時期學生活動是學校訓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根據(jù)檔案記載,桂林女中規(guī)定將學生課外活動納入各班導師負責指導的工作范圍[4]164-166。隨著抗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廣西省政府在中學公民訓練目標闡明了中學生要獲得抗日救國之斗爭技能,在革命領袖領導之下努力于救國工作[5]23-24。面對國家危亡,桂林女中積極承擔起教育救國的歷史責任,在訓導工作中融入抗日救國教育,在1942 年度上學期訓導實施計劃“總則”寫明:“配合當前抗戰(zhàn)建國對于女青年之要求,并接受本校歷年訓導工作之經(jīng)驗與適應客觀環(huán)境之需要而訂定之”[4]140。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桂林市臨桂區(qū)檔案館館藏桂林女師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訓導工作檔案中,與學生活動有關的包括5 份《全國中等以上學校訓導概況調(diào)查表》記載的“課外活動情況”,2 份學校《訓導實施總報告》、1 份學?!队枌Чぷ鲌蟾妗?、1 份學校及4 份班級《訓導實施計劃》中關于生活、知能、體格和服務訓練等方面的記錄。由此可以了解學校訓導制度下對學生活動的管理情況。
1.訓導實施的組織
《廣西省立桂林女子中學三十一年度上學期青年訓導實施計劃》“實施的組織”規(guī)定:在指導者方面以校長、教務和訓導主任、管理組長、各班導師、童軍隊長和隊副,以及各科教師為指導人,以訓育會議與導師會議為指導機構;在學生方面以學治會為學生活動的統(tǒng)一組織,各班分設班會,之下分編若干小組為基本單位[4]141-142。
2.訓導實施的學生活動
《訓導實施計劃》和《訓導實施總報告》中分別列舉了對學生思想、德行、服務、體育、生活和智識等方面的訓導內(nèi)容。例如,據(jù)學校1944 年3月填報的《全國中等以上學校訓導概況調(diào)查表》記載,當時的“課外活動情況”包括:“1.自治團體:由學治會領導各班學生舉行各種活動;2.學藝活動:進行時事測驗,出版壁報,及學科研究會、討論會,演講、論文競賽,邀請專家演說;3.體育活動:舉行田徑賽及球類競賽;4.戰(zhàn)時服務:組織宣傳、募捐等隊,以及有關戰(zhàn)時后方服務之工作;5.推行社交:參加街民大會,協(xié)助婦女識字班;6.勞動生產(chǎn):制作衣服、種植花木、編織手工、制作兒童玩具;7.社交活動:與當?shù)攸h政機關、民眾團體、文化機關采取聯(lián)絡”[4]74-76。
學生自治會(簡稱學治會)是當時全國各大學、中學普遍存在的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群眾性自治組織,桂林女中也成立了學治會并制定了章程引導、規(guī)范學生各項活動。根據(jù)1942 年7 月桂林女中學治會請校長轉(zhuǎn)呈廣西省政府教育廳備案的《呈送屬會新擬章程懇乞察核轉(zhuǎn)呈備案由》記載:因原章程被日機炸毀,學治會一切應辦事宜無從根據(jù)按序推行,從新擬就章程[6]72。章程共有總則、任務、會員、組織、職權、會議、經(jīng)費、任期、附則九章,其中“總則”規(guī)定學治會宗旨為“本三民主義之精神以造成本校同學在校內(nèi)之自治生活,并促進智育、德育、體育、群育、美育之發(fā)展”[6]64。由這份章程可以了解學校學治會的組織系統(tǒng)與工作職責情況。
1.學治會的組織系統(tǒng)
章程的“組織”條款中規(guī)定:凡在校同學均為會員,最高權力機關為會員大會,大會閉會期間為班代表會,在班代表會閉會期間為干事會;班代表會設正副主席各一人;班代表會下,于可能范圍內(nèi)得設合作社及膳宿委員會,如遇特殊事項發(fā)生,得組織特種委員會;干事會之下,設常務正副干事各一人,并設文書、事務、學術、游藝、體育、衛(wèi)生、修養(yǎng)、宣傳等九股[6]65-66。
“任期”條款規(guī)定“班代表、干事及各股股員,任期均以一學期為限”[6]69。由檔案記載的情況可知,1940-1942 年校學治會向校長呈請核準備案第15、16、18、19 屆干事?lián)Q屆選舉結果(常務干事和各股干事名單)以及17 個班級干事?lián)Q屆選舉結果(班代表和班自治會干事名單),并舉行了就職宣誓儀式[6]36-152,學治會組織系統(tǒng)有序運轉(zhuǎn)。
2.學治會的任務
章程的“任務”條款規(guī)定有:“(一)國父遺教研究會、讀書會、學術研究會、時事座談會之組織;(二)演講會、辯論會、體育會之設立;(三)編印會刊及各種研究刊物;(四)校內(nèi)示范及街頭壁報、漫畫之出版;(五)社會教育之推行;(六)合作社之組織;(七)戰(zhàn)時后方服務之發(fā)動與參加;(八)宣傳隊、旅行團、慰問團、假期工作團之組織;(九)桂女中劇團、桂女中合唱團之組織;(十)聯(lián)歡會、歡別會、音樂演奏會、游藝晚會、及其他各項正當娛樂之舉辦;(十一)行使四權之練習”[6]64。
由學校訓導實施的組織與學治會的組織規(guī)定可知,學生在由教師組成的訓導管理機構和由學生組成的學治會管理機構的雙重領導下開展各類活動。由訓導概況記載的“課外活動情況”與學治會任務可知,全面抗戰(zhàn)時期學生活動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校內(nèi)的學習活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以及因抗戰(zhàn)需要而延伸到校外的戰(zhàn)時服務活動四類。
抗戰(zhàn)救國的歷史環(huán)境和學校師生滿腔的愛國熱情,深刻影響了學生的校內(nèi)外活動。
隨著淪陷區(qū)大量學校內(nèi)遷和大批文化名人避難到桂林任教,教育科學研究、學術講座等活動頻繁開展,促進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廣泛傳播,給學生的各項求學活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戰(zhàn)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指導下,桂林女中利用文人聚集的有利條件,推動學校教育發(fā)展,經(jīng)常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各種課外學習活動,以鼓勵學生研究學術的興趣,提高知識修養(yǎng),關心國家前途命運。
桂林女中1942 年度上學期訓導計劃擬定的“知能訓練”遵從的“原則”:“配合教務實施之要求并以政治知識、時事研究、青年修養(yǎng)、婦女問題、自治工作之基本知能為重點”;采取的“方式”包括:1.集體研究與討論:學治會、班自治會、小組會定期舉行的各種工作討論、時事報告、討論各種問題的座談會,以及各班班會組織的讀書會;2.寫作訓練:各班每月出版的生活壁報和紀念日的專刊、學治會出版的街頭壁報,讀書報告及論文競賽;3.灌輸政治常識:定期舉行政治常識測驗;4.學習競賽:定期舉行論文、演講、辯論、壁報及其他各種競賽[4]144-147。由此可知,學校指導學生定期開展集體研討、出版刊物和學習競賽等各項學習活動。
據(jù)筆者整理,學校邀請專家舉辦學術講座的情況有:1937 年7 月10 日邀請尚仲衣教授作《現(xiàn)代青年應有之責任》的演講[7]547;1943 年3 月6 日中國教育會桂林分會在桂林女中舉行公開學術講座,邀請朱謙之主講《中國文化新時代》[7]241。學校組織和參與的學習競賽活動有:1941 年5月7 日,桂林女中學治會舉行宣傳隊員演講比賽[6]102;1942 年1 月8 日“桂林女中舉行班際英語朗誦比賽、時事測驗”[7]192;1943 年3 月12 日“廣西省為紀念農(nóng)民節(jié)在桂林女中舉辦農(nóng)業(yè)演講比賽,有十二個中等學校代表參加,桂林女中獲團休和個人冠軍”[7]241。
桂林女中為培養(yǎng)人才進行“知能訓練”,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提供了大量的開展學習活動的機會。思維活躍的青年學生通過這些活動,開闊了視野,鞏固與延伸了課堂知識。在學生自治的管理方式下,學生們各種能力得到了鍛煉,求知欲得到激發(fā),思想受到啟迪,并以時代女性的覺醒和愛國熱情,積極投身婦女解放運動和抗戰(zhàn)救國運動。
隨著大批進步文化人士、文化機構和文藝團體撤退到桂林,他們滿懷愛國熱情,用文化吹響戰(zhàn)斗的號角,通過藝術展演、宣傳、群眾歌詠活動等各種方式,鼓舞、團結和組織民眾,桂林城抗戰(zhàn)救亡文化活動空前繁榮,為桂林女中學生開展文藝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桂林女中利用文藝團體聚集的有利條件,延聘具有藝術修養(yǎng)的教師指導學生文藝社團,經(jīng)常開展各種文藝活動,以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引導學生藝術興趣,豐富她們的校園文化生活。
桂林女中1942 年度上學期訓導計劃擬定的“生活訓練”方式,其中“康樂生活”包括:組織歌詠隊、話劇團及各種球隊,定期舉辦各班同樂會,全校性之晚會,及旅行,并以競賽方式促進康樂生活[4]143-144?!豆鹋袑W生娛樂指導委員會組織簡章》規(guī)定:游藝股分戲劇、音樂和雜耍組,由對藝術有研究之教師擔任委員[8]70-71;1943 年《訓導工作報告》記載:“另組織話劇團及歌詠隊各一,由各班擅長或愛好音樂、戲劇之學生參加,除由學生娛樂指導委員予以指導,并由學生自治會聘請有音樂及戲劇修養(yǎng)之教師指導之”[4]176-177,可見,學校組織愛好文藝的學生參加話劇團及歌詠隊,并由專業(yè)教師對學生文藝社團進行指導,學校還定期舉辦晚會和文藝競賽等活動。
據(jù)筆者整理,學校組織和參與的文藝晚會和競賽活動有:1941 年5 月31 日,桂林女中學治會在學校大禮堂舉行歌詠比賽[6]98-99;1941年12 月20 日,桂林女中演出歌舞《牧羊犬》,舞蹈《祝騰舞》《廠香山舞》《歡樂舞》《賣報童子舞》《花開花謝舞》[7]520;1942 年3 月8 日晚在廣西省政府禮堂舉行婦女民眾游藝大會,桂林女中演出話劇《中國婦女》《自修室里》”[7]198;1943 年10 月10 日“桂林女中在社會服務處禮堂舉辦節(jié)日燈謎”[7]258;11 月17 日社教運動周中學和民眾歌詠比賽,桂林女中獲得合唱第三名,周丙瑞同學獲得獨唱中學組第一名[7]262。
桂林女中為豐富文娛生活開展“生活訓練”,給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激發(fā)了她們參與文藝社團活動的熱情。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們溝通了思想感情,發(fā)掘和培養(yǎng)了藝術潛能,展現(xiàn)了青春風采,陶冶了情操,愉悅了心情,提高了藝術修養(yǎng),促進了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通過自治管理,學生的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在活動中還培養(yǎng)了一批文藝骨干,對抗戰(zhàn)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8 年12 月廣西省政府公布的戰(zhàn)時中等教育實施辦法規(guī)定,體育應與軍訓及青年軍訓保持聯(lián)絡,“強迫課外運動以鍛煉在學青年之體魄”[5]170。桂林女中充分認識到課外運動對學生身體素質(zhì)和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并盡力倡導學生課外運動,在1943 年《訓導工作報告》的“課外運動之指導”部分記載:課外運動之提倡,對于學生健康之促進以及性情之陶冶關系甚大,但本校因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限制,以及兩次轟炸與遷移,運動設備和場地不足等原因,課外運動尚未達到普遍化與經(jīng)常化的要求[4]184-185??梢姡軕?zhàn)時條件限制,學校開展課外運動受到了一定影響。但筆者從史料中依然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學校充分利用既有體育設施,重視開展體育活動,學生們也踴躍參加了各種體育活動。
桂林女中1942 年度上學期訓導計劃擬定的“體格訓練”要求:“以鍛煉堅強耐勞活潑健康之體魄,養(yǎng)成勞動運動之習慣,陶冶健全之品格,獲得國民體育之基本知能與建立高尚道德之基礎”;提出普遍訓練和有恒與持久的原則;方式包括:1.體操;2.球類運動;3.運動會;4.旅行[4]147-148。《桂女中學生娛樂指導委員會組織簡章》規(guī)定:體育股分競賽和表演組,由對體育有研究之教師擔任委員[8]70-71。1940 年度下學期《訓導實施總報告》“關于體育方面”一節(jié)記載:“3 月5 日率領全體學生往堯山作修學旅行;由12 周起各班組織排球、籃球隊舉行級際比賽”[4]6。由此可見,學校組織了學生籃球、排球等球隊,并由專業(yè)教師進行指導,學校還定期舉行修學旅行、運動會和球類比賽等活動。
據(jù)筆者整理,學校組織和參與的體育表演和競賽等活動有:1937 年10 月“桂林女中組織早跑隊,并舉行班際球賽……秋季旅行”[7]25;1938年4 月21 日“樂群社‘周末晚會’……桂林女中學生表演國術”[7]36;1941 年6 月桂林區(qū)中學聯(lián)合運動會,桂林女中分別獲得女子甲組和乙組團體總分第一[7]168;1942 年9 月9 日第一屆“九九”體育節(jié)慶祝大會在體育場舉行,桂林女中在團體操表演項目中得分87.8[7]221;1943 年11 月18 日,“‘青年杯’排球賽,女排決賽,‘桂女中’以3∶0 勝‘培聯(lián)’”[7]262。
桂林女中為培養(yǎng)學生的身心素質(zhì)進行“體格訓練”,給學生提供了體育鍛煉的機會,激發(fā)了她們對體育的興趣。同時,通過自治管理和倡導普遍訓練,營造了踴躍參加體育社團、強身健體的校園風氣。處在身心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了身體素質(zhì),學習了體育技能,養(yǎng)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展現(xiàn)了良好的精神面貌。這些活動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包容忍耐、勇敢堅毅、公平競爭等人格品性,幫助舒緩壓力,調(diào)劑課余生活,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中學生是受過教育的社會中堅分子,他們掌握較為豐富的知識,思想活躍,追求進步,勇于探索。在桂林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浪潮下,桂林女中學生煥發(fā)了強烈的愛國熱情,以巾幗不讓須眉的擔當,勇敢走在時代前列。她們成立戰(zhàn)時服務團,與男同學一道深入鄉(xiāng)村對廣大民眾進行抗戰(zhàn)教育宣傳、慰勞、勸募、調(diào)查、防護和其他工作,積極投身救亡活動。
桂林女中1942 年度上學期訓導計劃擬定的“服務訓練”方式包括:1.自治工作;2.勞動服務;3.社會服務[4]148-149。1940 年度下學期《訓導實施總報告》有關于戰(zhàn)時服務的記載:“組織募捐隊五隊,慰勞隊十隊,于端陽節(jié)參加慰勞傷兵及抗屬等工作,并代其縫紉洗滌寫信;于「七七」紀念,組織「七七」義賣隊獲款三百余元,送交婦女工作委員會,為婦女獻機號之費;于「五四」青年節(jié)、「三一二」等紀念日,指導學生出版街頭壁報與漫畫,藉以喚起民眾,激勵抗戰(zhàn)熱情;指導學生組織宣傳隊、歌詠隊,于各種紀念日出隊宣傳”[4]5-6。1941年度《訓導實施總報告》“學生之反應”一節(jié)記載:“惟熱心公益、努力服務、勇于進取,卻為本校普遍之風氣,如競爭認購救國公債、婦女會之桂林「婦女號」滑翔機之捐款、郵局節(jié)約儲金券等工作,非特努力勸銷或捐款,且均富熱忱于捐獻,他如空襲避難扶助貧弱老小販,滑翔會會員征求之號召全校,于三日內(nèi)全校加入,殊堪可愛”[4]261-262。學治會管理工作檔案記載:1941 年1 月,桂林女中響應“學生號”獻機運動,由校學治會組織全體學生舉行獻金典禮,共籌款三百余元。為積極支援抗戰(zhàn),校學治會經(jīng)干事會決議后,向校長呈請從學治會歷屆存款中再提取近二百元用于獻機,只是校長以學治會存款必須由學治會本身之活動始能支用,與“學生號”獻機性質(zhì)不同,未予批準[6]124-127。可見學生對于抗戰(zhàn)救國運動的熱情之高。
據(jù)筆者整理,桂林女中開展與“戰(zhàn)時服務”有關的活動還有:1937 年12 月11 日“桂林女中學生分十組到近郊慰問筑路工人,并作調(diào)查宣傳”[7]27;14 日,“桂林女中學治會歌詠團及漫畫團上街進行演出和出版漫畫[7]28”;1938 年11 月,“各中學服務團分赴各圩鎮(zhèn)、鄉(xiāng)村進行為期兩周的‘保衛(wèi)廣西’的抗日宣傳活動,桂林女中還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2]396。1942 年11 月12 日,桂林女中參加桂林大、中、小學生千人大合唱,演唱了抗戰(zhàn)歌曲[9]。1944 年6 月桂林文化界擴大動員抗戰(zhàn)宣傳周活動中,桂林女中劇團與岑英中學劇團在鳳北路至北站一帶,參與分區(qū)表演抗戰(zhàn)話劇[7]286-287;學生們還積極發(fā)揮特長,為前方戰(zhàn)士縫寒衣,積極參加各種義賣活動[10]。
在抗日救亡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桂林女中的“服務訓練”以戰(zhàn)時服務尤為突出,學生滿懷愛國熱情,通過壁報、演劇、歌詠、漫畫等多種方式進行愛國宣傳活動,動員和喚起了民眾的抗日救國熱情;學生還積極捐獻、勸募、調(diào)查、慰勞傷兵,甚至奔赴抗戰(zhàn)前線直接參與救亡運動。這些活動鍛煉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青年學生運動骨干,為爭取民族團結、實現(xiàn)抗戰(zhàn)勝利貢獻了力量。
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桂林女中,通過學校訓導和學生自治會的雙重管理,學生在知能訓練、生活訓練、體格訓練和服務訓練等方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桂林女中學生活動的相關文獻,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全面抗戰(zhàn)時期桂林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情況,由校園內(nèi)豐富的學藝活動延伸到抗日救亡運動,以時代女性的覺醒和擔當在一定程度上動員和影響了廣西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生動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 周年座談會上就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戰(zhàn)精神所指出的“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當然,桂林女中的學生活動也受制于國民黨的統(tǒng)治,有其客觀的歷史局限。相關材料對于研究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廣西學生活動,以及廣西女子教育活動具有一定的檔案和文獻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