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辰輝
城隍廟作為中國道教建筑體系的一部分,作用是保護一方平安。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城隍廟建筑及裝飾不可避免地摻入一些民俗元素以代表人們美好的愿望。明清時期琉璃燒造技術達到頂峰,此時琉璃制品廣泛應用于皇宮、寺廟等建筑,圖式、花紋等都包含一些美好的寓意。
琉璃也作“瑠璃”,佛教“七寶”之一。中國古代最初制造琉璃的材料是從生產青銅器的副產品中得來的,因為難得,所以在當時比玉還珍貴。關于琉璃的起源,目前有三種說法,分別是西漢起源說、晉代起源說、北魏起源說。由于目前爭論尚多,只能定義琉璃制品大概起源于西漢至北魏年間。
琉璃在脊飾上運用較多。關于琉璃脊飾,最早可追溯到漢畫像石中描繪的脊獸,在樂舞六博圖中可看到建筑屋頂上有鴟吻、蹲獸圖樣。脊獸最初起到牢固屋頂、防止雨水滲入的作用,更多在于實用功能,而非裝飾,這些脊獸也成為脊飾裝飾構件的前身,后來脊飾加入一些花卉、人物、建筑造型,而非單純的獸,也就不能使用脊獸稱呼,而應用脊飾。早期,脊飾的造型幾乎都為獸類,唐宋元明清時成為動物造型和其他造型的組合,題材也變得更豐富,此時的脊飾更多在于裝飾,是等級地位的象征。
北魏年間,琉璃色彩單一,以黃、綠為主,此時出現(xiàn)了鴟尾,也有一些正脊裝飾。唐朝時,佛教盛行,出現(xiàn)了一些佛教題材的裝飾造型,在正脊中加入脊剎,鴟尾改成鴟吻,同時色彩也更豐富,加入了藍色,豐富了琉璃制品的花色、使用范圍。從《營造法式》中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的琉璃脊飾形制較前代更多樣,出現(xiàn)了人物、器物、動物等多種造型,出現(xiàn)了垂獸、戧獸、蹲獸的造型,鴟吻也逐漸向龍的形態(tài)演變,色彩更豐富,加入了白、褐等色。明清時期的琉璃脊飾在宋元基礎上不斷豐富完善,琉璃、陶瓷的燒造技術進入鼎盛時期,造型更精細,質地更堅硬,色彩也更溫潤好看,釉色還增加至明黃、翠綠、孔雀藍、絳紫、乳白等,鴟吻的形式也更復雜多樣,其中加入了等級觀念,對什么等級用什么顏色的琉璃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本文所述的榆次城隍廟中的琉璃裝飾皆為明清制品,了解明清時期的概況就必須提到三教合一的問題?,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本土道教建筑“廟”的脊飾上出現(xiàn)佛教題材的獅象馱瓶、法器、寶瓶等造型。受儒家禮文化的影響,琉璃色彩出現(xiàn)了等級劃分,不同階級使用不同的琉璃顏色。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封城隍廟,使城隍廟文化得到充分發(fā)展。城隍廟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人們的美好愿望大部分凝聚在屋脊之上,脊飾藝術得到空前發(fā)展。
山西礦產資源豐富,為燒造琉璃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明清兩朝皇帝為防止篡權,對琉璃屋頂?shù)念伾珓澐至嗣鞔_的等級。清朝學習漢人文化,出現(xiàn)了“清承明制”的現(xiàn)象,此時的琉璃裝飾出現(xiàn)了風格相似、等級森嚴的時代特征。此時的琉璃不僅是一種裝飾,更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中國自古以來都信奉五行之術,五行之中的金、木、水、火、土對應的色彩分別是白、青、黑、赤、黃,即正五色。明清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琉璃色彩體現(xiàn)了一種等級秩序,黃色為五色之首,是正統(tǒng)地位的代表,因此故宮、皇家道場、后土圣母等建筑均采用黃色琉璃裝飾。
明清時期琉璃燒造技術的成熟,使釉色有了更多可能,出現(xiàn)了琉璃色彩的搭配,有雙色配、三色配以及多色配,多為黃配綠、藍配黃、黑配黃、藍配黃配綠、紅配綠、黑配白等,其中雙色配的使用較多。黃綠配色在配色體系中等級最高,僅次于“正五色”。榆次城隍廟中基本為黃綠配色加赭色,可見等級較高。除此以外,一些脊獸的排列、數(shù)量也有所規(guī)定,分為一、三、五、九等奇數(shù),數(shù)目越多,級別越高。
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頂前后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兩側設有鴟吻,正脊兩端設置龍吻的稱龍門脊,是等級最高的屋脊形式,常見于皇家宮殿或者等級較高的寺廟建筑中,榆次城隍廟的龍形鴟吻(龍吻),可能與朱元璋大興城隍廟有關。
榆次城隍廟中的建筑除掖門與鐘鼓樓外,正脊都采用了琉璃雕花的形式,琉璃雕花大概在宋金時期出現(xiàn)。玄鑒樓和顯佑殿的正脊飾為盛開的牡丹和蓮花?;ɑ茉煨褪嬲?,以一種怒放的姿態(tài)呈現(xiàn),花瓣致密,層層疊疊,間有綠葉相陪;有龍遨游其間,龍體修長,造型嚴謹,線條流暢,給單調的花朵增添了一絲活躍的氣氛。正脊釉色多采用黃、綠兩種,花卉為黃色,花卉葉子及屋脊為綠色。
脊剎位于正脊正中,造型精美,包含美好的寓意。榆次城隍廟中各個建筑都不乏精美的脊剎裝飾,其中修建于明嘉靖年間的玄鑒樓與顯佑殿,以及修建于清代的山門與后寢殿較精美。
玄鑒樓脊剎以黃綠配色為主,正中為獅子馱寶瓶,下有牌匾雕刻著題記,有獅象駝蓮柱分立兩側,腳踏龍頭。獅、象造型精美,龍頭怒目圓睜,巨口大張,似有吞脊之勢。
顯佑殿脊剎以黃、綠、赭三色為主,正中為重檐歇山頂式的兩層閣樓(歇山頂式僅次于廡殿頂式,為中國古代建筑屋頂?shù)燃壿^高的形式),中間開拱形門洞,下有牌匾雕刻題記,旁邊各有一象馱蓮柱,象踏龍頭之上,造型與玄鑒樓脊剎有異曲同工之妙。
山門脊剎中央為三層歇山頂式建筑,底層開一大兩小三個門洞,上有雕刻城隍廟的牌匾,雕刻精細,還能看到立柱、斗拱結構、屋頂脊飾等。兩側為獅、象馱著碩大的葫蘆,獅、象下踏蟠龍,龍身鱗片清晰可見,似在空中遨游。
后寢殿脊剎有三座三層歇山頂式閣樓,中間一座較兩側略高,三者形制相似,每層都設有平座、欄桿,底層大門緊閉,門釘、門鈸清晰可見。
鴟吻,位于正脊兩側,又名螭吻、鴟尾、龍吻,演變過程大體為鴟尾—鴟吻—龍吻,唐代以鴟吻為主,明清時期由龍吻取代了鴟吻。鴟吻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龍的第九子,口闊噪粗,平生好吞,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古代房屋一般為木制,天氣干燥時極易起火,將其安置在屋頂有滅火之效。
明、清二代鴟吻的造型略有不同,玄鑒樓與顯佑殿鴟吻為明代作品,山門、后寢殿及配殿為清代作品。以明顯佑殿鴟吻為例,上飾二龍,一為“吞脊”的大龍,另一條龍的龍頭在大龍尾部,龍身盤旋卷曲,身上龍鱗雕刻精細,龍腿健壯,爪子張開,十分兇猛,間飾有卷云紋,好似在云間穿梭。大龍張開巨口,將“吞脊”之勢表現(xiàn)得更明顯,怒目圓睜,直視前方,增加了屋頂?shù)姆€(wěn)定感;尾端小龍,緊閉嘴唇,目視前方,好似要飛走一般,其后還有一些琉璃小獸雕刻,十分精美。釉色以黃、赭、綠為主,顯得莊重大氣。
清代作品以山門鴟吻為例,較之顯佑殿鴟吻,更夸張,變得更簡化,偏向幾何形,拋棄了完全寫實的形態(tài),舍去龍身,上有一寶劍,好像直接將鴟吻插在屋脊之上。龍頭雕刻比較簡練,將“吞脊”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龍尾有似蝸牛殼狀的卷曲裝飾線條,意在表現(xiàn)龍尾呈卷曲狀。釉色同樣以黃、赭、綠為主。
垂獸、蹲獸及戧獸位于古代建筑屋頂最險要的位置,多為人物或者脊獸,鮮有植物裝飾,也稱為屋脊走獸、檐角走獸、仙人走獸、垂脊吻、戧脊獸等,古建行內部也稱為小跑或“走投無路”。垂獸、蹲獸位于垂脊,戧獸位于戧脊,為屋脊線上的裝飾,常見的有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等,蹲獸在使用數(shù)量上有等級規(guī)定,均為奇數(shù),常見為七、五、三不等,最高為十一個,數(shù)量越多,等級越高。
榆次城隍廟以顯佑殿等級最高,釉色以黃綠為主。屋脊蹲獸有五個,分別為騎鳳仙人、龍、鳳、海馬及獅子,列隊于最險要的位置,威武莊重。不同的蹲獸有不同的含義。仙人騎鳳,也叫騎雞仙人,騎著鳳凰的仙人,又稱真人或冥王龍。據說這位仙人是戰(zhàn)國齊湣王(齊閔王)的化身,民間有“日曬閔王,走投無路”的說法,傳說齊閔王在一次作戰(zhàn)中失敗,被敵人追到河邊,眼看走投無路,突然一只大鳥飛到眼前,齊閔王急忙騎上大鳥,化險為夷,因此仙人騎鳳寓意逢兇化吉。龍為瑞獸,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古人認為龍掌管著降雨,降雨與糧食收成息息相關,代表著人們祈求豐年的愿望。鳳代表象征尊貴、有圣德之人。海馬,象征著威德入海,暢達四方。獅子,代表勇猛、威嚴。
琉璃影壁在民間建筑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影壁亦稱作照壁、影墻、照墻,是古代寺廟、宮殿、官府衙門和深宅大院隔離前后內外的一種建筑。榆次城隍廟中有四座形制不同的影壁,雕刻精細,位于戲臺兩側。
琉璃麒麟影壁較精美,以黃色、綠色、孔雀藍色琉璃為主,整體色彩沉穩(wěn)大氣而又不失莊重。琉璃影壁為一組左右對稱影壁,東西兩側各一座。這樣對稱式的構圖更穩(wěn)定、平衡,符合中國人審美。對稱式的琉璃影壁運用在城隍廟這樣的建筑中,更體現(xiàn)出一種威嚴,符合城隍廟的整體氛圍。
奔騰的麒麟位于影壁正中央,為中心式構圖,麒麟周圍飾以樹木山石等紋樣,高浮雕、淺浮雕相互配合,這樣可以使主體麒麟更突出,觀者對畫面主次關系一目了然。麒麟呈奔騰回首狀,張口咆哮,毛發(fā)飛揚,造型處理夸張,身旁刻有云紋裝飾,左右有松、竹、梅裝飾,迸發(fā)著無限的生命力,下有一些幾何形的山石紋樣,它們都被簡化為類似三角形、長方形的樣子,簡單卻又不乏觀賞性,同時也能更好地突出麒麟的圖案。
戲臺兩側還有對稱的兩塊小型影壁,上部為兩條翱翔的龍,伴有云紋;下面是山石及奔騰的馬匹,山石的形狀類似中國山水畫石頭。
城隍廟是中國民間城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修建城隍廟、供奉城隍神必然是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健康平安等,因此將美好祝愿濃縮于一些建筑構建之中,如本文提到的琉璃裝飾。在中國古代裝飾構建中,龍的數(shù)量是極其龐大的,它是人們幻想出來的動物,有鹿角、蛇身、兔眼、駝頭、魚鱗、鷹嘴、牛耳、虎掌、蜃腹,可謂將自然界中所有威猛的動物形象集合起來,代表著地位和權威。古代只有九五至尊的皇帝才能用龍的圖騰,民宅建筑是不能使用的,為了實現(xiàn)美好愿望,工匠們便在供奉神祇的寺廟屋脊上做一些改變,將龍的圖騰安放上去,在正脊中最常見。在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承之中,龍更是一種崇拜,它的出現(xiàn)代表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是豐衣足食的好兆頭。榆次城隍廟山門正脊上的蟠龍裝飾也寓意著祈福禳災的愿望。此外,城隍廟琉璃脊飾中出現(xiàn)最多的就是獅象馱瓶的造型,獅子寓意勇猛威嚴,驅邪除惡;象同“祥”,寓意祥瑞齊至,在佛教中也有功德圓滿的意思;寶瓶是佛家八寶之一,寓意福智圓滿,同時有吸附煞氣的功能;象馱寶瓶寓意“太平有象”,獅象馱瓶代表吉祥的含義。植物紋樣中牡丹寓意富貴祥和,蓮花象征高杰,表達了民間期盼仁政、公正清廉之君的愿望;竹子寓意長壽安寧,幸福和諧。蹲獸中的海馬象征忠勇吉祥,智慧與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鳳比喻有圣德的人。影壁中的麒麟代表“麒麟送子”,是人們祈求后代能人輩出的象征。琉璃顏色同樣也包含著人們美好的愿望。黃色琉璃代表崇高,綠色琉璃代表和平、生命、幸福,藍色琉璃可聚福。
城隍廟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琉璃構建造型精美,寓意豐富,無論不同造型的組合還是琉璃色彩的搭配,都十分精美,是晉地瑰寶。在藝術作品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精美的琉璃裝飾依然散發(fā)著耀眼奪目的光芒;時至今日,歷經百年風雨,這些琉璃構建依然熠熠生輝,吸引著我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