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九英,王 慧,毋 慧
(焦作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焦作 454002)
聚乙二醇屬于口服后不易吸收且不分解的長鏈線性聚合物,臨床上常用于腸鏡前的腸道清潔準備[1]。但傳統(tǒng)服藥方案要求患者短期服用大量聚乙二醇洗腸液,對患者胃腸道刺激較大,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且部分患者糞便干結,難以在短期排出,影響結腸鏡效果[2-3]。聚乙二醇“1+2”口服法,即在檢查前一天口服1000 mL聚乙二醇洗腸液,檢查當天口服2000 mL,分3次服用,對胃腸道刺激較小。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腸道準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本院于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9例擬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均符合結腸鏡手術指征;結腸鏡檢查均由同一組醫(yī)護人員完成;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檢查前7 d內(nèi)服用過胃腸道緩泄類藥物;嚴重腎、肺等功能紊亂者;意識障礙、精神疾病等難以配合治療者;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年齡<18歲或>80歲;中途退出研究患者。根據(jù)服用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22~65歲,平均(44.57±9.13)歲。對照組: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22~68歲,平均(45.24±9.3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檢查前2 d均給予半流少渣飲食,禁食瓜果蔬菜,檢查當天禁食、禁水至檢查結束。對照組:檢查當天8:00將3盒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溶于3000 mL溫開水中,2h內(nèi)口服,4~6 h內(nèi)完成腸鏡檢查。觀察組:檢查前1 d早8:00將1盒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溶于1000 mL溫開水中,1 h內(nèi)口服;檢查當天8:00將2盒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溶于2000 mL溫開水中,1 h內(nèi)口服,4~6 h內(nèi)完成腸鏡。
1.3指標評定 鏡頭清晰度:分為0~3分,分值越低表明鏡頭越清晰。腸道清潔度:以渥太華腸道準備評分量表對升結腸/盲腸、直腸-乙狀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等部位進行評分,量化為0~4分,分值越高表明腸道清潔度越差。腸腔泡沫程度:對小腸近端、中段、遠端氣泡進行評估,分1~4分:小腸黏膜覆蓋氣泡比例≥90%計1分;75%≤小腸黏膜覆蓋氣泡比例<90%計2分;50%≤小腸黏膜覆蓋氣泡比例<75%計3分;小腸黏膜覆蓋氣泡比例<50%計4分。不良反應:包括腹痛、腹瀉、惡心、嘔吐、肛門刺激等,分為:Ⅰ級,無癥狀出現(xiàn);Ⅱ級,出現(xiàn)輕微癥狀,不影響檢查;Ⅲ級,有癥狀出現(xiàn),無需藥物處理;Ⅳ級,出現(xiàn)明顯癥狀,需藥物處理。
2.1兩組腸道清潔度比較 觀察組鏡頭清晰度、升結腸/盲腸、直腸-乙狀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評分均小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腸道清潔度的比較分)
2.2兩組腸腔泡沫程度比較 觀察組小腸近端、中段及遠端氣泡評分均小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腸腔泡沫程度的比較分)
2.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小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n(%)]
結腸鏡是臨床檢測結腸病變的主要手段,腸道清潔程度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此外,腸道內(nèi)壁黏膜觀察視野的清晰度也是影響檢查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因素[4]。相關調(diào)查顯示,約有20%~25%的腸鏡檢查患者因腸道清潔準備不充分而延長檢查時間,影響疾病檢出率。如何提高結腸鏡檢查前患者的腸道清潔度是臨床關注的重點。目前,臨床多推薦患者口服3000 mL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來進行腸道準備,該方案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增加腸道體液成分,有效幫助患者排除糞便,提高腸道清潔程度。但患者服藥后易出現(xiàn)惡性、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部分患者難以耐受,影響結腸鏡檢查效果。本研究將聚乙二醇“1+2”腸道準備法應用于擬行結腸鏡檢查患者中,結果顯示:觀察組升結腸/盲腸、直腸-乙狀結腸、橫結腸/降結腸清潔度評分、腸腔泡沫程度、鏡頭清晰度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小于對照組。說明聚乙二醇“1+2”口服法能夠有效提高擬行結腸鏡檢查患者腸道清潔度及檢查效果,減少腸道泡沫。
綜上所述,聚乙二醇“1+2”口服法能夠通過少量多次給藥方式增加糞便含水量,促進水電解質平衡,提高患者清潔程度,減少腸道泡沫,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有效保障擬行結腸鏡檢查患者腸道準備工作,具備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